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著名电视访谈节目《实话实说》的出现,电视访谈在我国广播媒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研究价值也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出发,分析了凤凰卫视中文类访谈节目《锵锵三人行》节目中话语的语气、情态以及词汇选择,展示了人们在电视访谈这种“半机构性”语篇中如何运用各种语言策略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并深度揭示了主持人及嘉宾间的权力关系。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电视访谈;《锵锵三人行》
作者简介:祖乐(1991-),女,安徽池州人,学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篇分析与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2
1.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主要研究社会中的权力滥用、权力控制以及权力不平衡是如何通过文本和谈话在社会以及政治环境中实施以及发生的方式(Ilie, 2001)。批评话语分析通常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学和社会符号学为其理论和语言学基础,结合相关的社会与历史语境,分析揭示语篇中所隐含的权力关系。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辛斌(1997)等学者将Faiclough等国外语言学家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引入国内。此后,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出发,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工具,分析凤凰卫视中文类访谈节目《锵锵三人行》节目中话语的语气及情态和词汇选择,以期展示人们在电视访谈这种“半机构性”语篇中如何运用各种语言策略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并深度揭示主持人及嘉宾间的权力关系。
2.电视访谈
电视访谈的对话通常是一类发生在特殊场合有着特殊目的的对话。相较于日常谈话,它的随意性较小而目的性较强(邓琪,2004)。在交际目的上,访谈节目中对话的进行不仅仅是为了谈话双方的信息交流,它最重要的功能是将节目反应的信息传递给观众。
90年代末开始,随着著名电视访谈节目《实话实说》的出现,电视访谈在我国广播媒体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如今,中国的电视访谈节目飞速发展,内容也日益丰富,因而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主要从话语分析、语用学及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访谈节目进行了深入解析。然而,国内从CDA角度研究电视访谈节目的学者很少,本文将试图弥补这一不足。
3.《锵锵三人行》的批评话语分析
《锵锵三人行》是凤凰卫视一档著名的访谈节目,已有近17年的历史。笔者选取了2016年1月11日及15日两期节目,并对这两期节目进行了文本转写。其中11日节目总时长为25分52秒,文本字数为7961字;15日时长为26分06秒,字数为8286字。下面将从语气、情态以及词汇选择角度来对这两期节目进行深入分析。
3.1 语气和情态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气和情态是构成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语气和情态的分析能够深入揭示对话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李战子,2002)。
a. 语气
与严肃类的新闻访谈节目不同,《三人行》节目氛围相对轻松,因而主持人及嘉宾之间语言的自由度较大。但主持人及嘉宾之间的权势关系在这种自由谈话背后也有所体现。在语气系统中,他们之间的权势关系主要由问句来体现。下面是对《三人行》两期节目中出现的问句进行的统计数据。
由表一可知,节目主持人窦文涛在访谈过程中使用的问句比嘉宾多,因而会获得更大的权势,这一点在2016-01-11期的数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对《老炮儿》导演管虎和演员吴亦凡的访谈中,窦文涛一共提出37个问题,占总问题数的84%,而所提问题总问题的16%。在2016-01-15期的节目中,虽然主持人窦文涛提出的问题仅占46%,但在三人中仍然最多。由此可见,窦文涛作为《三人行》节目的主持人,很好的行使了节目赋予他的权力。而嘉宾作为被采访者,需要配合节目需要,因而会尽可能回答主持人问题而很少提问。
但是,由于嘉宾一般拥有一定的身份及社会地位,他们有时也会向主持人提出问题。这一点在2016-01-15期的《三人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
(1)许子东:你没拿版税啊?
冯唐:没有版税,一分钱版税没有……但诗集五万册就还OK了。你说炒作,为什么这时候忽然要炒作,那个时候为什么不炒作?
许子东:你为什么当初不选版税制呢?
冯唐:因为出版社不干,然后我又觉得只是……
该期节目主要以冯唐《飞鸟集》译本被下架为主题。在该期节目中,嘉宾冯唐和许子东一共提出22个问题,占所有问题的54%,多于窦文涛提出的问题数。许子东是香港著名的中文学者和教授,冯唐则是中国著名作家,著有多本小说及散文集。在节目中,当涉及到二人熟悉的文学及翻译领域时,二人便开始了争锋,成功的通过问句获得了节目中的话语权,削弱了主持人的权力。
b.情态
汉语与英语不同,情态一般由能愿动词来体现(纪漪馨,1986)。汉语的能愿动词不仅包括与英语中的情态动词相对应的动词,如“能”、“会”、“可以”等,还包括大量其他动词及副词,如“觉得”、“可能”、“可以”等。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三人行》 中出现最多的能愿动词是“觉得”。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嘉宾,都大量使用该动词。主持人窦文涛向嘉宾提问时,一般会先使用“我觉得”的结构来阐述自己对某件事的理解,接着会询问嘉宾的观点。而此时,嘉宾也倾向于使用“我觉得”的结构来表达个人观点。由此可见,主持人及嘉宾的权势关系实际上是协商性的。但是由于主持人及嘉宾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有所不同。有时会出现一方权势明显凌驾于其他两人的情况。而这种权势关系的展现则由能愿动词“一定”、“可以”、“会”等确定性动词来体现。例如:
(2)吴亦凡:……但是我觉得真的,年轻人一定会有这一面的。就像导演刚刚说的,男孩子难免会追求这种速度啊,热血啊,江湖啊这种东西。我觉得这种东西很正常……
(3)冯唐:如果你要用google 的翻译机,它一定不会翻译的像我的诗,一定更偏向于郑正铎的诗。
窦文涛:恩。
冯唐:因为肯定会是所谓叫word-by-word translation,就是所谓的逐字逐句的翻译。
吴亦凡作为90后的代表,当被问到有关年轻人的问题时,他使用了“一定”以及“难免”很笃定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实际上表明他在这个问题上更有发言权,也是权势的一种体现。而在翻译问题上,冯唐显然比窦文涛及许子东要了解,因而在讨论时也成功地获得了发言权。
3.2 词汇选择
van Dijk(2001)指出,词汇意义、命题结构以及衔接连贯等均是说话者或作者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因此,通过分析《三人行》中主持人及嘉宾的词汇选择,能够加深我们对访谈节目中的权势关系的理解。
a.人称代词
在人称代词的选择上,主持人窦文涛与嘉宾之间基本以“你”、“我”、“他”相称,以显示彼此之间的平等性。然而,窦文涛也大量使用“咱们”和“我们”来拉近与嘉宾之间的距离。例如:
(4)锵锵三人行!今天咱们可以叫“老炮儿三人行”,外带小钢炮……
(5)对,《老豆酒吧》。我们有这个缘分。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上面例子中的“咱们”、“我们”不仅拉近了窦文涛与嘉宾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窦文涛作为节目主持人对节目的控制权。例(4)中“咱们”的使用实际上已经确定了访谈的话题范围,即该其节目必将围绕电影《老炮儿》展开,因而体现了窦文涛控制节目话题的权力。而例(5)中的“我们”实际上拉近了主持人与嘉宾管虎的距离。
b. 专业词汇及术语
作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三人行》节目的嘉宾在遇到自己熟知领域时显然具有更大的主动权,这一点在两期节目中均有所体现。在第一期节目中,当谈到电影《老炮儿》中六爷所处的年代时,管虎提到了“大院子弟”、“胡同子弟”等表达,体现了自己对上世纪北京历史的深刻了解。而在第二期节目中,嘉宾许子东也使用了大量专业术语,如“样书”、“畅销书”、“版税制”等,体现了自己作为专家的权威性。而冯唐聊到翻译问题时,则使用了“语境”、“直译”等与翻译有关的术语。不仅很好的应对了外界对其翻译能力的质疑,也向主持人证明了翻译方面的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在两期节目中,嘉宾都通过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在节目中获得了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主持人窦文涛对节目的控制权力。
4. 结语
本文从语气、情态以及词汇选择的角度对两期《锵锵三人行》节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发现,主持人及嘉宾对语气、情态和词汇的选择,实际上都反映了节目中双方的话语地位结构。首先,窦文涛作为《三人行》的主持人,需要控制节目进度,保证节目有条不紊的进行,以确保节目效果。因此,他会通过使用大量问句来获取自己的话语权。然而嘉宾在节目中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而是会依靠自身的社会地位、知识经验和人生阅历来为自己获得较多的话语权。因此,《三人行》中主持人与嘉宾的权势关系始终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而正是这种“动态平衡”保证了节目的趣味性,这也是《三人行》类访谈节目能够获得较高收视率的原因。由于条件限制,本文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学者和专家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orman.(2001). Language and Power(second edition), London: Longman.
[2]Halliday, M.A.K.(200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Edward Arnold.
[3]Van Dijk, T.(2001). “Multidisciplinary CDA: a plea for diversity”. In Wodak, R. & Meyer, M.(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4]邓琪,郭绪文.(2004). 访谈节目的话语分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5]纪漪馨. (1986). 英语情态助动词与汉语能愿动词的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3, 67-77.
[6]李战子.(2002). 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辛斌. (1997). 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4,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