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虚假信息的生成与防范

2016-10-17 23:55丁丽
今传媒 2016年8期
关键词:防范微信

丁丽

摘 要:微信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但也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本文从微信的传播特征谈起,归纳了微信中虚假信息的表现:即信息内容易存在失实性和虚假性;分析了微信虚假信息生成的原因,提出了针对虚假信息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微信;虚假信息;生成;防范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8-0046-02

随着新媒体的日益普及,以微信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平台迅速兴起。微信的崛起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加速了人人成为信息传播者的进程。其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微信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征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土壤,也考验着媒体人和大众的道德伦理与媒介素养。

一、微信的传播特征

微信作为继微博之后新的“微”媒介平台,改变着受众接受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微信主要以点对点传播为主,通过好友之间的传播和朋友圈传播,加速了信息传递的进程,增强了朋友关系的亲密性。同时,它也改变了用户的信息接收习惯,使信息接收更加快速、便捷,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微信作为日渐普及的一种传播方式,有其特有的传播特征。

第一,用户推广功能强大。微信的用户推广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通过其自有的社交软件来推广。微信作为腾讯开发的新的社交软件,最开始就是利用现有的QQ 好友资源来获得用户,其次再通过读取用户的手机通讯录来增添新的好友。这种方式在微信最初的应用阶段使其获得了大量的用户。因这种用户是建立在“熟人”的基础上的,所以双方在原有的感情基础上,用户黏性进一步增强;二是通过位置定位来添加附近的好友。微信有“雷达加朋友”,通过雷达扫描附近的人来加好友,这其中有熟人,也有生人,这种做法无形中就扩大了用户范围,达到了很好的推广效果;三是微信的群聊功能,这种方式将熟人和陌生人放在一个群组里,大家通过交流增加感情,感兴趣的还可以通过群聊私下加好友,而且群聊除聊天外,还可以办公、在线授课、现场直播等,其利用率越来越高,用户大有离不开微信之势。

第二,信息交互跟随性强。手机不离身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而微信则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通讯软件,用户可以随手拍一些图片并附上当时的感想就可以发布,而其他人就可以即时看到他的状态,这即是人人皆媒的生动体现。与电话不同的是,微信可以记录图像、声音等,并实现即时传输。微信的这种优势更新了传播形式,丰富了传播内容,提高了传播速度,而这些又反作用于微信的发展[2]。

第三,使用方便快捷。随着微信的发展,其在社交功能基础上开发了支付功能,更加快捷方便,支付功能有转账、手机充值、理财、借贷、生活缴费、信用卡还款、AA收款、红包等,还有卡包功能,这些支付功能大大方便了用户,也使得用户群更加稳定,加之后期的微店功能,使其受众群越来越广,用户黏性越来越强。

二、微信虚假信息的表现

微信使用便捷的同时也为虚假信息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先天的土壤。微信虚假信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内容存在失实性。微信方便快捷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自由性极强,用户发言不受限制,也没有审查关卡,所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接收信息,且信息一经发布,其他用户可以立即看到。这些特点导致了微信信息非常容易出现失实性,且传播扩散非常快。失实性信息的发布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某些发布者没有核对信息,以偏概全,致使信息失实。如轰动一时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去世的事件。当社交软件“推特”一出现该信息,国外的CNN,国内的各大媒体都第一时间进行了转发,而不是先去核实信息的真假,导致一时之间,微信圈、微博圈“蜡烛一片”。不久,当新加坡官方辟谣消息传来,又是“致歉”声一片;二是一些转发者无意间“助纣为虐”。他们可能是朋友圈的好友,也可能是某些公众号,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些名人的身上,或者一些“好心提醒”类,或者请大家“热心帮忙”类等。比如,名人的“被死亡”事件最先往往是从微信开始的。有人盘点过近年来“被死亡”的名人,如金庸就已“去世”了20多次,还有于文华误发的著名剧作家阎肃去世的消息,还有成龙、六小龄童、余秋雨、琼瑶等都被死亡过。这些消息经过微信的转发持续发酵,一时传遍了各个媒体,大家纷纷表达哀悼,令人啼笑皆非。“好心提醒”类主要是和身体健康有关的,比如什么不能吃,吃什么可以使身体更健康,某个时间转发某信息可以保父母、亲人平安等。这些子虚乌有的信息也在微信中迅速传播,有人就信以为真,结果误人误己。热心帮忙类就更多了,比如每到高考时就会出现某某丢了准考证,大家帮忙转发帮助寻找等,这些利用人们的热心和善良来误导大众的失实信息大大降低了微信的公信力。

另一方面是信息存在欺骗性。微信传播的虚假信息使不少人上过当。比如有的微信公众号为了博取用户的眼球,故意篡改、虚构一些信息来吸引用户关注,增加点击率。如,2015年3月16日,一则告白信在微信朋友圈疯传,里面讲述了一个让很多人感动的爱情故事。标题是《那个叫小丽的女孩,十年了,我回来找你了》,这条告白被疯狂转发,阅读量激增,很多人一边转发,一边真心诚意地祝他们幸福。可是有网友发现,这则告白在网上居然有几十个版本,情节一致,只是换了地名、校名和人名而已。杭州的版本是寻找李丽,成都的版本是寻找胡秀,辉县的是李莹,大田的是陈婉晴。这个案例利用了年轻人猎奇、窥探隐私、同情、对感情类敏感等的心理,制造了这样一出闹剧,其动机就是为了赢得点击率,吸引用户关注,博取眼球。类似的案例还有,2015年7月18日,陕西榆林子洲县突降大暴雨导致山洪,一名90后女护士遇难。微信里相关视频和报道密集传播。但有人却利用此事制造假消息。7月22日,ID为“陕北资讯”和“靖边在线”的微信公众号先后发出了《陕西府谷遇23年来最大暴雨17人失踪》和《昨日下午绥德城区突发大雨,两人被洪水冲走》两条微信,随后相关网安部门锁定该信息为虚假消息,责令发布者删除并致歉。还有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会使牵涉其中的人员产生巨大损失。比如,在柑橘有虫事件之后,每当应季水果上市的季节就会有各种负面信息传播,比如,樱桃有虫、荔枝有毒,香蕉有催熟剂对身体有害,草莓有农药洗不干净等,这些欺骗性的信息给果农和商贩造成巨大损失。

三、微信虚假信息生成原因

微信虚假信息的生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由微信平台自身的缺陷导致的。微信平台具有快捷、开放、分享、参与等天然优势,但是作为传播媒体的一种,也有着与传统媒体相比致命的缺陷。一方面,微信信息的产生和传播缺乏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所以,尽管它能实现人人参与,快速传播,但同时其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含量也非常高;另一方面,微信由于其用户众多,容易产生强烈的群体极化。某些具有煽动性、宣泄不良情绪的负面信息会使微信沦为某些群体事件的舆论工具。

二是由虚假信息的发布者蓄意造成的。主要表现在:1.一味追求快捷而丧失对信息真实性的把握。比如误报李光耀去世的新闻,记者为了追求快捷,忽视了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这一原则,导致出现了大面积的不良影响;2.为了吸引用户关注而违背职业道德。某些微信公众号为了吸引“粉丝”关注,用欺骗的手段来发布一些所谓的独家信息、劲爆信息,有的甚至发布一些低俗信息来误导大众,造成恶劣的影响;3.故意制造一些言过其实或耸人听闻的标题来获得点击率。一些微信发布者故意玩文字游戏,利用用户的猎奇心理,用一些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文字作标题来欺骗用户点击。用户点击之后所看到的往往并不是标题所述那样,有的甚至是病毒网站或暗含吸费软件等,给用户造成巨大损失。这些“标题党”已经成为微信圈的“公害”,它直接推动了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其背后都反映了价值观判断的失误[3]。

三是微信虚假信息的监管难度大。由于微信自身的开放性、共享性、传播迅速性等特点,使得它的监管难度非常大。每天在微信平台上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虽然有关键词过滤的审查,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微信的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都具有盲目性和不可控的特点,使得其监管难度与传统媒体相比大大增强[4]。

四、微信虚假信息防范措施

微信虚假信息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所以,对微信虚假信息的防范势在必行。

第一,用法律来监管。治理虚假信息,监管部门行动要快。监管部门应尽快补充、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在执行时应快速做出反应,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要等到乱象丛生时,才被迫应对[5]。

第二,微信平台维护者和各地网安应担负起“把关人”的作用。由于微信进入的门槛较低,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申请,但是,申请人的素质良莠不齐,致使微信传播的内容不乏虚假成分。所以,微信平台的维护者和各地网络安全部门应担负起“把关人”的作用,加强信息审查,对制造假信息、传播假信息者应给予警告、封号等惩罚措施,严重者应让其承担法律后果。

第三,微信用户应自觉提高媒介素养,要自律。不能不计后果的发布虚假信息,广大用户在转发时也应自觉辨别真伪,对虚假信息进行自觉抵制,不能以讹传讹,“助纣为虐”。

第四,传统媒体应发挥其谨慎、权威的信息发布优势。一般的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都是代表官方的立场,有多年来形成的新闻采编和发布程序,经过层层审核、把关,给受众提供真实的信息。所以,传统媒体在报道热点事件之前,一定不能图快,应努力鉴别事件真伪、遵守新闻选择的规律,绝不能被微信的热点事件牵着走,更不能加以炒作。

参考文献:

[1] 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等.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2013(6).

[2] 李家声.“微时代”的传播负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

[3] 于洋,张音.内容同质化求快不求真 新媒体需治“七种病”[N].人民日报,2015-04-02(23).

[4] 崔颖敏.自媒体时代下对微信中虚假信息泛滥的一点思考[J].科技风,2014(12).

[5] 刘兴民.网络虚假新闻的影响与治理[J].青年记者,2013(12).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防范微信
微信
微信
SQL注入防护
浅析防范电能表串户的重要性及方法
也谈国际贸易合同欺诈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