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军事思想在长征中的发展

2016-10-14 09:38李赟
党史文苑 2016年18期
关键词:渡赤水张国焘长征

李赟

[摘要]因为毛泽东的正确指挥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红军中指导地位的确立,保证了长征的最后胜利。经过长征军事实践的检验,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思想长征精神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无疑是长征胜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同时,长征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逐步成熟的重要里程碑。

一、毛泽东军事上的领导地位在长征中最终确立

以秋收起义和红四军创建为起点,以古田会议为标志,毛泽东初步确立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但随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掌控中央,李德成为红军军事上的实际指挥者,经过三次反“围剿”形成的正确战略战术被否定,毛泽东在红军的领导地位被剥夺,直接导致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由此踏上了漫漫长征路。长征初期,红军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下损失惨重,特别是在湘江战役之后损失过半,连同沿途减员,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1]p31。“广大干部眼看反第五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几乎濒于绝境,与反第四次‘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2]p4-5。

(一)遵义会议初步奠定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的重要成果是批判了“左”倾领导的军事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会议决定取消“三人团”,改组中央领导机构,补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和博古、李德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是党内委托对于军事指挥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并规定“以毛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3]p42。3月,张闻天在贵州苟坝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组成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3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负责军事指挥。毛泽东虽然在遵义会议上未能成为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人,但他第一次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了党中央最高领导层,获得参与党和红军最高领导的决策权,其领导力和影响力由中央苏区红军拓展至全党全军,加上他的军事思想得到会议肯定,提高了他的政治声望,初步奠定了他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因此,无论是从全党还是从毛泽东个人角度而言,遵义会议都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四渡赤水和会理会议使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并未完全巩固,对他权威和领导能力的不信任、甚至挑战始终存在。虽然会议清算了“左”倾军事路线,但其在红军将领和党内干部中的影响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此时,中央红军面临着40万敌军围追堵截的严重形势,能否打破封锁包围,摆脱被动,成为检验毛泽东军事指挥才能的关键。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消灭红军的企图,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准确理解他的作战指挥艺术,林彪甚至致信军委,要求改变领导。5月12日,张闻天主持政治局扩大会议(会理会议),严厉批评了林彪对毛泽东军事指挥的疑虑,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军事指挥成就。四渡赤水到会理会议期间,党内和军队存在的怀疑和改组企图是毛泽东自遵义会议后遭遇的一次重大领导危机。但事实有力回击了任何怀疑和动摇,会理会议从组织程序上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为应对更大危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沙窝会议和毛尔盖会议最终确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张国焘看到中央红军历经艰辛,只有两万余人,而自己拥兵8万,因而借口中央政治路线出了问题,提出改组中央。为避免分裂,毛泽东经与张闻天、周恩来等协商,决定让周恩来把总政委职务让给张国焘。此后,张国焘才开始调动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8月19日,鉴于周恩来高烧病倒,张闻天在沙窝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由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毛泽东第一次作为政治局常委被确定为党中央的军事负责人,开始取代周恩来统管军事,实现了实际军事领导和名义军事领导的统一。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认为张国焘向西的方针“是错误的,是一个极危险的退却方针。这个方针之政治的来源是惧怕敌人,夸大敌人的力量,失去对自己力量及胜利信心的右倾机会主义”[4]p291。至此,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得以最终确认,尽管党的最高负责人仍是张闻天,但军事指挥权已完全由毛泽东掌握。毛泽东军事领导权在红军的确立,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为全军军事指导思想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进一步成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经过长征实践检验得到进一步发展

毛泽东军事领导权在红军中逐步确立的过程,也是红军长征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走向胜利的过程。毛泽东思想经过长征丰富的军事实践检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实事求是原则在军事指导中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更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活的灵魂。但是,在教条主义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实事求是派”遭到排挤和打击,毛泽东思想包括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陷于停滞,中国革命出现了严重危机。从指导思想上看,造成中国革命曲折和失误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的多少,而在于不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和经验,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严重脱离。长征的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斗争,并最终战胜教条主义的过程。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是“左”倾教条主义必然要被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取代的内在根据。长征用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从而在实践中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地位,取得了与教条主义斗争的决定性胜利。遵义会议后,实事求是成为党和红军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毛泽东军事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在红军军事中的指导地位重新确立。

(二)灵活机动战略战术思想进一步发展。1935年2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主要根据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发言、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要求在全党、全军开展反对军事上单纯防御路线的斗争,彻底纠正军事领导上的错误,并改善军委领导方式,实现从阵地战战术(短促突击)到运动战战术的坚决、迅速的转变。《决议》指出,对付敌人持久战的方法,是战争的持久战与战役的速决战,应“保持有生力量”,“等待有利时机”,而不能采取“拼命主义”[4]p56-57。《决议》总结了反“围剿”作战和长征第一阶段军事指挥的经验教训,是第一次系统地论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央红军与各地红军突围转移、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四渡赤水就是灵活机动战略战术思想最直接的体现。首先,毛泽东始终坚持“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与敌人拼消耗,保存红军有生力量。例如在土城遭到川军拼死顽抗,毛泽东毅然改变从重庆上游北渡长江的计划,红军撤出战场,分别从猿猴场、土城南北一渡赤水,主力由黔北移至川南。这是毛泽东在正确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后作出的战略决断,避免了与敌人正面交锋,为长征胜利保存了有生力量。其次,灵活机动,化全局劣势为局部优势,寻机歼敌,打乱敌人整个军事部署。四渡赤水期间,毛泽东巧用“示形”谋略,使敌摸不清红军意图。一渡赤水后,毛泽东作出南下黔滇边境的战略决策,将敌人的主力调往云南边境,然后出其不意,回师东向,直入敌势力空虚的贵州地区,抓住战机,取得遵义大捷。当蒋介石调集重兵赶到贵州,毛泽东将计就计,故布疑阵,三渡赤水,佯示红军北渡长江,待敌人重兵在长江布下口袋,毛泽东又四渡赤水,神速南下。之后,又以少数兵力向东佯动,大张旗鼓地摆出进兵湖南的架势,主力则南渡乌江,使得敌人处处扑空,疲于奔命,红军争得了战略转移主动权,为长征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再次,毛泽东善于利用军阀间的矛盾,利用蒋介石既想消灭红军,又想铲除地方杂牌军的双重战略目标,制造了他们的内部不和,使杂牌军与蒋介石的中央军不能形成有效配合,为红军各个击破敌人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红军的机动灵活作战创造了条件。

(三)党指挥枪原则进一步加强。张国焘试图分裂红军的企图不仅关系到长征成败,更关系到“党指挥枪”这一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建军原则的存废。正是在同张国焘“以枪指挥党”的图谋斗争中,党指挥枪的原则得到进一步强化。分析张国焘的夺权步骤,首先是要争军权,而不争党权。张国焘在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也是红四方面军唯一的中央政治局成员。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军事将领无权对党的领导提出原则性异议,但在军事斗争严重的非常时期,争取军事指挥权力,先军事首脑再政治领袖的夺权计划是张的“合理的”“可取的”第一步。尔后,张国焘以南下相要挟,军事压迫中央屈服。先推出陈昌浩,以其取代周恩来出任红军总政委,实质是张国焘自己想当中央军委主席,以控制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由此可见,张国焘分裂图谋的核心思想就是“以枪指挥党”。中央及时发现了问题,并果断巧妙地与张国焘进行了坚决、有原则的斗争,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毛泽东毅然将红一、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支队,连夜转移,单独北上,打破了张国焘以武力挟制中央,开展“党内斗争”的阴谋。张国焘权力私欲膨胀到极点,竟于1935年10月在四川松岗卓木碉非法成立第二中央,自封主席。对此,先行北上的党中央毫不妥协,通过各种途径揭发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罪行,最后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同意北上。这次与张国焘“枪多者为王”的斗争,捍卫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促进了革命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保证了革命事业的迅猛前进。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允许枪指挥党,“共产党员不争个人的兵权(绝不能争,再也不要学张国焘),但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5]p546。

(四)战略转移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红军长征是毛泽东战略转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长征的胜利是战略转移思想的胜利。在方向选择上,毛泽东综合分析转移方向的政治、经济、地理和社会条件,特别是当面敌情的发展变化,确立了“西进”和“北上”的思想。“西进”实现了红军长征初期保存革命力量,待机破敌的战略目的;而“北上”则把长征初期消极被动的战略退却,变成了奔赴抗日前线积极主动的战略进军。在战术指导上,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广阔战场上以高度机动作战调动敌人,迷惑敌人,弄得敌人晕头转向,疲惫不堪,特别是经过四渡赤水和声东击西佯攻贵阳及云南两役,使红军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最具决定意义的战略主动。在对战略转移中各苏区红军的力量部署上,参加长征的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以及坚持苏区斗争的红军各部队,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统一领导与指挥下,以红一方面军为中心,通过预先部署,统一行动,积极配合战略转移;发展自身,牵制敌军,客观达成战略协同;顾全大局,积极策应,实现了卓有成效的战略协同。从而使长征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战略转移目的地选择上,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毛泽东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坚决主张红军北上,到陕甘建立根据地。北上陕甘,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全国政治形势变化认真分析后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对在川陕甘地区建立根据地具备的客观条件认真分析后得出的正确结论。事实证明,这一历史性选择是无比正确的,引领红军取得了长征最后胜利。此外,红军长征所进行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无后方依托的大兵团流动作战,途径地区缺乏苏区那样深厚的群众基础,如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别说取得战略转移胜利,就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障。而且,长征途径的区域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为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使红军赢得了沿途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对消除民族隔阂,加强民族团结,保证长征胜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2]刘伯承.回顾长征[C].见:回顾长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五十周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馆.遵义会议文献[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九——一九四九)(第12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渡赤水张国焘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通信保障
对四渡赤水前后红军军事转折问题的再研究
张国焘叛逃有新说
张国焘也是“猪八戒”
党中央在长征中同张国焘错误的斗争
夺取长征战略主动权的得意之笔——谈四渡赤水的指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