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

2016-10-14 13:34许利平
人民论坛 2016年27期
关键词:文化圈朋友圈南海

许利平

【摘要】南海是连接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文明纽带,也是华夏文明与南海周边国家文明相互碰撞、交流的重要平台,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这些文化圈构成了今天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人文交流的重要基础与依托,是南海变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和合作之海的精神家园。现阶段迫切需要加强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激发南海文化圈的凝聚力和活力。

【关键词】南海 文化圈 人文交流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近来,南海局势呈现出“高烧不退”的态势,其背后表现为“地缘政治化”“军事化”和“司法化”的局势,这显然不利于南海的和平与稳定,与中国维护战略机遇期战略目标相冲突。

那么,中国应当如何破解当前南海问题的困局?这不仅需要借助军事等“硬实力”,而且需要发挥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南海文化圈具有悠久的演进发展历史,以之为中心的文化圈表现出很强的文化交汇性和包容性,探讨开展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人文交流的具体路径,有利于增进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信任度,更有利于共同促进把南海建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与合作之海。

南海文化圈的演进体现了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文化的交汇性和包容性

一般说来,世界文化体系分为五大文化圈,即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南亚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东正文化圈)。南海作为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与大洋洲的交通咽喉地带,又是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进行经贸联系和人文交流的主要平台,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形成了包容兼蓄、和而不同的南海文化圈,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

南海文化圈既存在着包括儒家和中国化的佛教在内汉字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等东方文化体系,也包含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内的西方文化体系,但主体还是具有东方文化体系特色,属于东亚文化圈范畴。

早在先秦时期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了关于“南海”的记载。南海是孕育华夏文明的重要摇篮之一,随着华夏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围绕南海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南海与华夏民族始终进行着充分的互动。

南海文化圈的演进与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同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与此同时,它又与南海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资源状况等密切相关。在地理上,南海属于半封闭的边缘海,海底由大陆架、大陆坡和中央海盆组成,存在众多的岛礁、沙洲、暗礁和暗沙。南海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如夏,温差小,雨量充沛,植物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这为人类在南海开展航行、捕鱼等活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经过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人民几千年的交往与合作,南海文化圈逐步建立起南海妈祖文化圈、南海佛教文化圈和南海伊斯兰文化圈。这三大文化圈以南海及其周边国家为核心,通过交流、合作、融合、发展,体现了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交叉性和包容性。

南海妈祖文化圈是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南海妈祖文化圈,以福建、台湾、广东、海南为核心,辐射于东南亚华人世界,进而影响全球华人世界。妈祖文化源于宋朝,在元朝、明朝和清朝得到了长足发展,并繁荣于近现代。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体现了海洋文化的特质。福建、台湾等沿海居民在出海之前,都要先祭拜妈祖,并在船舶上供奉妈祖神位,以祈求顺利平安。这与民间流传“有海水处有华人,有华人到处有妈祖”的口头禅一致。

南海周边国家集中了全世界近四分之三的海外华人,他们的祖籍大多源自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区。他们延续了以妈祖为代表的海洋文化,修建妈祖庙,举办妈祖文化活动,成为南海妈祖文化圈重要组成部分。

妈祖文化圈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对妈祖文化的精神认同。妈祖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乐善好施、平等往来、追求和平的价值观,得到了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广泛认同。根据台湾相关机构的统计,从大陆来台的妈祖分灵超过了2000宫,超过1600万民众有供奉、祭拜妈祖的习俗。妈祖在台湾的起源与闽粤移民开发台湾密切相关,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妈祖文化已经成为连接两岸民众的重要精神纽带。

南海佛教文化圈是构筑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黄金纽带

南海佛教文化圈,是以我国的广东、海南和云南,以及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等区域为核心,辐射到南海周边国家的黄金文化圈。公元前6世纪,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前3世纪开始对外传播。通过“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于东汉时期正式从印度传入中国。其中“海上丝绸之路”的路径就是通过南海,即从印度,经过斯里兰卡,到缅甸,然后经过南海周边国家,终点为广州。

南海见证了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友好历史。公元5-6世纪,扶南(今柬埔寨)佛教兴盛,成为南海佛教的传播中心。中国梁朝的梁武帝大力弘扬佛教,与扶南王国加强佛教交流。梁武帝在京城为此新建了“扶南馆”,专门接待扶南朝贡使者,并成为扶南高僧的译经场。

历史上,也有不少中国僧人跋山涉水、漂洋过海,通过南海去印度研习佛经。公元411年,东晋高僧法显赴印度求经时,漂泊至耶婆提(今印尼),停留5个月。公元671至695年,唐朝僧人义净赴印度途中,曾三次停留在室利佛逝(今印尼)累计达十余年,他译经,并撰写《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这些著作成为当今研究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佛教交流的重要文献。

中泰两国的佛教交往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根据《梁书》《新唐书》等记载,泰国南部的盘盘国曾多次派遣使者访问中国。公元529年,盘盘国王派使者赠送象牙和画塔。清朝同治年间,广东高僧续行和尚等人南渡侨居泰国,在泰国曼谷创建和主持永福寺、龙莲寺,开创了泰国华宗佛教,成为汉传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者。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三大体系在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中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南海佛教文化圈。

南海伊斯兰文化圈构筑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绿色纽带

南海伊斯兰文化圈,是以我国的福建、广东,以及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地区为核心,向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辐射的绿色文化圈。

由于缺乏可信的史料,公元7-8世纪伊斯兰文化传入越南、缅甸等国的论断更多是一种推断。但13世纪,伊斯兰文化已传入南海周边国家,并建立起第一个伊斯兰王朝——须文答腊·巴赛,则是有据可依的论断。在伊斯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曾兴起过马六甲王朝、北大年王朝、淡目王朝、望加锡王朝等。

伊斯兰文化传入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主要通过经贸渠道,并且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在伊斯兰文化传播过程中,商人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佛教一样,伊斯兰文化传入中国也是通过“丝绸之路”。在传播过程中,明代航海家郑和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出使西洋的过程中,促进了伊斯兰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为了纪念郑和,在印尼三宝垄、玛琅等地,当地人还兴建了郑和清真寺。

南海伊斯兰文化圈基本涵盖了东南亚海岛地区国家,由于南海周边国家伊斯兰文化来源的多样性,使得南海伊斯兰文化圈更具有包容性和现代性,比如印尼和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文化正在成为全球伊斯兰世界中现代化的典范。

人文交流是激发南海文化圈凝聚力与活力的重要路径

如何激发南海文化圈的凝聚力与活力,让南海文化圈意识成为南海周边国家、人民和睦相处的精神纽带和沟通桥梁,借助于人文交流这个重要桥梁十分有必要。

一般说来,人文交流包含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两个层面,是建立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互信的重要抓手。以南海文化圈为核心,分层次开展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将有助于摒弃分歧、凝聚共识、开展合作,逐步建立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人文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首先,要以媒体合作为平台,弘扬南海文化圈的“和平”价值观。在南海文化圈中,三大文化体系都与“和平”的价值观密切相连。因此,我们有必要依托媒体平台,向南海周边国家的普通老百姓传播“和平”的声音。

在南海周边国家中,妈祖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妈祖之所以被称为“和平女神”,就是因为妈祖寄托着南海民众对海洋和平共处的期待,这也表明妈祖文化在南海周边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佛教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和”。“和”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这就要求不同文化圈之间的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而伊斯兰的本意就是“和平、顺从”的意思。虽然当今国际的一些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都是打着“伊斯兰”旗号,但这实际上是对伊斯兰文化的故意曲解和误读,与伊斯兰基本教义相是完全相悖的。

因此,建立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媒体联盟,就南海文化圈中各大文化体系的“和平”价值理念进行广泛传播,压缩“中国威胁论”存在的空间,为南海开展长远合作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和网络空间。

其次,要建立南海人文交流机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文交流活动。一方面,我们应当依托南海人文交流机制,开展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多元文化交流,尝试建立南海文化圈论坛,进行多元文化对话;另一方面,利用南海人文交流机制,开展南海文化圈的人员培训,为开展南海文化圈建设储备人才。

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南海考古合作。考古是对历史现象的发掘,为现实的争端提供鲜活的证据;除此之外,各国考古工作者通过并肩合作,能够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互信,有助于弥合各国对争端的分歧。中国是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领土争端方面,历史证据是中国的优势,也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主打的一张牌。中国应该善于打好这张牌,把中国对争端岛礁主权的诉求发挥到最大限度。

“海上丝绸之路”及郑和七次下西洋等光辉历史,为南海留下了巨大的考古探索空间。比如,现在南海海底有许多沉船或留存在岛礁上的历史遗迹,南海文化圈各国的考古工作者可以联合挖掘,开展考古合作。“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西沙群岛的北岛发现一个瓷器残底,上面写着有南朝宋‘大明年号(457—465),可见南朝宋对南海诸岛的经营和开发。”①此外,我国的考古工作者还在西沙群岛的北礁发现南朝的青秞半陶瓷六耳罐。这些瓷器的发现证明,“至少在南朝宋时期以前,我国的瓷器就已经作为贸易珍品远销东南亚,并已把西沙群岛作为南海上的中转站”。②通过联合考古,可以让各国的历史学家认识到:南海诸岛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和最早认识的。这有助于强化我国的主权立场。

最后,要以智库合作为基础,开展南海文化圈的联合研究。如何深入挖掘南海文化圈的内涵,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需要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开展针对性联合研究。作为建言咨政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智库扮演着沟通政府决策部门与学术研究机构、政府与民间、民间与民间的重要作用。通过智库合作,建立联合研究合作机制,可以针对南海文化圈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定期公开发布合作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决策影响力。

总体而言,打好“南海文化圈”这张牌,不仅可以有效维护、尊重南海文化带的活力与多元化,而且可以就此构建更多“南海朋友圈”,为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增添更多的正能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亚太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

【注释】

①李勃:《海南岛历代建置沿革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②张一平等:《南海区域历史文化探微》,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责编/周素丽 王妍卓

猜你喜欢
文化圈朋友圈南海
南海明珠
南海农民赤卫军
美国威胁 南海安全
圈里事儿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