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逻辑下的古镇旅游空间再生产研究

2016-10-14 01:05孙凯王贺
价值工程 2016年5期
关键词:逻辑

孙凯 王贺

摘要:在古镇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古镇旅游空间再生产通常被利润所驱动。为了追求新的且更具有生产力的固定资本形式,不得不加速对老的古镇项目投资的贬值甚至损坏,而这必然会破坏古镇现有的传统社会结构,因此,社会结构会被重新构建。新的社会结构形成和创造出新的空间,古镇传统空间景观被重构。本文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大理双廊古镇的旅游空间再生产研究为例,来探讨古镇旅游与空间再生产的关系。本文认为古镇传统空间景观既是古镇旅游的核心吸引要素和游客体验的对象,也是古镇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the tourism spatial reproduction of ancient town leded by the capital is usually driven by profits. In order to pursue new and more productive fixed capital, it had to accelerate and even damage the depreciation of the old project investment in the ancient town. This will destroy the existing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ancient town, and so the social structure was reconstructed. The new social structure will form and creat new space. The traditional space landscape of the ancient town is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ace production, with the study on the reproduction of tourism space in the ancient town of Dali Shuangla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town tourism and reproduction of spac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traditional space landscape of ancient town is the key factor of the ancient town tourism, the experience object of visitors, the foundation of ancient town protection and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關键词:旅游空间;逻辑;再生产;双廊古镇

Key words: tourism space;logical;reproduction;Shuanglang ancient town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5-0174-04

0 引言

1974年,法国学者昂利·列菲伏尔(Henri Lefebvre)提出“空间生产理论”,指出空间不是抽象的自然物质或者是外在于人类活动静止的“平台”,它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关系的产物。[1]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自身的空间。既然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自身的独特空间,从一种生产方式转到另一种生产方式就必然伴随着新空间的产生。[2]因此他强调,社会形态的变化必定带来空间性质的变化,空间就这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获得了各自的历史性命运。社会形成和创造了空间,但又受制于空间。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古镇以其传统的格局、古朴的建筑风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名宿风情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古镇也成为我国旅游空间生产和实践的重要实践平台。资本主导下的旅游空间再生产导致古镇社分层程度高,因而,具有资本优势的“新移民”与具有土地优势的“原住民”形成了多元的社会分工的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出现了碎化和分化现象。于是,古镇新形成的社区开始盲目地摒弃古镇文化、破坏原有空间、牺牲古镇环境,并开始用机器生产的方式用于旅游空间的生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有关古镇旅游开发空间价值取向之争,产生了传统与现代社会方式、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当代社会使命与保护发展的诸多矛盾。[3]

本文借助空间生产理论作为理论框架,以大理双廊古镇为例,通过研究其空间生产过程的变迁,解析旅游发展之后古镇社会的变迁,从而探索旅游对古镇的影响。

1 案例研究

1.1 往事双廊:传统空间生产

古镇双廊,位于大理市东北部,坐落于洱海东岸,东与佛教名山—鸡足山相连,西临洱海,南与挖色镇相接,北与上关镇和鹤庆县黄坪镇接壤,距离大理市主城区下关镇36km,是一座拥有四千年历史的古渔村。在这里,洱海碧波万顷,湖水湛蓝,水天一色,拥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之美誉。

作为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双廊既是大理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唐宋时南诏大理国的重要军事要塞和水军基地,同时是唐天宝战争、清杜文秀起义的古战场。双廊拥有十四处历史文化古迹,以及保存完整的明清历史文化街区和百处典型白族明清传统民居院落。

双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人多地少,居住密集。古镇居民处于沿袭千年的“摇橹捕鱼,耕田放牧”的生活状态,生产目的为从自然环境(洱海、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料。由于双廊地处洱海一隅,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空间,生产主体相对团结、单一,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空间景观。

1.2 双廊之痛:古镇空间景观的变迁

“日渐兴隆的旅游,把宁静的小镇逐渐变得热闹起来,经常外出再回到小镇时,我会发现,我最喜欢的那条小巷不见了,再离开回来时,古老的门楼被拆掉了,甚至老人们晒太阳的那条石凳,也不见了,我的心在隐隐作痛,往后,老人们到哪里晒太阳呢!”——杨丽萍[4]。双廊古镇不仅是生存的空间,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但是,在旅游发展狂飙突进的情况下,双廊同许多古镇一样面临着“消逝”的危机。

双廊的旅游发展从“进入期”开始,经过“井喷发展期”,现在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

2000年,杨丽萍别墅、赵青别墅的建成让双廊成为艺术家、文人墨客的落脚点。借助于名人效应和微博的推力作用,一些游客、艺术家和闲居者慕名而至。双廊这个本来十分陌生的小地名也开始在小范围传开來。双廊的旅游发展迎来“进入期”。

自从第一家客栈的落成,短短两年时间,各式客栈便迅速填满双廊的大街小巷,尤其是洱海边上。双廊似乎一下从古朴简陋的“渔船”成为白领小资的“天堂”,这个依偎着洱海的古村落开始进入了“疯狂”的建设期。建造施工带来的巨大噪声打破了这里以往难得的安静与祥和,双廊成了一个“大工地”,那个原本清幽自在的双廊古镇已经不复存在。不论是“新移民”,还是部分“原住民”,都在通过建设表达着各自的利益诉求,而混乱建设直接导致古镇原有的景观空间遭到破坏,传统的白族民居被五花八门的体量巨大的现代建筑所替代,原有的街巷空间被各种建筑垃圾占据。不仅如此,百年老树被随意截肢,古老的捕鱼工具也被随地丢弃。此时,双廊进入了旅游度假时代,同时也迎来了“井喷发展期”,游客数量剧增,而游客的旅游感受却骤降。

双廊目前处在“稳定发展期”,同时也是稳定的破坏期,游客数量趋于稳定,而游客的旅游感受也不如以前,旅游发展充斥着围绕利益的博弈和矛盾。“新移民”从观光业中攫取金银,他们挤占双廊公共资源,却对周边社会发展带动有限。虽然双廊旅游收入在不断增加,但原住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却还不到云南农民可支配收入的34%。越来越多的“原住民”也在尝试着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据有临海土地的村民被级差地租所挟持,为抬高租金,可以随时毁约。远离玉几岛的居民,对玉几岛原住民“眼红”。古镇传统的风土人情逐渐丧失。

双廊,这个洱海边上的白族千年古渔村的风貌已经在渐渐褪色。

1.3 双廊症结:多重逻辑下的空间生产

1.3.1 旅游主管部门的空间景观吸引逻辑

旅游主管部门作为双廊空间实践背后的控制力量,参与着古镇旅游空间的生产。因而,旅游主管部门成为了推动双廊空间形态更新演变的主要力量。

古镇双廊首先是被艺术家和闲居者推崇而逐渐被世人知晓。因此,在之后的旅游推广中,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主管部门给双廊构建的空间形象也是“名人+文艺+美景”的游憩空间,传统的白族古渔村形象被逐渐淡化。

由于对于利润的追逐,大量资本不断涌入开发潜力巨大的双廊。掌握这些资本的既有既有商人、企业,也有政客、艺术家。双廊古镇社会的空间生产主体由相对团结、单一的“原住民”变成为围绕旅游的利益相关者。不同行动者依托自身携带的不同的资本,占据不同的位置,不同主体常常因权能背景不同影响空间生产的实际力度及实际效果,谁掌握了空间生产背后的主导权,谁就支配了空间的生产。[5]外来经营者掌握更多资本且能迎合主管部门构建这种空间形象,所以,其空间生产行为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较大的鼓励与支持。本是商讨建立“村规村约”、规范双廊的开发建设的“双廊公益论坛”的中心人物也只是政府官员、客栈老板及其文艺界朋友,而有诸多诉求的原住民被“安排”在论坛的边缘。

旅游主管部门在快速促进双廊旅游发展的目标下,对双廊的空间想象并非完全为了双廊的传统文化的延续,而更多的是在打造一个更具特色的游憩空间。

1.3.2 游客想象和舒适体验逻辑逻辑

很多地方能都成为旅游目的地都是来源于游客对于其空间的想象。[6]双廊之所以能成为重要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是因为游客所接受到的信息是旅游主管部门、旅游经营者、地方精英等为其构建的空间形象。游客追求的是与他们想象一致的空间,希望借助于旅游活动或旅游客体寻找本真的自我[7],追求与想象类似的体验。但是游客发现对双廊的空间想象在实际的旅游体验中无法完全实现,很多游客感觉与想象中差距很大。原因在于旅游主管部门构建的双廊形象并不是基于双廊原有的社会与空间,游客想象和舒适的体验逻辑也与双廊传统的空间生产逻辑存在着错位。因而在实际体验中,居民传统居住空间与游客的旅游空间重叠,游客感受到的是多种混乱的空间景观的杂糅的形象,遭遇到想象与现实的落差。

1.3.3 外来经营者的经营逻辑

掌握更多资本的外来经营者很快掌握双廊旅游空间生产的主动权,早期双廊70%的客栈都是他们投资建造。外来经营者带着自己的理念、文化来到这里,为了在较短时间里获取较大利润,他们以旅游管理部门构建的形象为基础,选取了大众消费认可度高的古镇旅游空间为模板,像运用机器生产方式一样,生产出失去地方文化特色、千篇一律的古镇旅游空间。在双廊的主要体现是占据较好景观位置,风格迥异、密集的高端客栈和酒吧。几乎所有的客栈和酒吧经营者和设计师都表达了自己对当地白族民居和文化传统的热爱,可并没有谁真正愿意尝试原汁原味的白族风格。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不是海景房,能否租出最好的价格,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8]

由于文化习俗和价值理念的差异,这些外来经营者很难融入双廊传统社会,与本地居民的关系也很难处理好。同时,他们对经济利益的一味诉求和机器化空间生产逻辑也对本地居民产生了负面影响。

1.3.4 本地居民分享利益逻辑

根据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外来经营者带来的多价值理念是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会大大影响旅游空间的本地居民。本地居民仿效外来经营者,以期用最短时间从旅游开发中获取最大利润,进而一味仿效外来经营者的空间生产模式。他们根据个人拥有的资本多少和不同的利益诉求,修建各式客栈、店铺和饭店。在客栈高峰发展期,几乎每两个月就有一家客栈诞生,现在古镇客栈数量已经疯长到近千家。双廊传统的青石打根基、红土拌螺蛳壳筑墙、木梁瓦片做顶,辅以石刻雕花装饰的白族民居传统特色民居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钢架结构、混凝土浇灌、瓷砖装饰的体量较大的样式杂乱的新式房屋。

本地居民所拥有资本数量差异较大,加之他们对旅游管理部门构建的形象理解存在差异,这种分享旅游开发利益的逻辑,使得他们盲目而无序的进行着生产,加速了传统空间景观的变迁。

2 结论和建议

2.1 结论

2.1.1 社会关系改变是旅游对古镇社会影响的表征

旅游发展使古镇形成新的社会关系,传统社区由原本相对团结、单一的共同体变成由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组成 [9]。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一些空间行为导致双廊原有的社会关系明晰、血缘及地缘关系浓厚的社会网络空间被破坏,古镇内部社会流动性增强,从而导致古镇空间出现变迁。

2.1.2 多元主体遵循多重空间生产逻辑导致古镇空间变迁

旅游发展促使古镇原本单一的空间生产主体转变为多元化的生产主体。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导致对于古镇旅游空间的想象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使得原本由地域共同体从土地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空间生产目的转变为经济理性、政治诉求、满足生活方式等多种目的,从而使得传统社区在发展旅游之后出现(社会)空间分异。[10]各主体按照不同的生产逻辑生产时,目标和行动的错位,就会在空间中争夺、协商和妥协,不断滋生主客矛盾、政企矛盾、政府与居民的矛盾。更是导致了古镇社会出现分层、碎化和分化现象,以及传统景观空间的变迁。

2.1.3 完整而稳固的社会结构保证古镇空间生产的主体性

古镇的空间生产,要在对自己的独特社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完整而稳固的社会结构,一定程度上遵循古镇原有社会关系和生产准则,才能在不同生产逻辑下,使各主体的空间想象及利益诉求得以实现,即生产出特定的空间景观。

本文对双廊古镇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古镇旅游业发展中古镇生产主体不断多元化,遵循着多重生产逻辑,主体在空间中争夺、协商和妥协,争先将自己的空间想象落实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政府、旅游集团、外来经营者、规划专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主体在旅游空间再生产过程中拥有较大的权利,在古镇空间生产占有主导地位,而旅游非正式部门、当地居民等弱群体所占据的空间被干预。由于主体权利不平等,社会关系的不断再生产才能实现空间的再生产。社会关系不断再生产过程中,古镇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被忽视,文化商品化、旅游商业化和原真性丧失也越来越严重,这是大众旅游时代古镇旅游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2.2 建议

2.2.1 统一生产目的

古镇旅游空间生产效率在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古镇旅游景观空间和社会效能的提升。减轻和减缓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等负面影响,使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和负面效益最小化,旅游空间生产和自身发展的目标是使自身空间组织合理及结构布局优化。[11]

古镇特有的社会与空间的合理化和优化是古镇旅游空间再生产的目的,所以各生产主体只有统一生产目的,坚持古镇保护,才能推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2 明确生产主体

古镇生产主体应该由掌握资本的利益相关者向古镇居民转化。旅游利益相关者应该以原住民为基础,辅导社区为优先,而非急于引进大型私人资本的投入。政府应该扶持民宿,把社区作为观光的起点,以有序且与环境相协调的小单位经营模式为核心,避免外来私人资本大规模开发,防止全然的改变生态环境。

2.2.3 规范生产行为

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必须加强,需要依据市场规律对古镇的资金、资源、人力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配置,制定出一套以本地的人文地理结构特性为基础的收益机制。

古镇环境保护不仅是生态环境,还应包括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环境的保护,还原古镇一个真实的环境。政府应该坚持“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既要鼓励外来经营者和本地居民有序的开发,也要要求其承担环境保护、给当地居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等责任。

参考文献:

[1]Hen Lefebvr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imit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1991.

[2]高峰.城市空间生产的运作逻辑——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分析[J].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研究”(06BSH022):2009,09.

[3]郭文,王丽,黄震芳,等.旅游空间生产及社区居体验研究-江南水乡周庄古镇案例[J].旅游学刊,2012(4):28.

[4]唐娜.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雙廊[N].生活新报,2012.

[5]郭文,黄震方.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2013(2):123.

[6]hronis A.Bwtween place and story;Gettysburg as tourism imaginary[J].Annalsof Tourism Reaearch,2012,39(4).

[7]马凌.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7,22(10):76-81.

[8]张素珍.双廊“成长的烦恼”[J].民生周刊,2012,45-46.

[9]Dredged.Policy networks and the local orangization of tourism[J].Tourism Manag,27(2):269-280.

[10]李东和,张捷,赵玉宗,等.基于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旅游影响空间分异研究——以安徽省三河镇为例[J].地理科学,2007,27(4):602-607.

[11]李琮.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生产-消费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39.

猜你喜欢
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民事推定适用的逻辑及其展开
逻辑与写作
浅谈中医的“逻辑”
父母的神逻辑
三生逆势增长的商业逻辑
“四个全面”与“三个自信”之间的内在逻辑
诡道与诡道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