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态美与赏景方法探析

2016-10-14 02:40施晓虹
科学与财富 2016年28期

摘 要:本文界定了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探析了自然旅游资源的“雄”、“奇”、“险”、“秀”、“幽”、“旷”等六种形态美的特征,概括了纵目远眺、近览细品、翘首仰望、凭栏俯瞰、移步换景、即景抒情等六大赏景方法。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形态美特征;赏景方法

一、我国自然旅游资源内涵的界定

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笔者倾向于把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界定为:主要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辅之以光照、植被、动物、风云或雨雪等基本要素,能够表现自然美不同形态的空间综合体。

二、我国自然旅游资源形态美的特征

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态美,泛指地象、天象之总体形态与空间形式的综合美。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旅游家、地理学家、宗教信仰者及风景区的居民等,在对自然景观形态美的评价中,概括出了六种典型的风格特征。

(一)“雄”。“雄”即雄伟、雄浑,气势磅礴。比如:泰山为“五岳”之尊,素以“天下雄”著称。从绝对高度上看,其主峰海拔1545米,在地貌分类上只属于中等山体。但其相对高度则达1360米,且骤然突起,凌驾于齐鲁大地之上,具有通天拔地之势,壁立霄汉之态,给人以高大雄浑之感。唐·杜甫《望岳》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道出了泰岳山峰挺拔、雄伟壮观的审美形象。

(二)“奇”。这类景观的形态光怪陆离,奇异多变,非同寻常。比如,黄山奇美,主要源于峰奇、石奇、松奇、云奇。黄山72峰均高千米之上,“皆直削无枝,拔自绝壑”,构成峰海奇观。黄山石岩久经风化,断裂纵横,曲直圆方,状似成物,遍布于山脊、峰顶、陡崖或坡道上,构成“仙人指路”、“猴子观海”、“松鼠跳天都”、“金鸡叫天门”等一系列奇石景观。黄山“悬崖多异松”,“无树非松,无松不奇”和“近听风声如笛,远闻松涛似海”。黄山的云海处于幻变不居的动态,浮云飘雾,奇态万化,它们使峰、石、松景变得丰富摇动起来,幻化出动态美和朦胧美的奇特景致。“黄山天下奇”的独特景象,使它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盛誉。

(三)“险”。这类景观形状陡峭,气势险峻,坡度特别大,山脊高而窄。比如西岳华山,“耸峙关中,临照西土”,加之“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常言道:“自古华山一条路”,这条路是由古人探索修建的登山古道,全长12公里,高差1800米,非常险峻。若想登上华顶的“太虚幻境”,站在“手可摩天”的“摘星台”上,领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雄旷景象,就须攀登20多里,历险数十处。其中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上天梯和苍龙岭等险道,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

(四)“秀”。这类景观一般有良好的植被覆盖地表,山石土壤很少裸露,山水交融,草木葱茏,生机盎然。此外,其形态别致丰满,轮廓线条柔和优美。比如,峨眉山之所以享有“天下秀”的美誉,一是因为远观其形,“此山云鬟凝翠,鬓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嘉定府志》)二是因为植被葱翠、水草丰茂,色彩雅丽,四季常青,而且因地形高度不同,形成寒、温、热三带垂直气候,植物花草种类繁多,素有“植物王国”之称。

(五)“幽”。这类景观常以崇山幽谷、山间盆地或山麓地带为地形基础,辅以铺天盖地的高大乔木,构成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环境。视域颇狭窄,光量少,空气清净,景深而层次多,具有迂回曲折之妙趣,无一览无余之直观。比如,深藏于岷江峡谷之中的青城山,诸峰环绕,状若城郭,古木遮天,空间隐蔽,寺观亭阁掩映于浓荫翠盖之间,曲折小径出没于寂谷密林之中,清静幽深,含秀藏奇,故有“青城天下幽”之称。

(六)“旷”。这类景观的视域开阔宽广,形态坦荡旷远,如绵延四野的平原,空旷洪荒的大漠,辽阔无际的镜湖瀚海与登高望远、视力所及的大面积景区等。临江海湖泊而远眺,人与景亲近不隔,视域平面散开,便得平旷之景。比如,云南的滇池,“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表现的就是平旷景象。

三、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赏景方法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欣赏自然景观的形态美,主要是旅游者运用视觉,通过不同角度,对各种景物,进行的一项审美活动,从中得到不同的心理感受。

(一)纵目远眺法:适于高远和深远的景物观赏。它可以扩大视野,获得扑朔迷离的景观效果。比如:登泰山岱顶,拂晓你站在观日石上凝神翘望,只见脚底流云飘雾,东方茫茫的海面上空浮动着鱼肚白色的云团,渐渐地染上淡红色,成为朵朵翻飞的丹霞,继而一轮红日慢慢浮了起来,像一只火轮似地跃出地平线,光芒四射。

(二)近览细品法:若要欣赏景物的细微末节,采取此法较好。像观摩碑碣石刻、楹联匾额、书法绘画等。比如,东岳泰山多古碑石刻,著名的有石经峪,在亩许的一块石坪上,刻成隶书金刚经,字大如斗,古雅雄浑,经考证,是六朝人手迹。仔细鉴赏品味,尽情觅得真趣。

(三)翘首仰望法:身在山麓仰望,山势显得格外巍峨高耸,大有压顶之势,使人“高山仰止”,产生雄浑崇高的美感。蓝天白云,山峰岭巅,佛像摩崖,悬崖飞瀑,都属仰视之列。游庐山的人们,大多都吟诵过唐·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就是李白仰望庐山香炉峰瀑布全貌时感其奔流跌宕、飞泻雄奇之美所描写的意境。

(四)凭栏俯瞰法:每处游览胜地都有几个视线开阔的观赏点,楼台亭阁、山头塔顶等制高点,通常是俯瞰佳境。比如登临峨眉山主峰的金顶睹光台,眼界豁然开朗,贡嘎山、瓦山、青城山、大雪山、岷江等尽收眼底。向下看云层凝聚,波涛翻滚,如逢雨后初晴,则空中会突然出现一圈五彩大光圈,把人影映在其中,这就是著名的峨眉金顶佛光。

(五)移步换景法:有许多山峰或巨石,由于自身奇特的形态,旅游者立足点选择得当,诸景就会惟妙惟肖地展现眼前,常有“爬一道坡变一种景色,上一道岭换一番天地”之说。比如,到云南石林观看“阿诗玛天然石像”,通常从正前方10步开外望去,那尊“石像”犹如一位穿裙戴帽、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若从偏左方8步开外看去,该“石像”顿时变成一位瘦骨嶙峋、风烛残年的老太婆。欲穷无限风光,就得移步,就得登攀,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去审视,会获得无穷乐趣。

(六)即景抒情法:人们常说“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通过一些景物的鲜明形象,给人以浓郁的主观感受,陶冶情操,抒发情感,激起强烈的愿望。如当代诗人贺敬之游历了桂林山水后,写下了“云中的神,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的诗句,表达了魂牵梦萦、流连忘返、陶醉于自然美的情怀。

参考文献

[1]谢凝高,《自然景观的美——我国风景区景观特色漫谈(上、下)》,光明日报,1981年2月16日、3月16日.

[2]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3]王洪滨,《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8月.

[4]朱忠良、袁丽华,《导游实务》,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

[5]王雅萍,《旅游景观鉴赏的差异性分析》,网友世界,2013年3月.

作者简介:施晓虹,女,1964年5月出生。籍贯:辽宁省沈阳市,汉族,教授,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