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求道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

2016-10-12 05:44吴文才
创新时代 2016年9期
关键词:汉语言价值文本

吴文才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一定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它的价值追求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需要;在人的发展中,语文能够提供的最为重要的且无可替代的东西是文本中所载的道。而教学过程则是引领学生在文本世界里求道的过程。

文本所载之道,不会像浮萍一样漂在水面上,而是如同莲花一样虽长于外却生于深处,要靠自己去探求,发现究竟,方得真趣、真意和真理。以文求道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语文的学习资源决定了它的核心价值

学科的教育价值是由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内涵决定的,也是在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下面笔者就从语文学科的内涵来具体地分析它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语文的语,指的是汉语言,语文是以语言为实体和载体的,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语言的教学;语文的文,则是这一实体所生发的或这一载体所装载的外显于我们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包括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次。

语文之语,即汉语言,以其形象的艺术性和准确的科学性体现出它独有的优势和魅力。语言在思想传播、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出独一无二的作用。衡量语言的准确性的重要标准是,能否作为严密思维和推理的工具,能否精准地阐释分析和传播传授科学理论知识。事实证明,汉语言每天都在科学、教育等领域出色地完成上述任务,其在析理达义方面是准确到位的。尤其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经过胡适先生的现代汉语规范化建设,使之与信息传播同步的“载道”功能表现得更突出,也更便捷、明晰。而在形象的艺术性方面,汉语言有着精炼性和写意性的传统与优势。这两点在古汉语中尤为突出,例如,在春秋笔法的代表《郑伯克段于鄢》中,题目中的六个字,将两个人物,包括他们的不同地位和主要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地点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也明确地通过一个“克”字鲜明地呈现了出来:身为国君的哥哥“战胜”了他的亲弟弟,而不是什么敌人,讽喻意味浓重而悠长;郑伯的那些欲擒先纵等斗争手段放在亲情和道义的天平上称量,不是智慧之善,而是心术之恶了。六个字,叙事、寄情又明理,汉语言无与伦比的精炼性尽显。而写意性如同我们的国画,在形象的描写中非常注重神韵。例如,写江南早春的柳树和梅花,用“柳含翠烟,梅吐红霞”这八个字,写意性就很突出。用染绿了的烟和浸红了的霞来分别突出早春时节柳和梅的情状与精神,再用“含”和“吐”两个字点活了柳和梅的生趣,于是一幅花红柳绿、生机盎然的江南早春图因其文字的神韵而永久地收藏于读者的心中。当然精练性和写意性不是孤立的,它们常常统一在汉语的形象性表达之中。

准确、形象的汉语言,无论是析理还是状物,都出于表达者的心志,所呈现的新知、人情、哲理皆是文中所载之道。

语文之文,它的上述的三个层次实质上就是汉语言在人类文明创造和发展中所彰显的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的表现形式。

文字不仅是汉语言的基本单位,而且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尤其从文字发展史及文字学的角度来理解,它的古老、深邃、丰富与智慧更是显而易见的。它的象形,是它和自然之母永远割不断的脐带,且从自然与生活中获得的最初营养培育了它生命最初的元气与心智,汉字由此开始有了实在的血肉和灵魂;它的方正,讲求四平八稳,开阔挺拔,而且笔画之间讲求伸展、避让,以追求整体的和谐之美,这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突出的特质,它和西文字母的孤立圆转,自由拼接在形、质和神上均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是文字中的文化品格。而义与形的统一是汉字的又一特点。例如,“屯”字,字中的竖弯钩,下面的弯钩代表生命在土层里扎下的根,露出在横上面的尖尖部分则是出土的幼苗;横和它下面的结构分别代表坚硬的地表和地表下的土层。整个字形喻示种子萌发先扎根,再突破土层的阻力而后显露地上的过程。屯也是在《易经》中位列乾坤后的第三卦,揭示了天地开辟后万物始生时生命成长的智慧:先生根,根扎牢是生存的第一步;在克服阻力中成长才能壮大自己;突破阻力迎接阳光获得新能源为进一步成长积蓄力量。即使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个人或团体开创事业首先也要扎根建立根据地,所以“屯”在古汉语中引申解释为“驻扎”,即源于此。汉字丰富的语义和智慧随处可见,当然,解码先人的智慧今人一样需要智慧。

文学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也是人学。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的是以人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而这其中生活与人生的真谛,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这一载体,以文章的形式进行呈现和传播的,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戏剧、小说,以文本为形体,以至美、至真、至善之道为精神是其共同的特质,这也就决定了文学的以文载道的传统。我们教学生阅读文章,实际上是引领他们读生活,读人生,丰富自己的精神和情感体验,从而向着至美、至真、至善的高度提升。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思想及思维水平越来越高,精神生命越来越丰满;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掌握会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获得。这样看来,阅读也是求得文本中所载之道的过程。文学作品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文学世界里的求道者,是学习者最为本质的定位。

文化虽是一个至今无法准确定义而使用率极高的一个宽泛的概念,但在语文的内涵界定和本质的认识,不能忽视文化的维度和作用。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构成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成果,而且,大都体现为精神文化,是传承和学习的重要方面。其二,孩童阅读和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被文化的过程,以文化之,使人由自然人逐渐转化为社会人。把野蛮蒙昧的人化育成文明智慧的人,从而文明了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体现出文化的力量。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也涵纳了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等文明创造及其成果,且这一切都浓缩在文本所载的道之中。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一种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从上述语文内涵的解析来看,文以载道是它最重要的、最关键的特征。那么,运用文本进行阅读指导的教学中,以文求道就一定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价值追求。

二、失道的语文教学现象

以文求道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意味着语文教学不能随意忽视或偏离语文的固有之道,必须围绕知道、求道这一原则来设计组织教学。唯有如此,才算是尊重学科的本质及其教学规律,获得这一学科资源的精华而不是糟粕,走进语文世界的中心而不是在边缘甚至门外徘徊。现实中,偏离语文价值核心、背离学科本质及教学规律的失道现象还是大量存在的。最为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教参独尊现象。和语文教材同步发行的,是用来解读文本和提出有关教学建议的教学参考书。和普通教学辅助材料不同的是,别的材料可有可无,教参绝对不能没有,没有它就没法备课、上课,甚至辅导和考试都成问题,所以它是和教材同等重要的指导如何教教材的宝典。教参,实质就是教学参考材料,仅仅用作参考。它的文本赏析,也是一家之言,以赏析评论性的文章或片段的形式入编。这些文章的内容和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关注的领域及价值指向都有直接的关系。这些说法和结论能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吗?课堂上学生们有他们自己的视角,有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而且在互相对话与分享中还会生成新的灵感、想法和理解,这是阅读与分享的最佳状态。怎么可能用一种理解来作为唯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接受呢?而事实上,我们有相当多的教师通过精心的备课将教参中的结论转化成知识点和练习的重点与考试的考点。上课时,教师就围绕这些关键的点来进行。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像猜谜一样步步就范,技巧就在于让他们沿着设计好的路线走并能准确地踩到“点”上,而且,考试时也能在熟悉的情境中安全地踩上;没有这种技巧或者所谓的追求高效的教师就组织学生死记硬背。后者学生更不喜欢,但考下来的分数常常比前者漂亮,也算弥补教学过程的缺陷。教参仅是一种参考,何以成为横在千万学子和广大教师头上的权威?教师也知道它是一家之言,片面甚至错误不少。但我们太需要统一的标准了,否则,不仅是上课,后续的练习册的编写、考试卷的设计都无法进行。所以,教参走上唯我独尊的地位,是机构编印、业界公推的结果。

第二种现象是考试语文主导教学的现象。关于这一点,批评的文章已经较多了。这里仅从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角度指出两点,它使文本所载的道大大流失,甚至已翻车倾覆到沟里去了。第一点是化文成题。即先把文本分成不同的体裁,每一种体裁下在中学一般有十几种到几十种典型的题目可供考试之用。教辅练习的编者和考试的命题者必须通过阅读、筛选、研究将这些文章的结构、主旨、语句的逻辑关系及表达特色梳理清楚;然后再和典型的题目挂钩、对接;经过题干的限定,提示语的诱导,就可以变成一道道练和考所需要的问题了。可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像科技类、议论性的文本具有着较强的知识性和逻辑性,命题和答题因其客观性相对都比较好操作;对于文学性、艺术性较强的诗歌、散文等文体,它的欣赏和评论都是富有个性化的,标准也只有是否合乎情理而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这对命题者和答题者都是很大的挑战,于是,为了照顾题目及其答案而削足适履就成了普遍现象,无视个性化和富有创造力的表达,这些来自学生最有价值的思考,在阅卷评分时统统被过滤掉。丰富多彩、精美宜人的文学作品和个性化、多样化的理解、审美在这一过程中都被锁死在百十来种的试题中。第二点是第一点的强化,即周期性竞争。每学期大考两次,即每两个月一次,小考每周甚至每天都有。大考内容几乎不分学段地将上述典型题大而全地考一遍,每次稍有变化,但应考要全面准备,因为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年年如此,周而复始,直至毕业,进入另一个轮回。竞争与压力驱动下的师生,虽忙似陀螺,却原地打转,行之不远。于是,慢下来,闲下来,对课内外的美文进行品读、赏析,就成了奢望,没有潜心阅读的语文学习,不会走远。

第三种是以务实为名的急功近利现象。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虚实结合,有无相生的。务实应知虚,实实在在的文字与表达的基本功是至为重要的,但不能拘泥与此,因为放飞想象、发散思维、抒发情怀也是不可缺少的。过于强调有用就学,没用不学,对语文学习也是有害的。因为无用不仅可以转化为有用,可能还有大用,今天无用,不等于将来无用。这本身就是语文学科的特点,甚至是它的优势和魅力所在。所以,务应试教育之实,是急功近利的行为,不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价值导向。

上述三种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层次不高,目光不远,在丧失着语文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三、追求核心价值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以文求道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和这一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化人功能相适应的。文本中所载的道肯定是学习和感悟的重点,但是,它不会像卸货物一样倾倒给学生,学生就会悉数收取。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求”字:道的体认、感悟贵在于求,唯有真求,方能真得;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引领学生在语文世界里求道的过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从哲学上界定了道的层次,它超越了技术操作操练的层面而上升到本体与策略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所以对于语文来说,所求之道包括人文精神之道和策略方法之道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对文本中所体现的至真、至美、至善精神的体悟,后者则包括阅读、写作等方法方面的掌握。后者是在前者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前者更为根本,更具普遍意义。

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体悟到文本中的真、善、美,并向着至真、至美、至善的高度攀升呢?

第一,语文教师要有生命意识和人本情怀,并且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生命意识包括对生命的高度敬畏,对生命成长规律的真心尊重。这样,就会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语文试题和依据它所计算出的分数,就会换一个视角来审视机械训练所造成的痛苦和结果。从而让我们期待的基础、能力和素养以它应有的方式生成、长大。人本情怀,让我们在教学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等方面都从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指向出发来做出判断,即使获得同样的分数,它的生命质量和教学水准是迥然有别的。我们不回避考试和升学,但因为我们的追求和信仰不同,教学就会产生质的不同。

第二,评价的目的应把重心放在对人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对人的选拔上。招考合一的体制,使考试成绩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使考试评价严重地倾向于它的选拔功能,从而使教学的重心也偏向于此,日常的教、练、考一律与升学选拔接轨。语文教学被碎片化、机械化、功利化就不足为怪了,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评价的改革是关键,招考分离是方向。

第三,语文教师的人文与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实现核心价值的保证。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勤奋而有追求的阅读者和写作者,对哲学、文字学、文学经典和文化史等方面的书籍应广泛阅读,有自己的理解和建设性的贡献,这样,才能将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上而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写作则是阅读的提炼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它使我们对学科和教学的观察认识保持一种清醒的透明状态,无论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对学生的指导,都会有的放矢,且富有创造力。这也是语文教师宝贵的专业素养。

总之,就语文学科教学来说,价值的认同是关键,它决定我们的教学思考和教学行为;而语文的核心价值则是关键的关键,它使这门学科的教学不因干扰而偏离正确的轨道。今天课堂上的教学水准,就是明天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高度。以文求道的核心价值追求,应先从语文课堂教学起步,以开阔的视野,踏实地前行。

猜你喜欢
汉语言价值文本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