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胡蝶的女儿出家之谜

2016-09-30 15:26温玄仓
金色年代 2016年8期
关键词:胡蝶李宗仁台儿庄

温玄仓

"

1995年的一天,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古刹广济寺迎来了一位50多岁、落落大方的女士。她进寺庙不仅仅是烧香拜佛,而是正式皈依佛门,成了居士,法名妙惠。鲜为人知的是,她就是一代影后胡蝶的女儿、著名爱国人士李宗仁的最后一任夫人胡友松。

胡友松的一生都在两个传奇人物的影响之下,所以她的命运注定与众不同。

影后的女儿

“谁要问你,你就说有妈妈,不要提爸爸。”这句不寻常的话是一位母亲对自己女儿说的话。这位母亲就是一代影后胡蝶,当时对这句话不解的女儿就是胡友松。哪个女儿不希望有一个宠爱她的父亲呢?或许正是“父亲”的长期缺位,为胡友松最终选择一位父亲型的丈夫埋下了伏笔。

胡蝶16岁就步入影坛,并很快走红,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明星,一度被观众评为“电影皇后”。

胡友松生于1939年,原名胡若梅——胡蝶为她起的名字,意思是希望私生女如梅花般美丽高洁。

小时候在上海,胡友松非常幸福。天有不测风云,6岁的若梅因患湿疹(俗名黄疱疹)去看医生,医生建议将她送到北方去生活一段时间。此时,恰好已故军阀张宗昌的姨太太沈文芝逃到南京当家庭教师,胡蝶便委托沈文芝将若梅带到了北方。知人知面不知心,没料到这位养母对若梅不好,有时还不给她饭吃,因此若梅对养母缺乏感情。

直到1989年胡蝶去世,胡友松都没再见到母亲,几年后才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

落后女青年

新中国成立后,若梅逐渐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进入北京第三护士学校读书。她给自己改名叫胡友松,勉励自己像青松一样坚强。不过,有人说,“友松这个名字,好像冥冥中注定她要与松鹤之年的老人为友。”

她努力融入新社会,却与那个火红的年代格格不入:由于家庭出身,她连加入共青团都不被批准。之后,她变得更沉默了,但每当同学夸她长得漂亮,说她是妈妈的掌上明珠时,她都非常自豪。她变得世故起来,不愿意跟任何人哪怕是最亲密的玩伴说自己家里的事。

如一株平凡的松树,胡友松的青春在平静中度过。中专毕业后,她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做护士,爱上了一位十分英俊的上海籍五官科医生。当时,人们要结婚,都得经过单位批准,而这段恋情遭到了医院领导的坚决反对,理由是政治上有问题:“他们说我俩都是上海人,都是资产阶级的小姐少爷,我们要是凑在一块儿,那还了得!”于是,他们不得不分手(多年以后才重新见面),胡友松痛苦地说:“我发誓我永远也不结婚了。”之后,在下放到通县医疗队一段时间后,她到复兴医院上班。

李宗仁夫人

1965年7月,作为原国民党政府的代总统,李宗仁在“爱国不分先后”精神的感召下,毅然携夫人郭德洁冲破艰难险阻,从海外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半年后,郭德洁逝世。三个月后,胡友松的朋友张成仁向他的老朋友、正在为李宗仁物色老伴儿的程思远推荐了胡友松。

初见李宗仁时,胡友松发现李宗仁其实个子不高,但很有军人气质,声音洪亮。而李宗仁则对长得很像一代影后胡蝶的胡友松十分着迷,“他见到我特别高兴,跟程思远说他就喜欢大眼睛。吃饭的时候,给我夹菜。吃完饭,我说我要走了,他舍不得呢,还亲了我一下。外国人的礼节嘛,我接受不了就赶紧躲。”

李宗仁对她一见钟情,只是担心比他小48岁的她不同意。没想到胡友松很快同意了。她坦率地说:“只要跟李宗仁结婚,我的一切都改变了,我可以彻底地走出那个老太婆(养母)的家了。”当然,她也觉得李先生是历史人物、爱国人士,很敬佩他,加上这段好婚姻是周总理关注批示的,她感到很荣幸。

文革开始一个多月后,李宗仁和胡友松在北京西总布胡同51号“李公馆”完婚。一进李公馆,她就向工作人员声明:我不管钱,所有存折、钥匙都不管,也不继承财产,我只照顾李先生的起居。可见,她是一个坦荡无私的人。

李宗仁对这场婚姻非常满意,他恨不得让国内外的朋友都知道他有了新夫人。

胡友松则认为,李宗仁的亲属都在国外,作为妻子,她有责任照顾好他。

婚礼以后,这对新婚夫妇被安排到北戴河休养,老夫少妻分床而栖。李宗仁很疼爱新婚妻子。例如,妻子因为蛔虫肚子疼,李宗仁就把4两南瓜子全嗑成了一盘瓜子仁儿给她吃。面对丈夫的体贴,胡友松感动得哭了。平时夫妻俩就待在公馆画画、看报、下棋,以消磨时间。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因直肠癌去世。临终前他老泪纵横,没有像一代枭雄曹操那样嘱咐分香卖履,而是说:作为军人,他一生只流过两次泪,一次是母亲去世,这一次是对胡友松深情牵挂。他还说:“每年清明别忘了给我扫墓,让人知道我还有一个年轻的妻子。”

在李宗仁逝世后的每一个清明节,胡友松都到八宝山公墓,将一束鲜花奉献在他的墓前。

李宗仁遗孀

短暂的幸福婚姻结束后,作为李宗仁遗孀胡友松还是被赶出了李公馆。第二年,她更是被赶出北京,被遣送到偏远的鄂西北沙洋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改造,并改名叫王曦。

1973年回京后,在周总理的干预下,她先进工厂当了工人,后调到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前身)工作。

文革结束后,胡友松又结了一次婚。但这次婚姻并不幸福,加上想念李宗仁,婚姻维持不到一年便结束了。

独居的胡友松一直靠微薄的工资过着简朴的生活,但她把李宗仁的生活用品当作珍贵文物好好保护起来,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变卖。她先后两次将国家发给的生活费、李宗仁的大笔钱款、大宗名人字画和珍贵照片捐给了国库或博物馆。在李宗仁爱国精神的感召下,她节衣缩食,不断把微薄的退休金捐献给希望小学。

1990年3月,胡友松到广西临桂县瞻仰了李宗仁故居,并拜望了处于长期“醒状昏迷”状态中的李宗仁原配夫人李秀文。她感慨地说:“听到老夫人的两江口音,又使我想起了德公的音容!我是为故人看了活人。”

台儿庄的居士

胡友松认为,自己这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与李宗仁结婚,一件就是继承李宗仁的遗志,定居台儿庄。

李宗仁生前常把台儿庄比作他的“第二故乡”。1996年8月,胡友松被接到台儿庄参观考察,受到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回到北京,她决定把李宗仁的遗物全部捐献给台儿庄,后来还担任了台儿庄李宗仁纪念馆名誉馆长。2005年以后,她独自一人住在纪念馆旁边的那栋二层小楼里边。

在台儿庄,她不写回忆录,也不写传记。她说:“读佛书,书中的内容很透彻,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想得开。”居士的生活颇为简单,上午虔诚修佛,下午画画、练字。她擅长画牡丹,经常参加名人画展,临摹齐白石大师的画能够以假乱真,而卖画所得,她全部捐献给了灾区人民。

2008年春节前夕,胡友松被确诊为直肠癌。已经了悟生死的她很乐观地说:“我是直肠癌,和李先生一样的病,到死我们也是同病相怜。”

当年11月18日,感到时日无多的胡友松前往名刹庆云县金山寺小住。七天后,在几十位僧侣和居士们的虔诚祈祷中,她以妙惠居士的身份安然圆寂。

胡友松的一生令人想起一首著名的唐诗《铜雀台怨》:

君王去后行人绝,

箫筝不响歌喉咽。

雄剑无威光彩沈,

宝琴零落金星灭。

玉阶寂寞坠秋露,

月照当时歌舞处。

当时歌舞人不回,

化为今日西陵灰。

有人让胡友松总结自己的人生,她用了四个字:一声叹息。不过,精通佛法的她或许相信:无去亦无来,水流不断,花落还开。

猜你喜欢
胡蝶李宗仁台儿庄
松树与玫瑰花
又见菜花黄
——忆台儿庄大捷
成长中的陪伴
胡蝶飞:面对乙肝病毒,乙肝感染育龄期女性该怎么做?
李宗仁尊师若父
胡友松和李宗仁
L'examen dans l'antiquitéet de nos jours
胡友松和李宗仁
台儿庄大捷后盲目决战谁担其咎?
李宗仁军事思想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