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中的理性分析与感性关怀

2016-10-09 21:23王怡萌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科技传播 2016年17期
关键词:感性关怀深度

王怡萌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深度报道中的理性分析与感性关怀

王怡萌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深度报道中感性上的表现与理性的客观陈述恰切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闻本质的回归。在本文笔者将结合情感化叙事风格特色的探究和当前深度报道的状况,浅析如何平衡深度报道中的“理性分析”与“情感关怀”。

深度报道;理性客观;情感化;新媒体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引发受众更深程度的思考。在深度报道中,如果单一地使用客观陈述的手法,会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缺乏感性层面的认识,难以完全地接受,新闻在此也就失去了其传播的价值。在20世纪80年代初,穆青就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枯燥的缺点,就倡导写“散文式新闻”及“视觉新闻”。所谓视觉新闻就是更加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生动的细节和画面,有声有色。这种观点对于现在报道常态仍具有先进性。

1 当前深度报道的现状与追求

1.1报道在“需求中”寻求突破,媒体在“夹缝中”谋求生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获得保障,越来越注重关乎自身利益生计的事件,“大众的知情权”也日益凸显。媒体应该认识到,新媒体的形式并不单指技术上的形式,而是创新的编排,与众不同的叙述方式,以及对细节的重视。这些新的传媒形态完全符合人之常情。当“传播者”和“受传者”的需求不谋而合,“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也就逐渐破茧而出。但新闻并不是“有闻必录”,由于记者的投入等各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又给媒体提出一些挑战,报道危机事件的哪些方面、采取哪种新闻策划方案、受众关心的问题、怎么避免事件带来的“二次伤害”、如何报道符合当前社会价值取向等问题,都成了深度报道首先考虑的先决条件。对于危机事件中出现的负面信息,由于暴力、轰动的特点特别容易引起舆论,一些恶意炒作刺激一些反面事件的发生,导致社会恐慌和不安。媒体要运用多向思维,对危机事件的发生深入剖析该事件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原因,以及该事件产生的社会重大影响,并对此事件的趋势做出准确预测。

1.2以“理性的力量”震撼心灵,以“人文的关怀”扣人心扉

以理性的力量来引发受众的思考,社会的思考的《新闻调查》在节目中自然渗透着人文关怀,又以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平等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遭受侵害的人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进行揭露和批判,经过层层递进式的调查分析,最终水落石出。就目前来说感性关怀以其内容形式灵活、思维独特满足大众需求,从而能够取得较为不错的经济效益。然而一些深度报道运用此方式获得可观效益之后引发媒体跃跃欲试,越来越多的报道出现“深度”不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所表达的浅表性的观点态度降低了大众媒介的可信度,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不可避免的带来同质化和无序化的竞争。

2 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新媒体时代向媒体提出的高素质要求

2.1从“精深”寻求“雅致”的理性探索:制作者理应培养宏观提炼主题等硬性素质

在深度报道的制作过程中,策划者要有宏观把握判断新闻主旨的能力,通常来说,对于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首先要能够及时有效的甄别该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准确判断其社会定位与价值,对其报道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量力而行充分保证制作风格和水平,以及对于深度报道传播后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估。而专业的记者群体,自媒体式非传统模式的内容创作,社交网站的传播和新技术的多样化呈现。另外,深度报道得出的结论,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先进性,或者能够直面剖析最本质的矛盾,这样才能彰显该媒体深刻的剖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2.2把握“精深”寻求“雅致”的精髓:树立“以内容为本,坚持可持续”的理念

新闻报道在媒体品牌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新闻价值定位和理念是媒体的魂,内容是其血肉,新闻构建和媒体品牌建设的核心就是内容。保证深度报道内容的质量是重中之重。通过一种事实编排来体现媒体的思想和价值观,《新闻调查》就是这样的理念践行者。在深度报道中把握选题精髓,使其深度渗透到每个细节,并保持一定的水准,能够保证高质量高标准连续性,才能够树立品牌形象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2.3探寻从“精深”寻求“雅致”的基石:提升制播媒体的“媒介公信力和影响力”

传播媒介的综合实力的挑战就是深度报道中制作以及播出对媒体公信力的要求。一般地,公信力较大的媒体历经社会的考验,时间的累积,在制作过程中储备了采写编播等经验丰富的人才,制作出的作品对深度报道对象把握的更为深刻,从而在社会上更具有公信力,另一方面,深度报道一般针对的是社会重大要闻事件,对社会影响较大,制作节目需要更加慎重,受众会倾向于选择公信力较大的主流频道和栏目,二者互相融合互为强化才能发挥该制作团队深度报道的优势。另外,深度报道在制播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客观分析与主观评述方面对“度”的权衡,不仅要从新闻事实方面入手把该事件报道完整清晰,还要从媒体主观出发进行事件的剖析与评论。客观事件报道冗长,则会影响该报道的贴近性和可读性,欠缺深度,而评论剖析较多则会主观性太强,对事件渲染过度。这种介入壁垒较高的新闻制作类型仍然是一个向深度和理性不断探索的过程,媒体也应不断为该新闻节目寻求出路。

2.4掌握从“精深”寻求“雅致”的关键:打造独特报道风格,以谋求“话语权”

在新媒体逐渐兴起之时,各媒体不断谋求定位,通过制作相对独特的节目塑造媒体自身形象,利用宣传推广品牌。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就是在寻求自身的“话语权”,而“话语权”是媒体提高自身形象,打造媒体公信力的重要衡量工具。通常来说,一个社会热门话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一次深度报道,或是提出这个话题“源头”的知名度。深度报道是一种在客观报道事实基础上的深度探讨,往往给受众以权威的印象,而媒体所报道的对象的社会影响力会影响到受众,媒体渴望把“深度报道”这一节目与其播出平台产生一种关联,即有社会重大事件,大众就会首先想到该媒体,并寻求该媒体的声音,长期积累便会产生对该媒体的依赖性。

2.5抓住从“精深”寻求“雅致”的核心:把握公众“参与度”为核心的吸引力

每类节目都有其针对的目标受众,媒体打造“高端话语权”也正是需要吸引相对高端的目标受众。而有数据显示,《新闻调查》和《焦点访谈》这两档节目的观众构成多为高学历受众。之所以高学历受众倾向于深度报道就是“参与新闻思考”的程度更高,也就是说深度报道一个好的新闻事件吸引受众参与思考,是与其整个事件密不可分的。舆论思考层面与媒体声音的融合能够提升受众的依赖性和媒体声音的唯一性。而高学历观众的特点就是在于综合素质较高,相对于一般群众而言,高学历者更愿意在深度报道中形成自我见解。深度报道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述评,它可以引导受众的思考行为,让受众更容易“换位思考”参与到新闻事件经历者的角色中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把握公众“参与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提升媒体深度报道品牌形象的重要力量。

3 结论

社会在进步,媒体也在不断更迭,观众的“用户思维”需求也在逐渐增多,而他们对深度报道的深层次需求也会日益增加,在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当深度报道注重表现情感关怀的时候说明媒体的进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深度报道中感性上的表现与理性的客观陈述恰切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闻本质的回归。因此,从“用户”角度分析,做到“理性分析”与“感性关怀”的极致融合,也是媒体在逐步寻求突破的道路上渐行渐近的。

[1]李春耘,何志武.“理性的陈述”与“感性的表现”在消息中融合[J].采写编,2005(2):60-61.

[2]姜英.新世纪深度报道的动因及其传播策略探析[J].新闻界,2009(1):93-95.

[3]李晨.深度报道:都市报的核心竞争力[J].传媒,2012 (10):78-79.

G2

A

1674-6708(2016)170-0027-02

指导老师:刘久明。

王怡萌,长春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感性关怀深度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