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对大众的影响

2016-10-08 04:26刘小松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微博微信

刘小松

[摘 要]网络传播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日渐成为国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心理发展、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会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然而网络技术的产生和网络传播的普及与推广,在网络监管措施不够完善的前提下,同样会制造出大量的负面信息及扭曲的价值观。故而在“互联网+”时代中如何在网络传播中正向引导大众,如何构建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来促进大众良好应用网络,自然成为大众文化可持续发展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网络传播;微信;微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发展到2016年已经达到6.68亿,所有网民中大专及大专以下的网民占71.5%。按照上述的数据来看,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已经发展到全民传播领域,网络的交互性和自主性在吸引普通大众更深层的接触大众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也为普通大众提供了生产和传播大众文化的平台。借助网络,任何一个草根都有公开发布自己言论和创作作品的权利和平台,网络原创文学和网络原创音乐等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也催生了大量原创音乐和文学网站,比如中国原创音乐联盟、晋江等。与此同时,在3G网络的发展推动下,诸如微信、微博等传播介质的快速发展,又为大众的舆论传播环境及支付环境等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

一、网络传播介质对民众生活工作的积极影响

与互联网技术同步开发的4G技术,较好的促动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的融合。移动互联网作为PC电脑等介质的互联网的补充,伴随智能手机的推广而逐渐呈现出多向性,甚至颠覆性的特质,此种特质在大众舆论生态环境中,主要作用在大众信息接收方式、再次传播途径、信息传播内容类型等领域。移动互联网所促动而成的微信等以个人和个人所构成的朋友圈、微信群为传播主体,借助4G技术和智能手机融合所具有的连接移动互联网、录像、文字编辑、声音录制等特性,将个人的无数个朋友圈进行重叠和较差,进而构成新的公共空间和社会网络。此种传播模式相比较PC电脑等介质的互联网的应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超越了微博、QQ 聊天等形式,其个人特质、个人兴趣以及因个人信息扩展而建立起社会空间的特质更为明显。

每一个网络传播介质所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表现,逐渐完善了自媒体的书写模式。此种书写可辅助信息传播者记录传播介质的传播轨迹,并通过云端传输完成PC等固定终端、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相互之间的无缝隙转换。网络传播介质的使用者如果愿意,可使用软件随时随地的编辑自己需要发布的信息,进而生成如电子杂志等新型信息传播介质。也正因为如此,大众一方面可随时随地的使用各类网络传播介质编辑、发送、收获信息,甚至还可以在二次编辑自己所接到的信息后,融入创新意识,并进一步传播。此种传播形式不仅可快速提升大众的生活效率和工作效率,比如解决复杂而繁琐的问题,同样会为广大民众提供一个更为便捷、有效的交流平台,甚至会免去各类不必要的成本消耗。比如电子商务为商务人士节约了出差时间等。

二、网络传播对大众生活工作的负面影响

网络传播主体中年轻群体是受众主体,此年龄阶段的受众道德观念和人群价值观念薄弱,容易受到网络海洋中恶意思维的引导和鼓动。据近期的某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自闭倾向,其原因主要因为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如痴迷于网络娱乐、网络交际、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等导致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因为主观情绪、认知、人格心理及部分客观因素等方面的偏差,导致难以走出心理误区。比如一些受众因为长期使用微信、微博、论坛等交际工具而无法与现实世界相融。尽管其微信、微博等均以现实圈子为依托,但是虚拟社交网络影响下,无法辨明网络还是现实的大有人在。长期的网络应用习惯影响下他们会对周围的事物麻木,久而久之自我封闭意识也日渐严重,基本人际交往能力也日渐被日渐弱化。

各类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同样会影响受众的价值观。比如在我国网络监管制度和手段不够完善,青年受众群体所受到的思政教育缺乏及时性和动态性等的前提下,西方一些媒体尝试使用网络传播“中国威胁论”、“藏独”、“台独”等不法言论很容易影响到受众群体的思维、理念及价值观等。借助各类媒介,大众不仅仅是信息接收者同样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负面信息的分辨能力,部分传播者还有可能将“微观”及“哄乱”的情绪带入信息传播中,因此会直接和间接的增加网络负面信息。除此之外,网络传播中由于信息传播所具有的瞬时性,传播者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信息就可以随时转发,由此导致大众生活中创新信息的减少,创新意识的削弱等。

三、“互联网+”模式下受众的健康用网引导

1.强化网络事件处理能力,扩大实名制管理范围

目前国内部分知名论坛使用网络实名制的方式来保护网民权益及限制网民不良行为。网络实名制的方式可辅助提升网民法律意识和责任感,相应的,网络立法作为辅助网络实名制的保护公民网络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可辅助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融合起来,进一步约束民众网络行为。也正因为如此,建议政府强化对网络事件的处理力度,按照网络传播快、覆盖面广的特质进行网络事件的及时处理。网络事件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极为严重的舆论反应。但是借网络实名制之风,借助强化网络事件的处理力度来提升网民网络素质和权益保护措施的力度,极具有必要性。目前使用扩大实名制覆盖范围的方式来提升网络监管覆盖率,相当于使用相对较少的切口来增加网络监管的覆盖性。

2.提升全民网络传播素养,完善法规强化大众自律

网络传播对大众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但是这并非是网络技术本身引发的。网络传播技术作为一项比较纯粹的技术,并不具备制造负面影响和骗局的能力及自主性,由此,提升全民网络传播道德和素质势在必行。克服网络传播中的各类负面影响最大的办法是从自律、倡议、监管三个方面入手。史蒂芬·列维特曾提到,在微博中有效信息仅为4%。此数据可说明当前网络传播过程中,存在大部分无意义的信息,这不仅浪费网络资源,同样会影响网络正常秩序。如此如何在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进行绿色网络防护,就显得更为必要。监管和舆论倡导方面,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注册门槛,强化大众自律,以抑制虚假信息泛滥。

参考文献:

[1]余晓栋.网络传播对大众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3:134.

[2]黄群. 音乐网络传播对大众音乐观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0,06:135-136.

[3]张文静. 互联网对大众传播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微博微信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微信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