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青年农民素质 促进和谐新村建设

2016-10-14 00:43吕雪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村劳动力素质

吕雪

摘 要:

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农业的经营者,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青年农民因自身文化素质高、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是建设新村的希望所在。以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为指导,立足安徽实际,并结合暑期社会调研所得出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农业劳动主体结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新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对劳动需求等角度的分析,对和谐新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客观的描述,认为有必要提高青年农民素质、培养新型青年农民,并从实际出发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和谐新村;青年农民;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1030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发挥国内最广大农民群体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农民的素质势在必行。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化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1 安徽新农村建设主力队伍问题

1.1 新村建设队伍存在不足——农村青年劳动力数量不足,质量堪忧

1.1.1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不完全性。蔡昉在《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的研究报告中说,目前4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仅有5215万,剩余比例仅为10.7%,这与通常认为的农村有近三分之一的剩余劳动力差距很大。而国务院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我国四分之三的村庄已无劳动力可以向外转移,但仍存在强势转移的趋势。安徽是劳动力输出的大省,2009年安徽省外出劳动力占总人口已经达到22.3%,其中青壮年(15~45)所占比重为81.83%。根据调查,安徽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目前留守村中的农民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

1.1.2 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从受教育水平来看,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农村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即目前在农村中,选择外出务工人员多为受教育程度高、体能素质好的青壮年劳动力,而留守农民多是受教育程度较低、体能素质较差的妇女和老年农户,由于其知识、体质等方面的局限性,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如表1所示。

与此同时,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文化水平虽普遍高于农村留守人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多为青壮年,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其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例为67.2%,但是其所受到的职业技能培训依然不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经历短期、初级、中等职业培训的分别占总劳动力人口的20%、34%、0.23%,但没有经历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由此可见,农民工的职业素质也是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的,农民尤其是作为新村建设主力军的青年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1.2 新农村建设力量后势不足

青年劳动力对农业没有经验也没有兴趣,对城市则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他们纷纷脱离农村,希望或已经留在城市,继而成为“农民工二代”。与此同时,一些从农村出来的青壮年还想方设法将儿女带到城市,接受城市良好的教育,以期待他们可以彻底远离农村,导致新农村建设中青年农民力量后势明显不足,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农村生产建设后劲不足

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从事生产活动的妇女和老年劳力,由于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陈旧,市场信息不灵,接受新型事物的能力较弱,改革意识不强,难以掌握市场经济动向,导致了种田质量严重下降,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农业发展的后劲因此削弱。

1.2.2 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青年劳动力身强力壮,头脑灵活,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中坚力量。部分优秀青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致使了农村基层服务组织干部年龄偏大,后备干部严重缺乏,党员发展也严重不足,基层组织建设前景堪忧。

1.2.3 公共活动力不从心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运行,需要大量农村青壮年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突发状况处理、街区绿化、道路修建、村容整治等农村公共事业中。由于目前因留守村中多为妇女和老年劳力,难以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不利于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

1.2.4 留守人员问题凸显

青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子女由老人代管,易导致未成年人教育、管理问题,中小学学生辍学时有发生,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同时,青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无法保障留守老人的生活起居及医疗需求,使其成为村里的“准孤寡老人”。

新农村建设队伍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匀、后备力量不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满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人才建设,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变人才建设发展滞后的局面。

2 新农村建设经验学习——青年农民是主体,素质提高是关键

近年来,青年农民人才培养得到党中央的日益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普及推广初级教育,加大资金支持,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城鄉差距

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已经在我国全面实现。农村教育的大力度投入,使得我国农村教育等相关硬件设施在一定条件上得以改变。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经费,这也会对青年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2.2 政策引导,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

在政策上适度的倾斜,使得新村建设人才短缺的问题的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尤其是大学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者等,使得农村资源短缺的现象得到初步的缓解。

2.3 政府主导,培养农民及农民工专业素质

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委托培训、定点培训、订单培训、联合培训等方式,重点关注农民工岗位适应性培训和岗位提高性培训,实时进行考核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伴随着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十七大、十八大的顺利进行,借着这股东风,全国各地都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江苏省出台了《新农村造林绿化建设标准》,村容整洁是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福建省以統筹为关键,城乡统筹,借助了全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河南省组建“新农村建设的青年专家服务团”,着重关注其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含量;浙江省则在农业建设统筹城乡,着重抓生产力建设……在各地结合实际、充满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都值得我们一一借鉴,取长补短。

国际新农村建设方面,韩国1971年发起的“新村运动”也值得我们适度借鉴。在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一方面着手改善农村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注重教育和培训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农业科技的运用能力,注重意识改革和领导培养,使多内多数农民的“自立、自助、勤勉、合作”的思想观念得以培养。

3 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3.1 青年人才——新村建设主体

首先,要发挥农村青年的主体作用,引导广大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着力开发和整合农村的青年农村人才资源,建立青年人才信息库,完善人才市场,通过“阳光工程”、“星火科,技富民工程”、“雨露工程”等,推动农村青年从劳动型向技能型转变、为新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另外,要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大力推进农村青年就业创业,促进农村青年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创业致富。

其次,流动性过剩、就业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是目前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却是农村缺少的。因此我们应采取措施,吸引高素质青壮年人才回乡,满足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要,启动“归乡工程”(即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等;积极引导城市资源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具有较高科学技术水平的青年专家下乡指导,如:鼓励大学生下基层锻炼、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者等。

3.2 农业科技——致富科学高效

现代农业的发展,应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和农产品加工等基础性工程。在农民增收工作中,如何提高农业收入的重要基础地位不可忽视。因此,农业科技在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日益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而仅仅组织青年干部和大学生到基层直接投身新农村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组织青年专家下乡,向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来搞好农业生产。组织他们根据实际需要,通过举办农业知识培训班、网络服务、现场指导、农田教授等方式,传播推广农业科技的运用,提高农业的创新能力、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同时,还要建立“示范”体系,这是“科教兴农”的重大发展战略。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科技示范是关键环节,要发挥科技示范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可行的措施是发挥种粮大户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其实际经验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展开实地指导;此外,还可以在村中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在此进行农业科技的实验活动,实现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遍推广。

3.3 分类培训——满足农民实际需要

我们要立足农民的自身实际,满足其不同培训需求。农民的培训需求可以简单的分为两个方面:农业生产需求和非农业生产需求。在生产需求方面,粮油种植、果蔬管理、蔬菜栽培等技术存在较大需求;非农业生产方面,餐饮、家政服务、建筑、轻纺织等技术存在较大需求。

3.3.1 对于从事农业劳作的农民的培训

对于农业科学知识需求旺盛、对培训需求层次较高且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农民,要对其开展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实现最新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使这些青年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骨干农民。同时,还要注重培训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人员,围绕新农村建设,使之掌握基本的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业先进技术、农村治理与管理民主理念等,培养一批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骨干领导队伍。

3.3.2 对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工的培训

开发并利用目前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资源,就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而言,要对在本地务工的青年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法规和现代法制意识培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其适应并满足现代产业结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整合各类办学资源,注重培训的实用性、实效性和技能性,搭建好农民工就业平台,最大程度上减少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而对劳动力转移产生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兴佐,鲁可荣,朱启臻,等.安徽省农民素质现状、培训需求与新型农民分类培训分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13):3335.

[2]冯晓阳.当代我国青年农民文化素质现状及提高[J].前沿,2010(12):47.

[3]李文政.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J].黑河学刊,2006(04):1719.

[4]夏少卿、邢超伟、李青云.新创业素质农村建设视野下青年农民培训[J].成人教育,2010,(02):5859.

[5]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N].安徽调查,20070406(38).

[6]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M].王月、甘杏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袁孟云.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民素质教育[J].商情,2010,(02):8.

[8]王艳华.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的障碍分析及发展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9]张军浩.浅析青年农民精神文化属性与内涵重构[J].经营管理者,2011,(22):237.

[10]邓万春.“聚在一起发财”—新农村建设中的青年农民的“灰化”参与[J].中国青年研究,2011,(09):2934.

[11]樊慧.宜兴市留守农民状况调查及新型农民培训对策[J].职教通讯,2012,(23):2931.

[12]董晓晔.建设新农村关键是提高青年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报,2010,(06):79.

[13]刘长军、何晓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模式分析及几点建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01):100107.

[14]韩弘峰、李飞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知识型农村青年培养路径探究[J].前沿,2014,(05):126129.

[15]冯晓阳.当代我国青年农民文化素质现状及提高[J].前沿,2010,(12):47.

猜你喜欢
新村劳动力素质
中国画《林涧·新村》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