京杭大运河在聊城“活”起来

2016-09-29 03:03胡海涛朱七七
旅游世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聊城大运河

胡海涛 朱七七

京杭大运河,绵延千里,流淌千年。这一条河,早已深深扎根在聊城,深深扎根在聊城人的生活中。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曾给聊城的经济文化带来数百年的兴盛与繁荣,它承载了一代代聊城人文化传承与美好的记忆。随着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航运功能日渐丧失,古运河被历史的尘埃湮没,给聊城人留下一个解不开的心结。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山东段被纳入首批申遗范围的遗产点共15处,其中聊城段就有7处。如今的聊城人,终于又开始自豪地坐在运河河畔,慢慢叙说运河的变迁,细品浓厚的历史文化,畅想聊城的运河梦。

临清舍利塔。摄影/李健 

聊城

一座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

“一条手巾织得新,上织新年迎新春。乾隆乘船北京去,文武百官随后跟。两条手巾织得长,运粮河上运粮忙。江北的焦枣往南运,江南的大米过长江……” 这苍劲有力、朗朗上口的运河号子昔日在运河岸边是何等的响亮,掺杂着纤夫们的汗水味儿和浓浓的泥土气息,一喊就是几百年。元朝初年,会通河开通后,聊城段运河成为漕运的繁华河段,一直默默无闻的东昌府变得繁华喧嚣起来:每日过往船只一二百艘,运河中帆樯如林,舳舻相连;岸边车水马龙,货积如山。南国的丝绸、竹器、茶叶、食糖,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物品经运河源源而至,再由聊城转运周邻各县;而聊城当地所产的麦豆、乌枣、棉花、布匹、皮毛等物品则经运河运往附近各省,并转运四面八方。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是古人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描述,“临张”,即为聊城的临清市和阳谷县张秋镇。据《寿张镇志》记载,张秋镇全盛之时,城有九门九关厢、72条街、82条胡同,“俨然都会之观也”。《临清县志》曾这样描述:“至元、明建都燕京,全国经济依赖运河,临清处汶、卫流域,每届漕运之时,帆樯如林,百货山积,经数百年之取精用宏,商业遂勃兴不可遏。当其盛时,北至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市肆栉比,有肩摩毂击之势。”发达的商品经济给聊城带来了名声,被称为“曹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并有“江北一都会”的美誉,给后人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珍藏和历史遗迹。

大运河见证了聊城的辉煌历史,彰显聊城的深厚文化底蕴,是聊城历史记忆和聊城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载体。现在,大运河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水道之一,它又承担起聊城旅游业发展的脊柱责任,发挥脊柱的效应,为聊城这座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注入新的生命力。

临清砖。摄影/尹建忠 

聊城

一座具有运河代表性的城市

作为运河沿线的城市,聊城是运河申遗联盟的重点城市。聊城运河文化遗产点不仅数量比较多,且有些遗产点很有代表性,或者说是有唯一性,如临清钞关,申遗的钞关唯一的一个点选在了临清。说起钞关就不能不说说其渊源。

“据《明史》载: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四年(1429年),“以钞法不通,由商居货不税。由是于京省商贾凑集地市镇店肆门摊税课……悉令纳钞”,钞关之名由此而生。临清钞关不仅给当时的政府收取税银填充国库,也给区域经济网络的建立和城镇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临清钞关设在运河要冲之地,每到漕运盛时,过往船只往往在等待过关验收时进行商品贸易,进一步加大了商品贸易的流转。同时等待过关的行商往往在钞关附近的塌房、官店、私店内居住,带动了钞关附近商业和服务设施的发展。现如今,临清钞关是目前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她静静伫立在运河边几百年,参与了运河的繁华,也看过了运河的落寞,一直是“洗去铅华也从容”的姿态看着云卷云舒,日出日落。

运河聊城段的运河文化厚重,传承发展着中华民族的文脉,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很大影响力。运河文化是由运河的开凿和漕运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聊城广袤的鲁西平原上,因当年运河漕运而兴起的城镇、文物古迹以及古老文化民俗遗存等,仍星罗棋布承载着运河文化的气息,成为运河聊城段鲜明而独特的名片。

因此,聊城的闪光点集中在运河上,历史文脉集中在运河上,兴衰集中在运河上,看运河的未来,就是看聊城的未来。

聊城运河游

一张城市新名片

大运河成功申遗后,大运河遗产保护随之进入“后申遗时代”,发展运河旅游文化产业是实现运河保护和开发动态平衡的最佳选择。2016年4月,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走进聊城开展踩线活动,该活动是国家旅游局委托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等组织开展的中国大运河旅游推广项目,是落实京杭大运河旅游系列推广活动“十个一”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次踩线活动,策划一批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国际与国内特色旅游线路,并在海内外市场进行全面的推广。

目前,山东省也正大力打造“儒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这为聊城运河开发带来了重大机遇。在山东“儒风运河”城市中,聊城的河段是最长的,山东省运河542公里,聊城占了近1/3,共有文物古迹及相关遗产12处,历史遗存27处,其中中州古城、东昌古城、阳谷七级古镇、张秋镇等历史文化遗迹体量大、品位高。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运河旅游产业发展,已高水平编制运河开发保护规划,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正强力推进运河开发保护工作。2016年4月,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举办了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之“儒风运河”新媒体采风活动,第一站便定为聊城,共计50余家媒体前来聊城市深度挖掘运河旅游线路及文化蕴涵,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视角向全国人民推介运河文化、推广聊城旅游以及聊城人民的生活风貌,成功为聊城市运河文化旅游宣传造势。

运河聊城段雏形初显,未来可期

运河申遗成功后,运河沿线各地都想打好、打响“运河牌”,聊城的运河如何实现差异化的发展?实现运河品牌的最大化?这一直是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就尽快实现聊城人民的“运河梦”这一课题,中共聊城市委书记徐景颜提出了明确规划和要求,运河保护利用要明确定位,突出重点,聚焦亮点,彰显特色,高点整合,一体发展。围绕水城人民的“运河梦”,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强整体规划设计,打好“组合拳”,形成“一盘棋”。

具体做法是:突出重点,就是要做到“通”,通水、通船、通路;“连”,把运河和周边河湖水库、旅游镇旅游村、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区、工业旅游企业、沿线文化馆所连起来;“灵”,既要挖掘整理历史文化遗迹,又要开发好温泉等休闲度假资源,把历史文化和现代休闲结合起来;“秀”,搞好水系、林带、观光农业、历史遗迹等的开发保护,打造秀美风光。彰显特色,就是每一个区域和节点都要有不同的特色,在差异中找到兴奋点。

2016年3月,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发展及水生态体系规划中期论证会召开,想要打好“运河牌”,就要做好点与线的结合,在“线”的打造上,除挖河通水外,运河两岸建设旅游专用道,包括国家步道、自行车道、有轨电车、马拉松赛道等;在“点”的打造上,重点围绕“梦回临清”、“乐活东昌”以及运河沿线七个小镇,深挖各小镇的运河民俗文化,提炼其独特性,打造成各具特色的风情小镇,部分村庄实现“一村一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发展农村经济活动。

聊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军继表示,聊城旅游资源丰富,但产品不系统、碎片化,因此想通过运河旅游这条线串联起来,打造运河旅游文化经济带。而要做好运河旅游这篇文章,核心是把规划做好,要突出聊城特色,按照规划把大运河打造成“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要优化运河路线,处理好与南水北调的关系,降低成本;要精心打造节点精品,围绕“两城七镇”做出特色;要确立开发模式,打造一个市场化的主体。

河流交汇,城镇兴起,河流改道,文明转移,成功申遗,文化旅游再起。聊城,必将再次因运河而盛,走在前列!在这1790公里的运河线上,运河聊城段期待会成为最好最亮的一段。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聊城大运河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京杭大运河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放歌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