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有骨,“人人通”为髓

2016-10-08 23:40谢美尼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落实

谢美尼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随着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人人通”的电化教学更应与时俱进。因此,只要我们把握住“‘语用有骨,‘人人通为髓”这根主动脉,那么,学生的语言理解、积累和运用将越来越实效、高效!

[关键词]“人人通”;孵化语用的温床;落实“语用”

一、现象透视

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如今,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呈现返璞归真的态势,但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仍不见较大的改观。

1.语言积累,浮光掠影

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虽有“人人通”,但现代化教育观念不转变,导致“人人通”运用不深入,枯燥的提问、机械的练习等仍或轻或重充斥着、影响着课堂。学生呆若木鸡,语言积累浮光掠影,一旦需要,“复苏”困难重重。语言积累的“主渠道”——课堂,可大可小,大多仍处于应试教育,无法真正落实语言积累。

2.语言理解,囫囵吞枣

语言理解,应是教师引导下对关键词句的感悟、理解和运用。要凭借琅琅的诵读和静静的默读充分感知课文。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是不求甚解,没有“适度”的咬文嚼字,没有“温度”的语文味,对于关键语言的把握更是泛泛而谈,或没有目的地通篇单调朗读。学生自然也囫囵吞枣,如何谈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

3.语言运用,蜻蜓点水

一些教师为了体现课堂教学的主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千方百计挖掘语言训练点,一会儿“词语理解”,一会儿“文本补白想象”,一会儿“仿写”……凡是能想到的训练形式尽可能地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语言训练,没有顾及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最终也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语言除了积累,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并有所创造。“积累”是为“运用”做准备的,“会运用”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而上述现象正说明了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盲点。那么如何落实 “语用”教学呢?下面,我将结合《画风》课例谈谈我对“落实语用”教学策略的看法。

二、例谈策略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落实“语用”,在教学上应尽可能地运用“人人通”进行教学,那将事半功倍!那么,什么是“人人通”呢?它是一种互动学习平台,提供常态化的在线教学和学习服务,有神奇的授课神器和丰富盈实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是现代化教学与时俱进的电化教学手段之一。

1.“积累”有骨,“人人通”为髓,巧用音频和视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人人通”授课神器呈现插图,播放重点语句朗读音频,把学生带入情境理解词语,让学生在可视、可听中认识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关键字词含义。如,人教版的二年级下册《画风》这一课,我抓住重点词“斜斜的”“弯弯的”“吹斜了”“吹弯了”,多次指导学生看着插图朗读课文,跟着音频诵读,学生脑中“斜斜的雨丝”、“弯弯的小树”、“风把雨丝吹斜了”“风把小树吹弯了”等词句语言的形象画面“活”了起来,理解语言水到渠成,朗读巩固积累深扎“生”心,美的感悟在重点词的不断重读中也油然而生!相信学生以后“斜斜的”“弯弯的”“吹斜了”“吹弯了”等诗一般的语言运用也将手到擒来。

2.“理解”有骨,“人人通”为髓,同步课上妙“生成”

借助“人人通”,让学生白板简笔画,或纸张作画等课上妙“生成”同步上传,丰富了教学语言,把词句内容想象化,直观化,易化了文本理解,形象语言,再次内化、丰富学生重点词句的积累运用。

如我在《画风》中一课的“落实语用”是这么做的:“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和“下雨了,风把小树吹弯了”这两句,让学生在“人人通”白板上或同步纸张所画“斜斜的雨丝”、“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弯弯的小树”一画,风藏在哪,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化难为易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被激发了,语言运用如小水花一个个精妙地冒出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风把小树吹弯了”形象地记忆住了,不知不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了!运用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了!——“斜斜的小草”“风把小草吹斜了”“风把旗帜吹歪了”……寥寥的简笔画,让抽象的“语用”更为形象了!因此,适时地借助“人人通”进行语文教学,学生的理解运用更行云流水了!

3.“运用”有骨,“人人通”为髓,拓充课外好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借助“人人通”,联系生活实际,再现课外相关联画面,开拓学生思维,引导仿写创造。如《画风》中语言运用实践层层递进,积累文本关键精妙语言后,再快速巧用“人人通”零碎资源,呈现“大海”、“风筝”等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文本重点精妙的语句“风把( )吹( )了”进行说话、写话。且设计语言训练说话、写话——“我想画( ),风把( )吹( )了,风藏在( )。”课文内容理解与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由文本迁移拓展到课外的语言运用,实效、高效。“我想画大海,风把大海吹皱了,风藏在皱皱的大海里”、“我想画衣服,风把衣服吹飘了,风藏在飘飘的衣服里”“我想画风筝,风把风筝吹高了,风藏在高高的风筝里”“我想画落叶,风把落叶吹散了,风藏在散散的落叶里”……学生的精彩表达,难道不是“人人通”孵化了的“语用”温床吗?

当我们攀住梯子向上爬的时候,最可怕的是梯子搭错了墙头,而不是速度太慢!方向往往比速度重要!只要我们把握住“‘语用有骨,‘人人通为髓”这根主动脉,抓住重点词句,运用“人人通”孵化“语用”的温床,清晰地、有条不紊地把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进行到底,那么我们的课堂将充满灵气!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闫江涛《小学教育心理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1日;ISBN9787811064964.

猜你喜欢
落实
改革需要大智慧
小学生如何通过自主管理来落实班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