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男生超重与肥胖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①

2016-10-14 19:09刘苾川杜加华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超重肥胖灵敏度

刘苾川 杜加华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4.053

摘 要:超重与肥胖是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所选择评价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如何,将直接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与可信度。该研究募集南昌大学1 159名作为该研究实验对象,将生物电阻抗法的评定结果作为受试者实际存在的肥胖或超重状态,并以此为依据来评价亚太-BMI法、标准2014-BMI法与身高标准体重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灵敏度与特异度检测结果提示,标准2014-BMI法更适宜用于男大学生超重程度的评价;3种方法检测肥胖的漏诊率均较高,不宜直接用于男大学生的肥胖评价,需调整肥胖的评价标准或BMI值切点。

关键词:超重 肥胖 大学生 体质 灵敏度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a)-0053-03

超重与肥胖问题是国际学生体质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1],同样也是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从肥胖的定义来看,肥胖评价的直接依据是机体的身体脂肪百分比(Percent Body Fat,PBF),但由于PBF的评价需借助较为精细的仪器且比较费时,不宜用于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因此,国内外卫生组织与教育机构根据不同人群相关疾病患病率的特点,以人体身高与体重的关系为依据建立了许多超重与肥胖的评价方法。其中,在大学生适龄人群方面,就包括了国际卫生组织(WHO)[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3]、中国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后简称《标准2014》)[4]的体重指数法(Body mass index, BMI)与原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身高标准体重法[5]等。对于从事大样本大学生群体超重与肥胖研究的学者们来说,所选择评价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如何,将直接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与可信度。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的募集

募集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等17个学院47个专业(不包括体育相关专业)大一、大二男生1 159名作为该研究实验对象。实验对象参加测试时年龄17~21岁,身高(1.72±0.05)m,体重(62.77±10.89)kg。

1.2 超重與肥胖的评价

1.2.1 生物电阻抗法

身体脂肪百分比(Percent Body Fat, PBF)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来测定,所用仪器人体成分分析仪InBody由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实验中心提供。PBF=脂肪重/体重×100%。评价标准:PBF≥20%为超重,PBF≥25%为肥胖[6]。

1.2.2 BMI法

受试者身高与体重的测定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操作方法》[7]要求来完成。BMI=体重/身高2(kg/m2)。肥胖与超重的评价采用WHO参与制定的亚太地区BMI评价标准(后简称亚太-BMI)[2]以及WGOC[3]与《标准2014》的BMI评价标准(后简称标准2014-BMI)[4](表1)。

1.2.3 身高标准体重

受试者的超重与肥胖情况通过查询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5]评分表来判定(表1)。

1.3 灵敏度与特异度的评定

该研究将生物电阻抗法的评定结果作为受试者实际存在的肥胖或超重状态,并以此为依据来评价亚太-BMI法、标准2014-BMI法与身高标准体重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以计数与百分比来表示。灵敏度与特异度的计算方法: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

2 研究结果

2.1 不同方法下受试者超重与肥胖情况的评价结果

如表2所示,应用标准2014-BMI法进行评价时,受试者超重的比例最高,其次为身高标准体重法,生物电阻抗法最低。肥胖方面,亚太-BMI法所判定的受试者比例最高,其次为生物电阻抗法,标准2014-BMI法最低。从广义的超重角度来看,亚太-BMI法判定的超重(含肥胖)人数比例最高,达到21.23%;其次为标准2014-BMI法与身高标准体重法,分别为18.12%与16.57%;生物电阻抗法最低,为15.44%。

2.2 不同方法评价超重与肥胖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情况

如表3所示,通过生物电阻抗法所测定PBF结果进行评价发现,受试者中超重人数为179人,其中肥胖人数为79人。该研究以该结果为依据,筛选亚太-BMI、标准2014-BMI、身高标准体重法对于超重与肥胖检测的阳性与阴性结果(表3),之后根据上文中的计算方法,评价3种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发现,在受试者超重情况评价中,灵敏度最高的为亚太-BMI法,身高标准体重法最低;特异度最高的为标准2014-BMI法,亚太-BMI法则最低。将灵敏度与特异度求和后,标准2014-BMI法高于另外两种方法。在受试者肥胖情况的评价中,灵敏度最高的为亚太-BMI法,但仅为64.56%,另两种方法更低至30%左右;3种方法的特异度均较高,其中标准2014-BMI法最高,达到99.91%;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方面亚太-BMI法最高,也仅为158.17%(表4)。

3 分析与讨论

3.1 超重与肥胖的评价

肥胖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引起人体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状态[8]。脂肪组织量与比例的增多是肥胖的主要表现,也会引起机体体重的增加。因此,PBF应是评价肥胖的直接依据,而身高与体重则是间接依据。目前,许多研究者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PBF,用于评价大学生的超重与肥胖程度[9-12]。研究者认为,生物电阻抗法能准确测量大学生PBF,在诊断肥胖方面优于体格测量的常规方法[12]。然而,由于生物电阻抗法需要借助价格较为昂贵的身体成分分析仪来完成,且整个测试过程相比相对比较费时,很难在大样本群体测量中广泛开展。

相比生物电阻抗法、水下称重法、皮褶厚度法等,利用身高与体重的关系来评价人体的肥胖与超重程度则更加简单易行。目前,常用的身高与体重评价方法包括BMI法与身高标准体重法。20世纪末以来,亚太地区肥胖特别工作组、WGOC、教育部相关组织根据BMI值与亚洲和中国人群相关疾病患病率的关系,分别制定多种肥胖与超重评价标准。其中,超重意味着人体患合并症的危险增加,而肥胖状态下这种患病的危险性已达到中等到严重程度。期间,教育部通过编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表,以身高标准体重法来评价我国学生的肥胖与超重情况。许多评价方法的推出,为调查与研究工作提供了诸多参考。同时,也需要研究者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人群身体成分发展变化特点,选择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

3.2 大学生超重与肥胖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该研究中,亚太-BMI、标准2014-BMI、身高标准体重法所筛选的超重(含肥胖)受试学生比例均高于生物电阻抗法;亚太-BMI法所筛选的肥胖受试学生比例高于生物电阻抗法,而标准2014-BMI法与身高标准体重法所筛选的肥胖受试学生比例低于生物电阻抗法。该研究结果提示,3种方法现有的超重标准可能高估了受试者学生的比例。对于两种BMI评价方法来说,BMI值为23或24的切点设置对于受试学生可能偏低,导致许多未达超重水平的学生被误测为超重状态。肥胖评价方面,亚太-BMI法的切点(BMI=25)导致肥胖检出比例增多,而标准2014-BMI法的切点(BMI=28)又导致肥胖检出比例减少,受试学生合适的BMI值肥胖切点可能在25~28之间。

为了进一步比较3种方法在评价受试学生超重与肥胖中的差异,该研究引入了临床上常用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指标。灵敏度与特异度是新建与验证超重与肥胖标准的重要途径[13]。灵敏度越高,超重与肥胖的漏诊率越低;特异度越高,超重与肥胖的误诊率越低。目前,已有学者以PBF或WGOC设定标准为依据,用灵敏度与特异度指标来验证不同方法对于儿童少年超重与肥胖的评价效果[14-16]。该研究针对大学生人群,以生物电阻抗法所测定PBF结果为标准,对亚太-BMI、标准2014-BMI、身高标准体重3种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受试者超重情况的评价中,亚太-BMI法与标准2014-BMI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处于较高水平。灵敏度与特异度求和后,标准2014-BMI法高于亚太-BMI法,提示标准2014-BMI法更适宜用于受试学生超重程度的评价。肥胖评价方面,3种方法的特异度均较高,其中标准2014-BMI法高达99.91%。然而,3种方法的灵敏度均不足65%,均具有较高的肥胖漏诊率。由此可见,在采用身高与体重关系来评价大学男生肥胖时,有必要适当调整评价标准,降低BMI值切点。

4 结语

相比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PBF的方法,亚太-BMI、标准2014-BMI、身高标准体重法所筛选的男大学生超重人数比例偏多;亚太-BMI法所筛选的肥胖人数比例偏多,而标准2014-BMI法与身高标准体重法所筛选的肥胖人数比例偏少。灵敏度与特异度检测结果提示,标准2014-BMI法更适用于男大学生超重程度的评价;3种方法检测肥胖的漏诊率均较高,不宜直接用于男大学生的肥胖评价,需调整肥胖的评价标准或BMI值切点。

参考文献

[1] 李芳,司虎克.国际学生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1):40-45.

[2] Steering Committee.The Asia-Pacific perspective:Redefining obesity and its treatment[M].Melbourne:International Diabetes Institute,2000.

[3] 陈春明,孔灵芝.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Z].2014.

[5] 教育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Z].2007.

[6] Deurenberg P,Yap M,van Staveren WA.Body mass index and percent body fat:a meta analysis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J].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1998(22):1164-1171.

[7]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 张钧,张蕴琨.运动营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 程宙明,陈彩珍,卢健,等.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成分、素质和免疫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3):78-88.

[10] 曹玲,宋鸽,徐坚,等. 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对大学生肥胖进行正确分析评价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8):78-81.

[11] 王红娟,李立,陈玉娟.BMI和体脂%在判定大学生肥胖时的差异性研究[J].体育科技,2015,36(1):74-76.

[12] 黄利华,黎海彬,张业辉.大学生体格测量常规方法与生物电阻抗法的对比研究[J].营养学报,2014,36(3):296-301.

[13] 季成叶.我国大城市与南方乡村学生两类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4):385-389.

[14] 肖谋远. 采用国际标准筛查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比较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8):89-94.

[15] 张倩,杜维婧,胡小琪,等.北京市儿童少年体重指数与体脂百分比关系的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13-116.

[16] 史曙生,鄒玉玲.江苏省大学生体重分布特征与体质差异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3):1368-1369.

猜你喜欢
超重肥胖灵敏度
前列腺癌应用动态增强MRI联合DWI的诊断效果分析
以学校为基础儿童超重肥胖干预研究进展
收入对食品消费代际差异的影响研究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治疗单纯性肥胖1例报告
脂肪分解和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对超重和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及代谢的影响
阻力系数为定值时弹道参数对气动参数灵敏度分析
增强CT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研究
数值越高,音箱越好?走出灵敏度与信噪比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