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国产电影的影响与对策

2016-10-08 04:12郑一晴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媒体对策影响

[摘 要]新媒体形式不仅为电影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平台,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和把握电影对人们的影响提供了便利条件。据调查,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题材的电影的反映不容乐观。为此,我们提出五个方面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电影作品;影响;对策

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新媒体技术,使我国传统媒体方式开始产生了快速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网络、微博中的只言片语和“语录体”的加入,既丰富了媒体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思维实际。电影作为涵盖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并从中汲取长处的一门综合艺术,早已为大众喜闻乐见,其借助电视、网络等载体,影响颇为快捷和广泛。由此可见,新媒体形式不仅为艺术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平台,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和把握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影响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新媒体电影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更具有互动性、多样性、主动性等特点。据笔者在近2万多名大学生中的调查,手机拥有者占99.5%,以不同方式上网者100%,在网上发表过言论和表明过态度者占90.4%,这充分说明,以技术化和“视觉化”为支撑的新媒体元素已融入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只有抓住新媒体形态的特点,才能把握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为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青年大学生对反映社会热点的电影的关注不容乐观。据我们调查,在近5000名大学生中,喜欢国产影片的还不到1成,而热衷进口大片的却有9成之多;在体验方式上,通过买票进影院或剧场观摩的不到2成,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电视或碟片来观赏;在题材的倾向性上,近8成的大学生选择爱情片和动漫片,追捧“帅哥、美女+搞笑、搞怪+科幻、穿越+3D”的情节和模式,而对反映民生时事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的题材,要么迷茫、冷漠,要么极端、消极。这一方面说明00后者成长过程中人生观的偏离,另一方面也要归咎于大众传媒的商业化运作。电影作品中后现代主义的膨胀无疑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我国现代社会的复杂思想状况也使青少年对其中消极影响的接受日益递增。同时,这些影响又通过新媒体方式在更多的受众中以几何倍增的数量传播,时时引发“蝴蝶效应”,反过来对世界观正处于形成阶段、信仰尚不坚定的青少年的成长道路造成更多的冲击和曲折。因此,作为理性的观察者和教育者,我们对后现代主义艺术倾向所带来的消极因素要给予高度重视,而由思维和哲学层面上的不断“解构”而导致的价值信仰的蜕化、由文学艺术的消极“解构”而导致的虚无主义的滋长恐怕是我们当前寻求教育对策的当务之急。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新媒体传播的特征来看,其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几乎是无法抗拒的:

(一)新媒体传播的多样性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借助的传播载体形式多样,四面八方的声音都可以及时汇聚,而且参与人员受教育水平、社会角色各有不同,使评说风格、语言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

(二)新媒体传播的主动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样式的不断涌现,信息接受者按照什么样的标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使学校接受者能够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筛选等等,都体现出和依赖于传播者的主动地位。

(三)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

新技术的出现,可以使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信息传播,大大突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使人们相隔万里,也可以进行“面谈式”的讨论,从而使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大大加强。

由于后现代主义对主流话语权力的消解,迫使语言的所指和能指无所适从。这种由技术层面诞生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因而在意识形态中便映射为对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变得相当模糊、淡化,这就难免导致文化生态的平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

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也将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一切都无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之别,便不需要价值判断,而只有一种存在意义了)。从技术层面来看,这也可以认定为由于大众传媒的精神平面性影响导致的当前人们信仰缺失、热衷消费而不重价值重建,从而迷失、彷徨、焦虑、混乱的心理诱因。后现代传媒在冷却人们的真情、血性和意义价值生成的同时,将文化盲目炒作,利用信息堆砌,冲淡了当下人们表面生活的失重感和创伤,使其遗忘生活和命运的严峻性和安身立命的重要性。

三、新媒体电影传播的策略

当然,单纯着眼于艺术思潮及流派发展的过程角度,如果把后现代主义艺术看成是对现代主义的补充和推动,可能会有利于艺术的健康发展,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螺旋式规律:真正的艺术总有一些品质会抽空先在的理念,直接穿透不同的时空,无论她以何种面目在何时何地呈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影响一旦与哲学和社会对接,就必须考虑其个体局限了。我们不能不问:消解了之后要干什么?当各种价值、规范被荡涤一空、无可摧毁的时候,下一步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或许,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预测:后现代主义式微之时,就是源于二十一世纪“后现实主义”的发端之日。

因此,我们拟提出以下消除新媒体背景下社会题材国产电影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加强新媒体背景下艺术评论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有关管理部门要开通各级艺术评论专用微博、网站,建立艺术评论微博管理团队,维护微博正常运行,进一步完善信息获取、审定(授权发布)体系和回应网民关切、咨询投诉机制,真正发挥微博、网站传递真实声音、提供服务咨询、倾听社情民意和回应社会关切的功能;并逐步建立针对各级艺评微博、网站的考核机制,根据微博信息发帖量、回应速度、实际解决问题、互动性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考核。

(二)利用多种手段,加大艺术鉴赏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升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艺术鉴赏素养。有关部门可组织专家学者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设艺术知识讲座,各级各类学校可将艺术鉴赏课列入人才培养计划,开设专门课程,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训练,从而做好引领和疏导工作。

(三)结合文化建设,组织多种形式的见面会、发布会,让艺术家从幕后走向台前,加强艺术创作的大众性,使艺术作品与受众深度沟通,建构更符合社会发展和民众需要的艺术创作体系。

(四)正视社会多元化意识现实,坚定“可改变”信念,耐心执着。艺术史常识告诉我们,任何艺术样式和流派都是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状态。目前这种乍看多元的意识或艺术“形式”,可能会让我们尤其是青少年在各种变换纷繁的新形式中,无法去认识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从而在技术的新奇性中,被转移了该关注的焦点,从而造成迷茫和混乱。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关于“改变”的问题,也同时意味着必需付出耐心,长期地进行各种实践与实验,不断地总结和完善。不能乞求一夜之间的有效“改变”,否则可能陷入幼稚的功利误区。无论是社会还是艺术,同样都是如此,只是采取的路径和关注的对象有所不同,但在实施方法上二者则是可以互补的。为此,我们首先必须相信所有人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和而不同”的讨论过程,在既保有差异前提下,共同认识到当代社会的普遍性问题。无论是面对社会还是艺术,重要的是先建立起可以做到的信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艺术更不具有所谓的立即“有效性”,但也正因为艺术的这种无功利性,反而更有利于进行“和而不同”的开放式讨论,因为作品的影响总是大于作者的初衷与想象。任何作品一经面世,必然会引来观者的见仁见智,促成艺术成为各种不同见解争论的焦点和热点。在我们看来,这正是艺术具有“改变”社会现实作用的显现,因为有兴趣关注和展开各种角度的讨论,即是社会现实“改变”的开始。任何一个地方,大众越具有提出和展示不同见解的能力,就说明这个地方越民主和平等。而平等、尊重和自由,正是人类生命的终极追求。人对生命价值的信仰也同时决定了这个世界的趋势和面貌。

(五)加强对艺术理论的研究,鼓励对新的哲学、艺术流派的推介,全面提倡文化艺术多元化,为二元对立哲学观念走出困境创造氛围。有关部门可借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大发展的东风,倡导百花齐放,给文艺多元化发展以平台,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和前瞻性眼光,正视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实,多关注文化发展对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相融关系,消减文化与政治的对立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接纳不同的哲学思想,丰富和发展我国哲学、艺术理论体系,从而为新形势下社会和谐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理论和宣传引导。

参考文献:

[1]王伟.论热门电影、小品中的后现代艺术消极影响[J].电影文学,2011,11;p35-36.

作者简介:郑一晴(1990-1—),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新媒体对策影响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