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综的分析 渐进的发现

2016-10-08 22:12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9期

摘要:现代诗歌在高中教材中地位越来越显著,但因其独特性,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挑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无法掌握有效的现代诗歌教学方法,致使诗歌教学在很多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在此,以《发现》为例,谈谈如何开展中国现代诗歌教学。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古典意蕴;现代精神

对于现代诗歌,有些人认为它比较直白,没有什么值得深入研习的。其实,在新文化运动思潮之中,现代诗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现代思潮“杂交”的产物。对于这样一种新生代的文学样式,如果仅仅以其文字近乎现代的特点而轻视它,那自然是一种盲视行为。

为此,对于现代诗歌的解析,必须还原到古典与现代融合这个原点。笔者以闻一多先生的《发现》为例,谈谈如何开展中国现代诗歌教学。

一、由言及文,理顺错综关系

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很多学生乃至教师采取的方法是一次性“扫描”。在他们的意识里,现代诗歌比较简单,读过一遍就可以掌握其主要内容。其实,这是学生在古诗鉴赏之时就容易犯的错误,一直以来就没有改观,如今“传染”到现代诗歌鉴赏领域。这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指望着一遍阅读就能读懂诗歌内蕴,这是不切实际的做法。事实证明,只有开展渐次的阅读,理顺诗歌文本内蕴的关系,才能算作真正理解了诗歌。

执教《发现》之时,教师们习惯于引导学生在诵读基础上概括诗歌大意,然后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在课堂教学观摩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是进行了一个回合的读与讲:学生整体诵读诗歌,讲出诗歌整体内容。在这个简单的教学流程中,教师的期望值极高,很希望学生一次性阅读之后就能掌握诗歌内容。实际上,这里透露出教学领域里现存的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教师的教总会获得及时的回应,学生能有丰硕的收获。就《发现》而言,教师很希望学生诵读过一遍之后就能掌握其主体内容。但是,这个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他们的现代诗歌阅读图式建构情况不一;另一方面是由于这首诗歌充溢着磅礴的情感气势,又运用了古典与现代交融的诗歌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平心静气地开展阅读,帮助学生明晰任何诗歌在语言表达之时都会遵循一定顺序的道理。在《发现》中,诗人闻一多是由于在国外深受刺激,生发对祖国的热望之情;但是急切地回国之后,呈现在他眼前的祖国竟然与他意念中的截然不同,于是由期望到失望、痛苦的心情随着事件的展开而逐一涌现。如果没有针对诗歌语言的逐字品读,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会比较肤浅,对诗人纷繁复杂的情感也必然体会得不够真切和深刻。所以,由言及文的赏析过程是现代诗歌教学绕不开的一个程序。

二、由今及古,透析古典意蕴

现代诗歌具有其现代特性,如果阅读现代诗歌读不出古典的意蕴,那么这样的阅读也就必然悖谬于诗歌这种特殊文学样式的魅力。畅游诗歌殿堂,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的现代诗歌往往都包含着古典的意蕴,大家熟知的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如此,闻一多先生的这首《发现》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这首现代诗相对比较直白,但是其中不乏古典诗歌的一些精华。从开头来看,“我来了”,伴随着“迸着血泪”的状态。可以讲,这迸着血与泪的呼喊,表达诗人浓厚而深沉的爱国情怀。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摹眼前祖国的状况,但是“这不是我的中华”可使读者想象得到此时的中华是如何的残败不堪。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热泪纷飞乃至热血贲张的情形就凝聚成深沉的意境,也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再看结尾处“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出此时的诗人情状——茕然立于青天之下,四处凉风侵袭。只不过,诗人不是被动而颓然地接受残酷的现实,他愤然指责苍天,内心迸发的悲怒之气直逼八面来风。当我们将这些现代诗行用古典诗歌的方法进行品鉴之后,会发现其中内蕴的古典之风竟然如此迷人、耐人寻味——这恰恰是被当今教学严重忽略的地方。为此,《发现》这首诗理应带给广大师生一个重大发现——透过现代品古韵。

三、由古及今,领略现代精神

作为现代诗歌,其表达方式业已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人们思想的觉醒、情感的勃发而悄然发生变化,其中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明显增多。

以《发现》为例,当诗人发现眼前的不是梦魂牵绕的祖国之时,他惊呼“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其中依然含有意境的营造,似乎自己挂在悬崖之上,做着一个恐怖的噩梦,诗人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很显然,诗人的情感发展已至极端,用比喻已经不能畅叙内心的郁结之气。于是,直接抒发出“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再如结尾之处,“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也是富有情境韵味的现代诗句。哭的是不堪入目的祖国母亲,叫着的是撕心裂肺的爱国赤子,这样的画面不能不使任何一位读者为之动容、悲戚。而将自己的心“呕”出来,这明显使用了夸张手法,但又恰如其分地将诗人此时的心境直接表白出来。这是一个爱国志士的真情表达,也是一个富有现代精神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惊天呼唤和哀叹。这就是“五四”之后诗人们所共同具有的现代精神,他们不再满足于朦胧的表达,他们需要也实际运用了现代直白的方式直接而率真地抒发内心的想法。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现代诗歌的进步之处。

其实,现代诗歌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么简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而缜密的诗句品读,理顺其中蕴含的错综而复杂的事件、情感关系,在反复的品味中渐进地领会其真谛。

参考文献:

[1] 吴建英.现代诗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J].中学语文,2011,(Z1).

[2]李秀英.现代诗歌教法探究[J].快乐阅读,2011,(6).

作者简介:嵇莉莉(1980— ),女,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