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研究

2016-10-14 06:35吴丽翠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关键词:学习行为大学生研究

吴丽翠

摘要:课堂学习行为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学习方式。大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可分为学霸型、被动型和自由型三类,学霸型平均在每个班级占到15%左右,被动型高达50%以上,自由型在35%左右。观察发现,这些数据基本保持一致,但学生自身属于哪种类型却在不断变化,受课程时间、课程类型、授课教师、学生自身因素等动因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行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50-02

一、大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概述

1.概念界定。行为是有机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和活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的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王娟娟、李华(2010)认为大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指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体现大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也有学者如刘晓华、郑萍(2010)从学习行为的心理倾向性入手,把对学习行为的研究转向研究学习的需要、动机、态度、习惯等;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行为是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综上,因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对学习行为的定义差异也很大。笔者认为学习行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可观可见的外部活动方式,如思考时的身势、手姿、面部等状态,听讲时的嘴型、眼神、身势倾向等。因此,根据身体部位不同,把学习行为分为做笔记、眼神趋动、额眉变化、回答问题、上身趋向五个方面。这五种学习行为方式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分为高校、有效、低效和无效四个效果层次。认真听讲是学习行为方式集中的反应,是区分四个层次的指标,表现为良好的学习品质。相应的,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如睡觉、吃零食、翻手机等行为称为不良学习行为,或非学习行为,其行为必然与学习无关,结果也必然是无效的,这与学习行为发生所产生的无效结果是不同的。非学习行为之所以能够发生,反映出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听讲的能力品质。

2.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多数学者对学习行为的研究是转向研究学习态度、兴趣、需求、动机、习惯等来间接的反应学习行为。这里,必须搞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方可转化。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环境塑造的结果,思维也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进而形成外界刺激到行为反应的联结理论。认知心理学与其观点恰好相反,认为行为是认知建立联系后顿悟的结果,即认知结构产生行为结果。科学的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应,即物质先于意识。人能够反映客观物质在于人各器官的机能,机能会随着人对客观世界认识水平的提高而增强,即行为与心理系统是相互作用、彼此完善的加工过程。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的积极性源泉。动机则是明朗化的需要在内外不平衡状态的驱动下引起、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在达成目标过程中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色彩,而兴趣则表现为积极的情绪倾向,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互动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的需要改变了,兴趣也随之改变,但需要不一定都表现为兴趣。态度是个体在自身道德、价值观基础上,形成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二、大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现状分析

根据大量课堂观察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主要可归纳为以协调各感官认真学习的“学霸型”、以调动优势感官被动学习的“被动型”,以及以非学习行为发生为主的“自由型”三种类型。

1.学霸型:学习行为主动发生。学霸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喜欢学习,而且学有成就;另一种是不喜欢学习,但学有成就。无论哪种情形,学有成就即高分数是学霸冠名得来的终端解释,似乎不关心学习过程。但笔者认为凡是努力学习并且想有成就的学生都是学霸。这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关注授课内容,行为表现为听、看、写、回答问题等感知定向驱动,同时伴随着回忆、分析、领会、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的积极反应。学霸型学生按学习效果可划分为有效和高效两种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有11.2%的被调查对象回答自己是学霸,但是也有10%左右的学生不承认自己是学霸,认为自己学习很努力,但不是学霸,可能认为自己的付出和学习效果不成正比。关于“课堂上你是如何获取知识的?”一题调查数据显示,43%的被调查对象回答在课堂上会认真听课并做笔记以待复习思考,其中有27%的学生回答是记下授课内容的全部,有16%的学生会记下让自己豁然开朗的旧知新解。有22%的学生认为听课思考就可以,无需做笔记。总体上,平均每个班级学霸族占35%左右,其中认为自己学有成就的真学霸占到8%,认为自己喜欢学习,但不是学霸的“假学霸族”占27%。

2.被动型:学习行为被动发生。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无疑容易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形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学习行为也是被动的发生,自主性较差。这类学生表现为教师有要求就去执行,如没要求绝不敢向前迈步,一旦失去指引,容易迷失方向、随波逐流。这种情形在学生中占绝大数,他们中既有喜欢学习的也有不喜欢学习的,共同点是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忽高忽低,学习成绩一般属于中间型,基本维持中等状态。被动型学生中不乏某方面能力具有特长者,学习行为尽管被动的发生,但是学习成绩能够保持基本稳定。也有从内心不喜欢学习,但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维持学习,课堂上会认真听课,但从不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课题访问了“你是不是班上的学霸?”“你为什么会走进教室?”“课堂你一般会做些什么?”等问题。答案在“我讨厌学习,绝对不是学霸”占23%,“为了平时成绩,为了不挂科”占21%,“勉强听课”占44%。总体每个班级被动型学生占比为50%以上,而且有3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认知不是很清晰。

3.自由型:学习行为不发生。这类学生自由散漫,比较有个性,把学习不当回事,学也好不学也罢;属于极端型性格,要么性格孤僻追求内心自由,要么开朗活泼追求行为自由,共同点是不发生学习行为,还想摆脱学校的各种束缚,但没办法只能以发生其他行为来代替,以求得心理的平衡。由此,可分为以非学习行为发生为主的“活跃型”和“沉默型”两类。课堂上“活跃型”学生的行为主要有说话、打闹、吃零食、翻手机等,“沉默型”学生的行为主要以睡觉、静坐为主,静坐主要是指从上课到下课保持一种姿势,或是盯着一个点观望的非学习行为。调查数据显示,84%以上学生课堂上存在翻手机现象,45%被调查学生在早晨第一节课堂上存在吃早餐行为,7.2%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吃零食经历,将近90%的学生有过课堂说话行为,11.3%的大学生在课堂有过打闹行为;在早晨的课堂上有8.7%的学生有睡觉经历,而下午的课堂上睡觉现象高达56%。

总体上,高校课堂非学习行为主要有翻手机、吃早餐、睡觉,高达课堂行为的35%,即有一半的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着不同形式的非学习行为。分别访谈了课堂上有过吃早餐、睡觉经历的学生,他们认为这种行为不是每节课都发生,也与自己的心情、授课内容、课程设置等密切相关,比如下午第一节课基本上都很瞌睡,从宿舍睡起来都是眯着眼睛进教室的,进教室肯定是补一补觉了。

三、结论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属于哪一种学习类型会随时间在不断变化,就是在同一课堂教学中,也有学生属于两种类型的混合。总体上,学霸型在每個班级平均占到15%左右,被动型在50%左右,自由型在35%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课堂上被动型极易转为自由型,如此,自由型学生在每个班级就高达85%左右。学习行为是窥视大学教学质量的一面镜子。课堂本就是学生学习行为高度集中的时空场域,教育工作者应高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1.学习行为的发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课堂教学中,学的行为是教的行为的起点,也是目的所在。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学习行为的发生。课堂是学习行为集中发生的场域,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教学为核心来开展。

2.学习行为的发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某种性质的联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则是师生心理和空间距离的零接触。师生之间相互反应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基本要求是尊师爱生,而认真听课是尊师爱生的最好表现,也是师生眼神互动、语言互动、体态互动的前提。

3.学习行为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首先,一个学校学风的好与坏,主要是看该校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是通过学生的行为举止显现出来的。其次,踏实认真的学习行为习惯本就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根本途径。最后,学生养成踏实认真的习惯是人生的关键素质,将会受益终身,而且也是社会衡量人才的根本指标。

猜你喜欢
学习行为大学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分析研究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