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用于急诊科护理效果探讨

2016-10-11 09:01范婷婷
安徽医专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急诊科专科护理人员

范婷婷



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用于急诊科护理效果探讨

范婷婷

目的:探讨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在急诊科护理准备时间、急救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某医院急诊科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比较实施前后1年护理准备时间、急救操作评分、专科理论知识评分、综合抢救能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实施后患者护理准备时间显著短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实施后患者急救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实施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用于急诊科可有效缩短护理准备时间,提高急救能力,并有助于改善护理满意度。

急诊科 护理培训模式 急救能力 满意度

本研究对我院急诊科实施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前后1年护理准备时间、急救操作评分、专科理论知识评分、综合抢救能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等进行比较,探讨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在急诊科护理准备时间、急救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科共有护理人员51人,年龄22~52岁,平均年龄(33.78±4.10)岁,按照护龄划分,>20年共8名,10~19年9名,6~10年19名,≤5年15名,按照受教育程度划分,本科及以上39名,大专12名;按照技术职称划分,主管护师10名,护师27名,护士14名。急诊急救专科护士3名,重症监护专科护士1名;同时选取实施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前后1年患者各300名。

1.2 方法

1.2.1 培训小组建立 急救护理培训采用组长负责制,即依据技术职称、急诊护理护龄、基础及专科知识技能等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管理,包括高级、中级及初级;每个小组由三个级别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其中以专科护士1名担任组长,由其全面负责培训工作安排及实施。

1.2.2 培训计划实施

1.2.2.1 理论知识培训 急救护理培训期由组长每周组织1次及以上理论知识讲座,邀请护士长及高年资急诊护理人员传授相关急救知识;每天晨会预留10~15min由低年资护理人员提问,高年资护理人员耐心解答,并进行详细记录,每个月汇集成册发放给护理人员巩固学习[1]。

1.2.2.2 操作技能培训 首先由护士长及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培训组长进行针对性操作技能培训、考核;待考核达标后再进行组内操作训练;单项急救操作主要依据《急救护理技术单项操作规程和评分标准》[2]相关要求进行培训,严格执行统一方法、目标及考核标准原则;而合作抢救能力培训则依据《急症护理抢救程序模型》及《整体抢救不同层级护士操作规程和考核标准》进行[3];培训过程中建立包括三级护理人员各一名组成急救小组,在护理过程按照抢救程序模型分别安置于患者头部、心电监护仪旁及急救治疗车旁;其中A级护理人员协助医师完成头部插管及连接呼吸机等操作,B级护理人员负责循环系统管理、心电监护连接及观察,同时协助医师完成电极除颤操作;C级护理人员则负责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推注药物及书写抢救记录等。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实施前后对于患者实施急救护理准备时间,计算平均值。②急救能力评分计算包括急救操作评分、专科理论知识评分及综合抢救能力评分三部分;其中急救操作评分参照《急救护理技术单项操作规程和评分标准》进行;专科理论知识评分由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已培训基础急救和专科理论知识问卷考核,总分100分;综合抢救能力评分参照《急症护理抢救程序模型》进行,采用仿真模拟组合抢救方式进行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抢救程序、基础操作、专科操作、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五部分;急诊科全部护理人员均参与考试。③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选项法,即在患者出院时向其及家属发放问卷,自行选择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中任一项。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处理软件选择Epidata 3.08和 SPSS15.0;其中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 果

2.1 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实施前后护理准备时间比较 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实施前后护理准备时间分别为(5.33±1.04)min、(3.50±0.78)min;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实施后患者护理准备时间显著短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实施前后急救能力评分比较 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实施后患者急救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实施前后急救能力评分比较(分)

2.3 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实施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3 讨 论

急诊科实施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具有以下优势:通过实施小组分层管理,建立由不同级别护理人员组成急救小组,并在抢救过程中各司其职完成定位护理,确保培训考核组合与临床护理排班组合一致,进一步加强考核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性;同时分组分层技能训练及整体抢救模拟培训提高培训工作水平,在准确反映护理人员应急反应能力基础上提高抢救小组整体护理服务质量[4];培训小组中包含不同等级护理人员可发挥以老带新,合理配置作用,一方面保证高年资护理人员传帮带作用实现,另一方面改善低年资护理人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缓解其急诊护理经验不足与急诊工作紧迫性矛盾;分层护理培训模式可进一步扩宽护理人员急救理论知识面,提高专业操作熟练度,在抢救工作中实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及统一指挥,从而有效缩短抢救特别是准备耗时,提高患者及技术急诊护理满意度。

本次研究结果中,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实施后患者护理准备时间和急救能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急诊科实施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有助于缩短急救准备时间,改善护理人员综合急救水平;而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实施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证实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用于急诊科在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方面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优化急救护理培训模式用于急诊科可有效缩短护理准备时间,提高急救能力,并有助于改善护理满意度。

[1]陆群峰,施雁,段霞.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护理人员在职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10)∶2753~2754.

[2]夏安宁,许晓云.急诊科新上岗护理人员 47 名急救能力培训[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4)∶130~131.

[3]秦玉荣,朱禧庆,牛娟.对培养急救专科护士的认识及职能定位的思考[J].护理研究,2007,21 (7)∶1864~1865.

[4]曾锦霞,韦素惠,李桂珍.情景模拟应急演练对培养外科护理人员应急能力的效果探讨[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8(6)∶810~812.

Clinical effects investigation of optimizing emergency nursing training mod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Wangnan Medical College Yijishan hospital,Wuhu 241001,Anhui
FAN Ting-ting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optimizing emergency nursing training mode on the preparation time, ability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Methods: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5 began to implement the optimiz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training mode, and compared the pre and post nursing preparation time, the first aid operation score, the specialized theoretical knowledge score, the comprehensive rescue ability scor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Results:the optimiz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training mode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preparation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before implementatio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first aid training model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rst aid ability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rst aid training mod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optimization of first-aid nursing training model for emergency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nursing preparation time, improve the emergency ability, and helps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care.

Emergency department;Nursing training mode;First aid ability;Satisfaction /(编审:冯 毅 施仲赋)

R473

A

1671-8054(2016)03-0089-02

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急诊大厅 芜湖 241001
2016-03-12收稿,2016-05-07修回

猜你喜欢
急诊科专科护理人员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