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特色旅游就没有畲村巨变
——宁德市蕉城区上金贝畲族村发展侧记

2016-10-11 07:00谢世清
红土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建文帝民族特色畲族

谢世清

没有特色旅游就没有畲村巨变
——宁德市蕉城区上金贝畲族村发展侧记

谢世清

一个村庄的传奇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特色村寨”“挖掘畲族文化,留住浓浓乡愁”……在通往上金贝的路上竖起了一块块巨幅标语。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埋头向前,掠过郁郁葱葱的草木和频闪频现的薄雾,路两边经过多年保护而留存至今的亚热带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林中古木参天,树影婆娑,苍藤古树纵横交错,奇花异草遍野丛生。路到尽头,豁然开朗,一座古朴的牌楼矗立眼前,抬头望去,牌楼上书“中华畲家寨”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穿过牌楼,景色大不相同。映入眼帘的是雕刻在大石之上三个草书大字“畲家寨”,沿着地势,错落有致白墙黛瓦的屋舍阡陌在荷花池边,摆布出安适的生活气,清澈的荷花池里忽隐忽现地被红白颜色的荷花点缀掩映下泛着碧绿的光,恍若世外桃源。

上金贝畲族村距苏区宁德市中心6公里,海拔325米,是一个具有悠久人文历史、革命历史的全畲族村落。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畲族风情浓郁,有良好的植被景观和自然田园风光,并在天象、地文等景观上具有特色。村内广布天然野果和野生中草药资源。景区内开发有葡萄沟、观赏荷花池,向日葵、畲药、蜜柚、茶叶等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和农事体验区。由于温差相对大,造就了其天象景观的气象万千、变幻多彩,日出日落也是本景区的瑰丽景观特色。《八闽通志》记载有金贝十奇:盘陀石、乌石马、涌金尺、灵响石、潜麟沼、双石屏、碧水帘、蒙泉井、长老岩、祥云岩。

畲族,是中华56个民族中充满传奇色彩的少数民族。畲族有“三宝”即祖图、族谱、龙首杖。此外,充满魅力的畲歌、服饰、银饰、舞蹈,也是畲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上金贝畲家寨保留的畲族古文化、古民居、古文物,能够为前来的游客,展现古老而神奇的畲族风情。

此处的建文帝陵,是不得不去的旅游景点。该墓规模宏大,祭台、塔形制非僧非俗,整体格局如同龙椅,处处体现了隐忍风格,不见落款年号。近年来,古墓进行了修整,很多对历史有着浓厚情感的人都会前往上金贝欣赏千年古墓。离建文帝陵不远处,与“明建文帝”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古寺金贝禅寺,刚刚重建完毕。据当时干部介绍,金贝寺也叫金鄁寺,始建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比宁德建县还早79年。2008年初,这里因发现“明建文帝陵寝”而闻名全国,据历史学家推测,这里可能是建文帝出家处。他们说,金贝禅寺重建规划占地约60亩,投资4000多万元,仿造唐代风格,与之一起兴建的用于收藏关于建文帝研究成果的建文书院也一并落成。

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畲族歌会-翠岭放歌(摄于2008年8月22日)

一个文化的传承

建设民族特色村寨,重在特色,贵在特色。只有保护特色、彰显特色,才能把特色转化为优势、转化为资源、转化为效益。上金贝村在保护建设特色村寨工作中大力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在整合优化上下功夫,在宣传推介上下功夫,努力打造“畲家寨”民族特色品牌。一是建设畲族风情街。按照畲族风情街的建设要求,集畲族“农家乐”、畲族特色产品展销、畲家接待宾馆为一体,对全村26座古民居一一登记入册进行改造和修缮,在改修过程中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既注重原生态保护和传承,建筑风格和建筑符号予以保护,保存畲族民居建筑的本来风貌,又注意吸收先进的建筑理念,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打造畲家美食村。利用村里拥有的“菅粽”“乌米饭”“糍粑”“畲家酒”等名闻遐迩的传统特色食品,成立上金贝畲族美食协会,不定期举办美食交流会,评选传统美食和特色小吃。通过大力挖掘畲族传统特色美食,使用地道食材,保持传统风味,深受游客青睐。三是展演畲族传统节目。依托民族文化元素保存较好,独具畲族文化资源优势,举办“三月三歌会”等活动,展演“畲族婚嫁”“上刀山、下火海”“起云楼”“竹杆舞”“奶娘踩罡”以及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等畲族特色传统节目,吸引各地游客观光体验。四是发展绿色休闲旅游。保护后山原始森林,挂牌保护古树、名树,引进各种珍贵果树和名贵花草,开发建设刺葡萄沟、荷花池、樱花谷、畲家百草园等系列农业观光园景点。建设休闲景观湖、森林步道、休憩亭等设施,提供“森林氧吧”。

通过不断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引导农民建成“农家乐”5家,农产品销售摊点2个,农家便利店5家,畲家接待宾馆1家52个床位,停车场2个可停小车200部、大巴40部。该村已与旅行社对接,实现日均接待各地游客300多人次,高峰期每天近4000人次。目前,全村群众收入大为增加,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全体村民不出村就能在村里找到工作。2005年全村有贫困户18户63人,占村总人口的21%;全村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11%,初、高中毕业生仅14人。到2015年,全村仅有2人因身体残疾无法就业列入低保范围;有专业技术人员48名,中学生27人,大学生2名,全村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畲族新型农民越来越多,村民们都过上了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一个理念的传播

2007年以来,上金贝村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畲族散居省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有效模式和途径。短短几年,该村从原来封闭落后、观念保守、产业单一、收入低下的贫困山村,一跃成为民族特色文化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4年这个仅有82户303人家的小山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 2860元增加到14800元,村财收入从2005年的“零财政”增加到35万多元。上金贝村先后获得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国家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村、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少数民族示范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和“宁德市十大最美乡村”等称号。原国家民委主要领导杨传堂、杨晶对上金贝村围绕新农村建设示范园、畲族村寨风情园和郊区生态休闲园的“三园”目标,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的做法表示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中共福建省委历任主要领导卢展工、孙春兰、尤权和国家民委副主任丹朱昂奔等先后莅临调研,对上金贝村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促进村寨发生深刻变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如今这个大山深处的畲族村庄干净整洁,人们过着富足的生活。乡村干部自豪地说,下一步,我们将更积极地支持和推动特色村寨保护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深化内涵、提升层次,继续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及村财双增收,力争到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村财收入超百万元;着力推进“三园”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畲家寨”特色品牌;着力完善旅游设施,挖掘旅游资源,积极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努力把上金贝畲村打造成“全国畲族第一村”,使之在全省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中发挥出更大更好的典型示范作用,让“畲家寨”石碑,更成了村民的骄傲。

(作者:福建省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副所长)

猜你喜欢
建文帝民族特色畲族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朱棣“魂牵”建文帝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畲族民歌
建文帝:猪队友不可信
逼近史实:建文帝贵州避难行踪推测
凸显民族特色 余热倾情后生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
明建文帝逊国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