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造行业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调查研究

2016-10-09 11:00范思明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危险因素

范思明

[摘要]目的 探讨电子制造行业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广东省11家电子制造业1739例职工为调查对象,对疑似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对年龄分布、皮损分布特点、病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39例调查对象中共有154例(8.86%)为疑似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疑似职业性接触性皮炎年龄以50岁以上为最多,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2,P<0.05);发病人数以接害工龄以>10年最多,占20.61%,明显高于>3个月且≤1年、>1年且≤5年工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87,P<0.05);>10年接害工龄发病人数亦多于>5年且≤10年工龄段,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P>0.05);疑似职业性刺激性皮炎患者中接触去油剂的发病率最高(4.55%),明显高于脱水机、氧化剂、蛋白沉淀物的接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2,P<0.05);疑似职业性变应(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中接触橡胶组分的发病率最高(47.40%),与金属及其他盐类、树脂、清洁剂、其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7,P<0.05)。结论 电子制造行业的工作环境对职工皮肤的损害较大,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较高,接害工龄越长发病率越高,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

[关键词]电子制造业;职业性接触性皮炎;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8—182—04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指由于接触职业环境中的物质所造成的接触性皮炎,为皮肤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与劳动或作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具有刺激和(或)致敏作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关。不同职业中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与职业的性质有关,本研究主要探讨电子制造行业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危险因素,以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广东省11家电子制造业1739名职工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6例,女1413例,年龄18~58岁,平均(34.23±1.25)岁;电镀工47例、洗板工275例、剥漆工119例、漆包/喷漆工698例、保洁员27例、焊锡工464例、其他109例;岗位工龄0.4~15年,平均(7.83±1.12)年。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1739名调查对象按照《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GBZ-018-2002)、《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GBZ-020-2002)进行职业性健康体检和填写“电子制造业职业性接触性皮肤病调查表”,结合被检者提供的职业史和企业提供的作业环境现场检测报告,确定疑似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电子制造业职业性接触性皮肤病调查表”为本院自制调查表,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工龄、致病物接触情况等。采用皮肤科检查和“电子制造业职业性接触性皮肤病调查表”对疑似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对年龄分布、皮损分布特点、病因进行统计分析。

1.3评定标准

按照《GBZ-018-2002》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中的标准进行评定,“一”为阴性反应:受试局部皮肤无反应。“±”为可疑反应:受试局部皮肤呈轻度红斑。“+”为弱阳性反应:受试局部皮肤呈红斑、浸润,可有少量丘疹。“++”为强阳性反应:受试局部皮肤呈红斑、浸润、丘疹、水疱。“++++”为极强阳性反应:受试局部皮肤出现大疱。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疑似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特点

1739例调查对象中共有154例(8.86%)为疑似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皮损部位以四肢多见,特别是手部,其次为头部、颜面部、颈部、躯干;皮损形态无特异性,大多数以慢性改变,呈现不同程度浸润、增厚、脱屑或皲裂为主;少数为急性皮炎,呈红斑、水肿、丘疹,极少数在水肿性红斑基础上密布丘疹、水疱或大疱,疱破后呈现糜烂、渗液、结痂。

2.2疑似职业性接触性皮炎发病年龄分布情况

疑似职业性接触性皮炎年龄以50岁以上为最多,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2,P<0.05)。见表1。

2.3疑似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患者接害工龄分布情况

发病人数以接害工龄以>10年最多,占20.61%,明显高于>3个月且≤1年、>1年且≤5年工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87,P<0.05);>10年接害工龄发病人数亦多于>5年且≤10年工龄段,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P>0.05)。见表2。

2.4疑似职业性接触性皮炎分布情况

疑似职业性刺激性皮炎患者中接触去油剂的发病率最高(4.55%),明显高于脱水机、氧化剂、蛋白沉淀物的接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2,P<0.05);疑似职业性变应(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中接触橡胶组分的发病率最高(47.40%),与金属及其他盐类、树脂、清洁剂、其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7,P<0.05)。见表3。

3讨论

根据现行的《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GBZ-20-2002)要求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根据明确的职业接触史,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及动态观察;参考作业环境调查,同工途中发病情况;需要时结合皮肤斑贴试验进行综合分析,排除非职业性因素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方可诊断。在现实职业性健康体检和临床诊疗过程中很难做出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但根据患者提供的职业史及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做出疑似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结论还是比较容易,也易于操作。凡是因为接触到物质而引起皮肤产生发炎过敏的现象,都可以称之为接触性皮肤炎,接触性皮炎是黏膜或皮肤接触外来过敏物质或刺激后,接触部位出现皮肤急性炎症,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是由职业性因素引起,工作环境、工作中接触的物质、接害工龄等均为直接因素。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诊断根据明确的职业接触史、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及动态观察;参考作业环境调查,同工种发病情况;需要时结合皮肤斑贴试验进行综合分析,排除非职业性因素引起的接触性皮炎,目前尚缺乏特异的辅助检查指标。本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1739例调查对象中共有154例(8.86%)为疑似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疑似职业性接触性皮炎年龄以50岁以上为最多,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人数以接害工龄以>10年最多,占20.61%;>10年接害工龄发病人数亦多于>5年且≤10年工龄段;疑似职业性刺激性皮炎患者中接触去油剂的发病率最高,明显高于脱水机、氧化剂、蛋白沉淀物的接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疑似职业性变应(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中接触橡胶组分的发病率最高(47.40%),与金属及其他盐类、树脂、清洁剂、其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显示,过敏性体质为目前公认一个的危险因素,因此加强入职前的体检非常重要。年龄越大接害工龄越长,工作人员与职业性危险物质的接触时间越长,加强防控措施、减少工作时间是降低职业性接触性皮炎发病率的有效方法,因此,企业应大力发展科技,加强防控措施,尽可能减少工作人员与职业性危险物质的解除,各个企业应该拟定较为完备的防控制度,将防控安全系数提升至最高程度,以确保企业职工的健康安全。

综上所述,电子制造行业的工作环境对职工皮肤的损害较大,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较高,接害工龄越长发病率越高,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

猜你喜欢
危险因素
急性胸痛恶性事件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及治疗策略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