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电影产业“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支持

2016-10-11 00:07郝凝辉
电影评介 2016年17期
关键词:走出去国际化媒介

郝凝辉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电影产业“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支持

郝凝辉

在后现代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之下,中国电影产业不仅遭遇到了媒介分化,而且也遭遇到了市场细分化等较为严峻的挑战,同时,以网络快速发展为特征的网络互联更是将媒介大融合推上了风口浪尖,媒介大融合的下一个必然结果就是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并且,电影产业国际化将是21世纪电影产业最大的发展契机。纵观电影产业现实,我们看到,中国已经俨然成为“好莱坞”等世界电影的“大卖场”,中国电影虽然与世界发达国家进行过许多国际间的电影交流与合作,但是,由于被主导下的合作条件的苛刻等诸多原因,中国电影尚未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梦想,而媒介大融合显然给了中国电影一个既具挑战性更具机遇性的契机。

一、“走出去”战略情境解析

(一)全球宏观媒介融合情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出品的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屡获殊荣,已经对国际影坛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然而与这种影响力不相匹配的,却是中国电影产业较弱的国际化发展现状。从前瞻视角分析,中国整个电影市场的全面开放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即将成为现实。一方面,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尝试早在20世纪即已开始;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的“走出去”即将孕育出中国电影的国际巨头。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既应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应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巨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包括市场需求,而且更包括了巨大的内容需求、制作需求、后期技术需求等一系列电影产业需求,这些产业需求为中国电影整个产业“走出去”构筑起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天时”要件。从全球宏观而言,好莱坞是最早“走出去”的电影产业,继“好莱坞”之后,“宝莱坞”“瑙莱坞”相继走向世界,世界电影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恰是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未来,而媒介融合既昭示着寡头主导媒介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同时,也昭示着世界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时代的来临。

(二)中国微观媒介融合情境

从中国微观视角观察,我们看到,市场活力激活下的“走出去”具有过强的脆弱性,因此,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走出去”就我国目前的客观现实而言,必须借助于政策上的最强有力的支持方能更好更快地得以实现。诚然,中国电影产业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的幅员辽阔的疆域既给了世界电影以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地利”要件。在集中媒介已经被媒介融合所消解的媒介大融合情境下,中国的国家级层面的针对电影产业方面的国际贸易财税补贴已经起效,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培育也已卓见成效。但是,在媒介大融合背景下,财税补贴在促进中国电影产业资源的有机聚合与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却并未显示出巨大的驱策力量,恰恰相反,中国电影产业资源反而日益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分布态势,这种逆媒介大融合背景趋势的产业资源分布必然对中国电影产业优势产生一定的消解作用。

(三)电影产业具体而微的媒介融合情境

与中国国家级国际贸易财税补贴的卓见成效相比,中国电影产业国内财税政策及其扶持却显得扑朔迷离,这就必然使得中国电影产业流于外强中干,更惶论各区域、各地域的财税政策与扶持了。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着的媒介融合情境下的“走出去”,首先应以民族情境下的“走出去”,以及民族题材的“走出去”为先导,通过民族题材快捷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使得“走出去”走得更加顺畅,同时,中国电影产业中的电影企业也要“走出去”,为中国电影产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由个别电影“走出去”拉动电影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例如,2016年“深莱坞”即与“好莱坞”联手摄制《飞虎队》,旨在通过与“好莱坞”的不断深度合作,以“中国内容,国际制作”等模式,实现“深莱坞”“走出去”的影视腾飞梦想。中国电影产业不仅可以尝试电影内容等的“走出去”,而且,在媒介大融合的时代,还可以通过中国电影产业资本的“走出去”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走出去”战略。中国电影产业的具体而微的产业现状,以及中国国内媒介大融合的发展现状等,都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和”要件。

二、“走出去”战略路径与方略

(一)“走出去”的一个核心与两个基本点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等诸要件均已成形,这些要件显然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强大且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同时,中国电影“走出去”业已成为一种中国政界与业界的普遍共识,那么如何“走出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从战略路径而言,电影内容永远是“走出去”举足轻重的核心,无论在任何时代,电影产业的内容永远大于形式,电影内容是中国电影能否“走出去”的关键环节,后续的商业出口与外宣等工作都必须围绕着电影内容核心做文章。而政策上的财政与税收举措则是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的两个关键的基本点。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首先必然是政策引导与规制之下的理性发展,其次才是引导与规制之下的由内容而价值的自由发展,最后自然就是中国电影产业以其国际化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所形成的从数量上能够媲美“瑙莱坞”,从质量上能够直追“好莱坞”,从民族内涵上能够力压“宝莱坞”的终极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将为中国电影产业构筑起强而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走出去”的“中国内容”与“中国价值”

事实上,中国的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已经为中国电影产业铸就了“中国内容”的显见优势,这种优势完全可以辗压世界目前仅存的任何文明,然而,可悲的是,中国电影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初期,却错误地以某些片面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作品,提交至国际电影各竞赛单元,这种错误的作法,一方面为中国电影产业打下了不良的国际竞争形象;另一方面更严重地影响了国内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更为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发展作出了一种错误的示范。[1]中华文明底蕴极为丰厚,“中国内容”更是洋洋大观、数不胜数,这些文明瑰宝实际上更能体现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中国内容”中所蕴涵着的“中国价值”,并且,也是媒介大融合时代背景之下,让世界更真切了解“中国内容”与“中国价值”的终极法则。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必然依赖于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文化精神、文化情怀,而这些都将为中国电影产业构筑起强而有力的文化壁垒。

(三)“走出去”的自由发展反思

从国际电影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政策支持不可或缺,无论是美国的“好莱坞”,还是印非等国的“宝莱坞”“瑙莱坞”等都是国家政策强力支持的结果。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电影产业发达国家都因循了一条电影产业自由发展之路,在挣脱一切束缚之下的更加灵活的自由发展,方能使得电影产业发展的活力尽显。[2]从中国政府端所不断释发的信号分析,中国电影产业的开放已经指日可待,中国电影产业即将迎来一个媒介大融合背景下的“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的新时代,并且,中国的电影企业早已纷纷行动起来,逐渐加大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力度,近年来,某些电影企业的跨国合作甚至一次合作即涵盖十部以上电影作品。由此可见,“走出去”的路径的正确性方能保证“走出去”在正确轨道上的一步步践行,自由发展将焕发出中国电影产业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同时,更将为中国电影产业构筑起强而有力的能力体系。

三、“走出去”战略政策支持

(一)“走出去”政策缘起

早在2001年,我国即已开启了跨越世纪的新世纪电影产业“走出去工程”,与此同时,国家级层面亦已开始酝酿一系列的可持续的财税支持举措,这些可持续的财税支持举措显然相继成为了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的强有力的支撑。2001年肇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政策,率先为中国电影开启了国际化视野,从此,中国电影产业开始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电影质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也实现了极速的扩张,同时,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开始逐年上升;由2001年开始,中国电影甚至在与周边国家的对外交流、文化交流、经贸合作交流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9年7月,国务院又提出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一规划更是将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3]

(二)“走出去”直指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成为国家级战略,以及文化产业被纳入到国务院产业政策规划体系中来,加之媒介大融合这一背景的召唤与感应,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已经指日可待。早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即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所提出的十大举措旨在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实现中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关键性、历史性、决定性的跨越式转变。其中的核心政策就是千方百计地强化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仅要加大中国电影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力度,而且更要加大中国电影的国际价值与国际品味。其实,从媒介大融合的视角来看,这既是一个平的世界,也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媒介大融合背景下,“走出去”的战略所直指的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还会导致“走回来”等诸多深刻问题,以及其中分别存在着的利与弊,因此,亦宜针对“走出去”与“走回来”进行一体化的反思。

(三)七部委2014年颁行优惠政策支持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甫一开局,国家即调动了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为首的,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共计多达七个部委联合推出的《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该通知强烈表达了国家对于媒介大融合背景下,国际化新语境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大力扶持意愿。[4]同时,更斥以巨额专项资金与专门财税政策针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予以了全面的扶持,以期达到令中国电影产业整体发力,进而众志成城、事半功倍的长足发展的显著效果。而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中更锐意提出,不遗余力地培育中国外向型电影产业,由政策层面上自上而下地全力支持中国电影企业的境外市场开拓,将中国电影产业打造成中国文化产业中最活跃的因子,由中国电影产业的“走出去”带动整个中国文化产业的“走出去”,进而实现整个中国文化链条的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结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媒介大融合,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已经成为天时地利人和潜移默化驱动之下的一种大势所趋。国际竞争先机优势的先期培育与先期发展契机的孕育,都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历练与考验。但无论如何,就中国现阶段而言,即便是引入国际化竞争机制,国家级的政策引导仍将是中国电影产业光速发展与运转的主轴,国家级政策在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竞争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仍将起着关键性的关联规制作用,这种关联规制显然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必须借助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方能实现中国电影产业整体发力的效用。客观而言,中国电影之所在在国际与国内发展出现两极分化态势,其根本原因恰在于政策规制的两极影响,中国电影产业的“走出去”与自由发展,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在本世纪能否决胜未来的关键所在。

[1]刘海贵,张梅芳,李树蕙.我国电影产业“走出去”国际国内关联规制绩效反思与政策优化[J].东南传播,2015(5):16-20.

[2]宋蒋萱.我国电影产业财税扶持政策绩效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4:41-43.

[3]熊焱煦.2003-2013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状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25-27.

[4]论海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文化折扣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9-11.

郝凝辉,男,河北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走出去国际化媒介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