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西洋到撒哈拉

2016-10-09 11:55
环球人文地理 2016年8期
关键词:撒哈拉摩洛哥大西洋

彭泽琴

去了摩洛哥,就一定要去卡萨布兰卡;到了卡萨布兰卡,则一定不可以错过里克酒吧。70多年时光流逝,酒吧的吧台和旧钢琴,都还在原来的地方。

阿加迪尔是摩洛哥人民心目中最美丽的城市。沿着漫长的海岸,融合了全世界各民族风格的酒店、酒吧、商店鳞次栉比,绵延数公里。

撒哈拉的魅力集中在一个叫“梅尔祖卡”的地方,这里的条件非常简陋,但却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旅行者,因为这里有“全世界最纯净的星空”。

摩洛哥最迷人的风景,似乎大都在一座座城镇中。

除了四大古皇城,还有许多城市也让人念念不忘:电影里的卡萨布兰卡、浪漫海滨的丹吉尔、黄沙与大海之间的阿加迪尔、沙漠深处的梅尔祖卡,以及拥有各种色彩和独特生活的小镇、小城……

我相信,来到摩洛哥的大多数人,绝对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心底最喜欢的“梦幻天堂”。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旅行当成一种生活方式,那些关于摩洛哥、关于北非、关于阿拉伯的无限情怀,都有可能成为现实的体验……

亦真亦幻的卡萨布兰卡酒吧里的黑白电影记忆

相信不少人在被问到“摩洛哥首都是哪里”时,第一反应大多是“卡萨布兰卡”,实际上,卡萨布兰卡虽然是摩洛哥最大的城市,但却不是首都。

12世纪,柏柏尔人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城,取名“安法”,15世纪被葡萄牙人占领,改名为“卡萨布朗卡”。 1755年葡萄牙人撤退后,改称“达尔贝达”。18世纪末,西班牙人得到在这个港口贸易的特权,将它称为“卡萨布兰卡”,意为“白色宫殿”。20世纪初,这里被法国占领,成为法国在非洲的势力中心,1956年摩洛哥独立,恢复了“达尔贝达”的名称,但人们早已习惯了“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

城如其名,这座城市的建筑大多数为白色,就连许多阿拉伯渔民的住宅,也是在褐色峭壁的背景下呈现出白色,与辽阔、蔚蓝的大西洋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淡雅多姿的景象,因此卡萨布兰卡拥有“纯白之城”的美誉,象征着人们的一种美好纯洁之恋。

但卡萨布兰卡之所以声名远播,还要得益于同名电影和歌曲,它们给这座城市烙上了永恒爱情的商标,因而成为绝大多数人摩洛哥之行最重要的一站。黑白电影《卡萨布兰卡》(又叫《北非谍影》),讲述了一段乱世背景下关于战争、正义、自由、忠诚、友谊、爱情的故事。

1941年,纳粹的铁蹄横扫欧洲,大半个欧洲都在逃亡,卡萨布兰卡成为了从欧洲前往美国的重要中转站。在这座暗潮涌动的小城,里克酒吧悄悄进入人们的视线。并不起眼的酒吧入口、温文尔雅的礼宾、英俊斯文的服务员,暖暖的阳光穿过天井照射到大厅中央的旧式钢琴上,沙哑的嗓音伴着琴键的跳跃响起,餐厅里回荡着熟悉的旋律,铺着洁白桌布的餐桌旁,如玉的美人笼罩在阳光里,眼神如烟水般朦胧。新欢与旧爱,生存与自由,战争与爱情,牺牲与成全,在这里集中爆发,成为了世人心中永恒的美好。

电影的主题曲也叫《卡萨布兰卡》,悠扬的萨克斯,优雅地诠释着一种唯美的浪漫“:我爱上你,是在看《卡萨布兰卡》时,当时在汽车影院,我们坐在后面,在迷离的灯光下,可口可乐和爆米花,赛过香槟和鱼子酱,我们相爱在夏日里漫长的夜晚……”

去了摩洛哥,就一定要去卡萨布兰卡,到了卡萨布兰卡,则一定不可以错过里克酒吧。70多年时光流逝,酒吧里的吧台和旧钢琴,都还在原来的地方。不过在细节上,酒吧还是采用了很多现代化的装饰,仿佛电影中的那个小酒吧最终通过战争的考验,一路发展到今天,继续述说那段未完的故事,述说那属于酒吧主人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尽管来这里的人们都知道,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在好莱坞的拍摄棚里完成的,甚至连电影故事的原型,也跟这座城市毫无关系,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这里畅想、回味那段故事。许多人不远千里万里而来,也只为某种不可自抑的情怀……

丹吉尔和阿加迪尔沙漠与海洋的拥抱

作为一个海滨国家,摩洛哥有许多城市受到陆地和海洋的共同拥抱。在摩洛哥北部海滨地区,素有“摩洛哥夏都”之称的丹吉尔,正是这样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丹吉尔分为新城和老城两部分。新城多是欧式建筑,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宽阔笔直,花木争艳,街心公园随处可见,整座城市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豪华的宾馆和别致典雅的民宅星罗棋布,引人注目。而老城区则如《一千零一夜》里所描绘的景象:房屋密集,式样千姿百态,街巷交错,满目是店铺、摊点和手工作坊,一天到晚人山人海,喧哗热闹。如果是初访这里,简直就如同进入了迷宫一般,辨不清东南西北,找不着出口入口。老城区最繁华的地方是大索科广场,广场四周,咖啡馆里散发着浓郁的薄荷茶味道,杂货铺里货物琳琅满目,服装店和绸布店更是显得五彩缤纷……

丹吉尔城风和日丽,气候宜人,白色住宅、绿色山野和蔚蓝色的海水交相辉映。这里终年气候宜人,从海角向南,大西洋海滩绵延10多公里,优良的天然游泳场比比皆是。尽管有时大西洋水面雾气蒙蒙,风急浪涌,但丹吉尔海滨却始终风平浪静。

自然的造化,当然远不止于此,撒哈拉的漫天黄沙延绵到了大西洋,由此产生了另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大漠与海洋、灾难与机遇、废墟与繁华,在另一座城市——阿加迪尔和谐共存。

阿加迪尔同样枕着碧波浩瀚的大西洋,另一面却背倚黄沙万顷的撒哈拉大沙漠。绵亘的阿特拉斯山脉,挡住了从东南面袭来的大漠热浪,留下了从大西洋吹来的丰沛水汽,使这座城市风调雨顺,四季如春。

1960年,一场强烈地震摧毁了这里的一切。在那场浩劫里,阿加迪尔四分之三的建筑物被摧毁,近三分之二的居民丧生。但是,灾难没有打垮阿加迪尔的意志,半个世纪过去了,在距离老城遗址十几公里的土地上,人们重新建起了一座吸取各国建筑艺术之长,又极具民族风格的新城。

如今的阿加迪尔,是摩洛哥人民心目中最美丽的城市。沿着漫长的海岸,融合了全世界各民族风格的酒店、酒吧、商店鳞次栉比,绵延数公里。夕阳西下的晚餐时分,是海滨商业区最热闹的时候。出海的渔船三三两两地回来,带来最新捕捞的海鲜;海滨的餐饮区里,灶上的火烧得正旺,锅里的油正滋滋作响,等待新鲜的鱼虾下锅。这里最流行的海鲜吃法,就是把新鲜的鱼虾放进锅里油炸,然后根据个人口味,或浇点柠檬汁,或就着沙拉酱,或加些辣椒酱。这种烹饪方法不仅简单便捷,还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海鲜本身的鲜味。

觥筹交错之间,夜幕渐渐降临,满天的星光,闪烁的霓虹,都倒映在起伏的大西洋里。十几公里以外,当年被地震摧毁的老城废墟,默默地注视着新城的繁华与喧闹。或许,阿加迪尔之所以成为摩洛哥最美的城市,不仅是因为它的美景,更因为这种历经灾难而重生的坚强信念。

梅尔祖卡:情迷撒哈拉“全世界最纯净的星空”

从直布罗陀海峡南侧的海角出发,沿着海岸线推进,大西洋的深蓝一成不变,陆地的颜色却已变化万端,绿、蓝、白、黄,当告别海岸线向东深入内陆,很快就会进入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

撒哈拉,无疑是许多游客,尤其是中国人,关于摩洛哥的另一个执念——当三毛拉着荷西的手,扬起长发,一前一后地走进撒哈拉沙漠,伴随他们一生一世流浪的浪漫,留给我们的则是说不清、道不尽的撒哈拉情结。

在摩洛哥,撒哈拉的魅力集中在一个叫“梅尔祖卡”的地方。它是位于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交界处、撒哈拉大沙漠中一片沙丘的名字,同时也是一座沙漠小城的名字。小城的条件非常简陋,但却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旅行者,因为这里有“全世界最纯净的星空”。

在普通人的印象里,撒哈拉应该是一片不毛之地,但梅尔祖卡的居民,却在这里顽强地生存着。这座小城本来幸运地拥有摩洛哥最大的天然地下水体,但限于开采难度,只能勉强满足当地人的生活需要。因为缺水,现代工业文明抛弃了这片荒漠,但也因为没有了工业文明带来的污染,才有了最为通透纯净的大气层。来到这里的人们是幸运的,清晨,第一缕阳光跃出地平线,灰暗的沙丘仿佛在一瞬间被点亮,染上金黄的色彩;黄昏,夕阳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徘徊,努力给沙漠留住最后一片壮美。天边还残留着暗淡的日光,星星就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越来越多,越来越亮,悄无声息,却动人心魄,抬头仰望,漫天星斗仿佛扑面而来,以光年计的黑暗也遮掩不了它们闪烁的光芒。

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加上运气,还能看到壮观的沙漠月出。只有星光闪烁的瀚海里,皎洁的明月悄悄地从远处的沙丘背后升起,将银色的光辉洒遍每一座沙丘。月色通透,星光明亮,真正“众星捧月”的壮丽景象,会让人忘了一切。

梅尔祖卡附近有一处访客众多的沙漠露营地,条件相当简陋,但当地的柏柏尔人使它变得趣味盎然。他们掘地为井,供露营的访客使用,还体贴地在水井旁放了水盆,供晚上来到这里的小动物饮用。如果你足够细心,会有更大的惊喜:营地里的每一件很不起眼的石制器具,都有可能是400万年以前的化石遗物。在这里,无数岁月以前的古生物化石就那样随意地散落着,无人研究,也基本无人看管。这种似乎应该放进博物馆,供游客瞻仰的遗物,在梅尔祖卡不仅可以随意触碰,还可以随意拿走,它们大多被打磨成各种器具,或作为纪念品出售。

猜你喜欢
撒哈拉摩洛哥大西洋
执子之手
大西洋上的法罗群岛时而低沉温柔,时而遗世独立
撒哈拉的眼泪
七旬老兵打造鲸鱼船欲穿越大西洋
骆驼图书馆
摩洛哥—热闹的集市
电波跨越大西洋
大西洋旗鱼捕获沙丁鱼有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