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究—《嘿竟,你教—在吗什么—观察中的有意注意》作文指导课课例

2016-10-19 03:19执教周桂芳点评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感官文字情感

◎执教 周桂芳 点评 安 奇

关于作文,—究—《嘿竟,你教—在吗什么—观察中的有意注意》作文指导课课例

◎执教 周桂芳点评 安奇

【教学依据】

关于作文指导课,我们首先会想到教学生怎么写,即先教技法。但是,太多课例证明,这样做往往收效甚微。专家认为:写作教学首先应该解决“为什么写”,再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最后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本次我选择尝试从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的角度开工挖掘,选择一个我认为对于学生发现写作素材非常关键的因素,即“观察中的有意注意”,还有一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观念,即“用文字为生命留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观察中的有意注意”旨在解决“没有内容可写”的问题;“用文字为生命留痕”旨在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我认为,一是从观念上,用文学作品实例让学生了解、观察心理机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是“有意注意”:当独特的生命个体养成了对生活保持随时随刻的“有意注意”,并充分开放身心感官、全然在场地感受、体验和思维,就有了许多可供写作的源头活水;二是让学生了解和领会各文学作品中的人、事、物等是经过了作家主观情绪、感受、思想过滤、加工过的,具有鲜活的个性和独特的生命气息,引导学生看到经典作品语言表层背后的人的存在和主观能动,让他们领会写作的本质在于表达自我与他人交流,并为独特的生命留痕,这样才利于激发和唤醒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从而解决“为什么而写”的问题;三是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有意注意”的内涵及内在心理过程,做到理论与实践融合,契合学生心理认知水平从而实现指导的实际效用。

【教学实录】

一、嘿,你在吗——追问质疑,导入新课

师:对于大家来说,我是突然闯入的陌生人,但是,我为同学们带来一位熟悉的朋友,他想通过一道数数题和大家认识,请看视频并注意答题。

(播放宋小宝主演的春晚小品《吃面》中数公交车站的视频)

师:答案是什么?

生:8站!

师:看完视频,大家为什么笑?

生:以为他要老板数上车下车的人数,结果他问的是公交车有几站。

师:哦,看来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的对象了。不过,不管刚才大家关注的是车站数,还是人数,其实在我说准备好答题的那一刻起,同学们都表现出一种非常好的观察品质——有意注意!顾名思义一下,什么是“有意注意”?

生:就是有意识地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观察对象上!

师:很对!来,请大家此时此刻对我保持“有意注意”!用一句话描述我的外貌特点。

生:老师眼睛很大。

师:好,班上有哪位同学眼睛也比较大?

(学生用表情示意,帮助教师寻找大眼睛的同学)

师:仔细看看,我的眼睛大和她的眼睛大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好,我的外貌还有什么特点?

生:老师一头短发很清爽精神。

师:来,短头发的同学在哪里?

(学生笑,又帮我推荐了一位短发女生)

师:那我的短发带给你的感觉和她的短发带给你的感觉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嘿,虽然初来乍到,但老师发现自己在这一班同学们中间还是很特别的,对吧?

生:嗯嗯。

师:那么你们呢?是不是也很独特?

生:是的!

师:确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每个人都是天地间最独特的存在!那老师问大家,你在吗!凭什么说你在?(师随机采访学生)

(屏显)

独特存在

生1:我在听老师讲课。

师:好,我听故我在。

生2:我正在跟老师对话。

师:好,我言故我在!

生3:我正在想老师刚才提的问题。

师:很好,我思故我在!那老师问大家,在作文中如何用文字证明你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种独特表达与我们对事物的有意注意有怎样的关联?

(学生茫然)

师: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来,老师先带着大家温习一段文字。请大声朗读第一段材料。

二、嘿,你在吗——启思授法,致用解疑

(一)有意注意:五官开放

1.示例一。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观察春花的?你认为这段文字因什么而独特?

(屏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师:读完这段文字,老师有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春花的?你认为这段文字因什么而独特?好,同学们先分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

师:来,说说看!

生1:作者调用了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观察春花,并有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参与其中。

师:可谓一语中的!能具体说说吗?

生1:首先是运用视觉,看到了花的颜色、花的形态、花的种类,还有花的动态。

师:嗯,也就是说同样是看花,看的内容或者范围不同。那么,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看花?

生2:运用了嗅觉、味觉,闻到花的气味,好像是嗅觉与味觉之间的通感。

师:很好!那想一想,这种嗅觉与味觉之间在什么样的观察状态下,才可能连通起来呢?

生3:要非常专注,完全沉浸其中地去体会。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4:还有联想和想象的心理活动。作者把不同颜色的花比作火、霞、雪,还想到“树上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这里就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师:你们有把花比作眼睛和星星的吗?

生5:没有!

师:那看来,把野花比作眼睛或者星星,真的是属于朱自清先生的最独特的文字了,对吧?

(生点头赞同)

师:所以人最怕有想象力了,一旦有了想象力,你想不独特都不行,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这样的你啊,谁知道此时此刻你能生出怎样灵气巧妙的想象呢?好,那整体来看这段文字,你认为这段文字因什么而独特?

生6: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描写的语言很细致、精妙!

生7:我认为还有作者所发挥的联想和想象。

师:说得真好!其实,刚才大家说得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刚才开课时说到的“有意注意”的过程!所以我们得到一点启示,那就是——

(屏显启示一)

所谓“有意注意”,就是完全沉浸其中,尽情地舒张各路身心感官,有意识调动包括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并有联想、想象等更深层次的独具个性色彩的意识活动参与其中,即五官开放。

师:所以,如果你在观察时能有意识地做到这些,那你笔下的文字一定很独特。要不,我们来试试?

2.写作实践一:定点观察。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课上对老师的多种注意方式,比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甚至联想和想象,去捕捉当下这一刻只属于你对老师的独特发现与感受,并用一段文字描写出你眼中的我,从而证明你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好,不要求写很多,两三句就好。

(生现场写,师巡视。3分钟后交流)

生1:看到老师穿一身白色上衣,素净的外套配上一条鲜亮的橙色丝巾,我眼前恍惚飘过一缕香橙的酸酸的、甜甜的味儿,连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台下一阵哄笑声)

师:嘿嘿,老师们在笑什么?

生1:大概是笑我像吃货吧!只想到吃的!

师:我猜老师们心里想——这个孩子真会联想,由丝巾的色彩能联想到香橙而且还能闻到酸酸的、甜甜的味儿。这完全是属于你此时此刻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啊,很真实的!好,其他同学继续!

生2:老师的声音恰似山间一道不事张扬的清溪在用自己的方式泠泠地歌咏,不疾不徐,不高不低,那般清甜生香,那般曼妙悦耳。

(台下观课教师惊叹,议论声起)

师:哟,太美了,这是我的声音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这种感觉并这样写出来的?

生2:我刚才有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并感受您的声音,确实不事张扬,很沉静又温和,还富有感染力。所以就有意识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不事张扬”的“山间的清溪在歌咏”来比喻,而且将听觉、味觉、嗅觉相互连通,我发现这样写的文字的确很独特。

师:老师以前读到过很多用溪水、泉水形容人说话声音好听的句子,但是还是第一次听到这般细腻贴切的描绘我的声音的句子,你写得真好!因为时间关系,来不及分享更多同学的作品了,但是老师发现,同学们有意识开放各路感官来感受、表达,的确更能表现我的独特,同时也更能证明你们的个性与才情!棒极了!但是,我想追问一个问题,春花图包括整篇《春》之所以写得如此富有生机和意境唯美,难道只是五官齐放的叠加运作吗?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参与其中?

(生茫然摇头表示不清楚)

师:好,没关系。我们请一位同学站起来为大家朗读一段熟悉的文字。

(生朗读《背影》选段)

(二)有意注意:物我交融

1.示例二。

想一想:为什么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只有“我”“看见他的背影,泪很快地留下来”?你认为这段文字因什么而独特?

(屏显)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师:同样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只有“我”“看见他的背影,泪很快地留下来”?你认为这段文字因什么而独特?好,小组先讨论一下。老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因为那是我的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想起和父亲之间点点滴滴的往事,想到父亲为我做的很多事情,我很感动,所以流下泪来。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当作者看到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蹒跚、艰难翻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时,就想到父亲自己都还在奔丧的悲痛中,那么大年纪还要面临再去找工作的生存压力,但是为了送我上学,居然那么细心地用为我买橘子,想到这些,作者心里应该会有对父亲的理解与心疼,因为他已经深深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爱了,并为自己之前嫌父亲“迂”和“说话不大漂亮”不懂父亲的爱而感到愧疚!

师:领会得真好!那也就是说,当时我凝视父亲背影时,看见的并不只是父亲的背影,而是一幕幕的往事和内心涌动出来的各种情感。

生:对!

师:好,那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看着看着就流泪了,听着听着就流泪了的体验?

生:有一次到医院ICU病房去看望病危的奶奶,当我看着她带着氧气罩,脸面浮肿,眼睛紧闭昏迷的样子,觉得好害怕,好怕奶奶不能再醒过来,想到奶奶每天那么早起床为我做早餐,想到奶奶总要在我做作业时递一个削好的甜甜的苹果,想到我不耐烦时还会吼奶奶……

(生抑制不住哽咽起来)

师:很抱歉这个问题让你想起了伤心的往事,老师非常能体会你此刻的心情。你的分享让我们也非常感动。同学们,其实何止是对人呢?我们身边的这些寻常事物,如果你能对它们保持“有意注意”,同时唤醒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哪一样事物又是平凡的呢?比如这方讲台,一直静默在这里,你能看到它的面容和表情吗?你有听到它的呼吸和言语吗?你有关于它的往事经历吗?还有我手上的麦,尽管这时我是第一次用它;你的桌椅,尽管你可能也是此时此刻才和它待上一节课;这里的白板,头顶的灯,背后的幕布,台下的排排椅?甚至某种色彩、某种氛围?那现在来看,你认为朱自清先生的这段文字究竟是因什么而独特呢?

生:作者的情感。

师:对,那时那刻那地作者最独特的情感才是真正动人心魄的力量。顺着这条情感河流采撷文字写成的文章,才可能是真正独特的文章!所以我们得到第二个启示——

(屏显启示二)

当我们对事物保持有意注意的时候,不仅要开放五官多角度观察,还要激活只属于你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心情感受,用你的灵魂与思想与外物连接、交融,即物我交融。

师:嘿,你在吗?

生:在!(齐声)

师:凭什么说你在?

生: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情感与心灵世界!

2.写作实践二:选点观察。

师:好,咱们再来试试,看你是否能用文字证明你的独特存在!先静静地感受一下自己的内在,此时此刻,你有着怎样的内心体验,有一些怎样的记忆和感觉慢慢被打开,带着这样的情绪和感觉,任意选择这个空间里能与你内心情感体验相契合的对象予以有意注意。有了某种想写的念头之后,就把它写下来,注意,记得五官开放的同时融注情感哦!现在开始。

(学生现场写作,师巡视,并强调继续在观察中多感官开放、并融注情感体验。3分钟后交流)

师:好,同样不需要多,一小段儿就好,只要在多感官观察时融注了你独特情感体验的都是好的。来,谁先来分享?

生1:我写的是此时此刻我坐的这把椅子。“是的,你其实并不认识我,你不知道我是哪个班的学生,也不知道我的喜怒哀乐是什么,但是,对于我突然的闯入,你用宽容和沉静接纳了。就在刚才,你细心地倾听着我那颗因跃跃欲试而怦怦直跳的心,你能感觉到刚才我喉咙里嗫嚅着的犹豫和担心,但是,最终,你默默地陪着我,鼓励着我,让我在战战兢兢回答问题之后又给我一个结实安稳的拥抱!”

(掌声响起)

师:王国维先生有一句话——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只属于我的独特情感体验一旦打开,身边的寻常物都有了生命,活了起来!由于时间关系,咱们课后浏览展示。

三、嘿,你在吗——观念引领,内化升华

1.示例三。

翻开你手中的《小和尚的白粥馆》一书,看看从文章标题中,你能发现该书在选材方面有何特点?你认为本书因什么而独特?

师:刚才同学们的作品让老师非常震撼,你看,我们用文字证明了我们都是多么独特的存在啊!一旦开始开放各路身心感官,开始在观察中物我交融,原本司空见惯的万物因为你的独特发现和描述而立刻充满诗意和灵性!接下来,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他藏身于不知名的小山、住在不知名的小寺,小学都没有毕业,但是他写的作品却散发着无穷的精神引力,他就是被誉为网络最红小和尚的释戒嗔。

请大家看看他在《小和尚的白粥馆》中的一些文章标题:《戒傲的毛巾》《白开水中的快乐》《角落里的弹簧》《水缸里的秘密》《高高的门梁》《桌子上的掌印》《能躲雨的屋檐》《庭院里的阳光》《岩石上的小水洼》《雪后的古树》《蓝天下行走》《微笑的意义》《走路的快与慢》《目光的所在》《我的十一岁和十二岁》。从这些标题,你发现《小和尚的白粥馆》一书在选材方面有何特点?

生:都是寻常事物。

师:那你们猜一猜,这本书因什么而独特呢?

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受生活的心灵。

师:对呀,其实生活处处皆素材,人生处处有文章。如果你珍视独特的自我,养成随时随地观察与感受生活的意识和习惯,那么,你就是一座宝库,如果写下来,那就是属于你的生命履痕!所以我们得到第三个启示——

(屏显启示三)

珍视独特的自我,你就是一座宝库。抒写独特体验,为生命留痕!

2.写作实践三:多点观察。

师:嘿,你在吗?因何而在?

生:一双慧眼,一颗慧心!

师:好,那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请大家将注意力投向整个会场,多点观察,开放多种感官、独特情感与外物交融,迅速捕捉你觉得心有所感、若有所思的对象稍加提炼作为你的随笔标题,看谁列举的标题最多!

(学生略做思考并快速列标题,师巡视)

生1:《有我温度的桌椅》《优雅的幕布》《见证我勇敢的麦克风》……

生2:《脚下舞台有话说》《排排椅的回忆》《黑板与投影》《陌生的老师熟悉的亲切》美妙的声音……

生3:《台上与台下》《我手中的这支笔》《当我站起来说话》《窗外》……

师: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有灵气了!虽然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再多分享各位列举的标题及所欲表达的体验。但是,老师相信,只要大家带着今天我们共同经历和体验过的“有意注意”,开始用心观察生活,用只属于你的独特灵魂去拥抱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有素材,人生处处皆文章!而你也可以和释戒嗔及更多的文学家、艺术家一样,用慧心与妙笔,抒写独特体验,为你生命留痕!老师再问一次,嘿,你在吗?

生:在!

师: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想教什么?这堂课我想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有意注意”,以及在观察中如何做到“有意注意”,培养学生发现、捕捉写作素材的意识及能力;同时启发学生认同“写独特体验、为生命留痕”的作文观,激发写作热情。

这堂课我实际教了为什么写以及怎样教写作的?这堂课采用“用阅读教写作”“在写作中教写作”的基本理念,融学情调查、问题呈现、目标确立、新知学习、致用提升、迁移升华等系列教学环节及其教学活动为一体展开教学。

首先是借助教材经典篇目《春》《背影》中的选段启思授法,通过设置问题“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观察春花的?这段文字因什么而独特?”“为什么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只有‘我’看见他的背影,泪很快地留下来?这段文字因什么而独特?”,与课外拓展的第三层面的问题“《小和尚的白粥馆》一书在选材方面有何特点?本书因什么而独特?”形成呼应:一个指向多感官开放,一个指向情感深度连接,一个指向发现寻常生活的慧心慧眼,由浅至深,由点及面,构成一个教学资源链。

其次是依托具体可感的写作训练过程,让指导的可行性得以及时被检验和反馈。同样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写作实践活动:一是定点观察,二是选点观察,三是多点观察。意在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由具体操作方法的实践提升到作文观念的内化生成,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写作,坐实指导过程。其中紧扣学生无内容可写、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和独特个性的的现状,力图简化教学道具,选择就地取材,此时此刻此地此境的顺手拈来的生活素材,最能说明只要保持对生活的有意注意,只要养成多感官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只要善于调动独特内心情感体验,其实生活时时处处皆素材。

最后是这堂课教的效果如何?从施教过程和学生所学来看,这个教学设计还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并收到良好效果。一是写作主体——学生通过教师“嘿,你在吗?凭什么说你在?如何用文字证明你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等问题的层层追问,开始内视真实自我生命的独特性,开始关注“真我”这个具有绝对独特性和无限可能性的存在,开始审视“我”与客观外物的关系,从而建立起“物我交融”的文学审美观察意识,也就为其发现和捕捉无限的写作素材打下了全新的心理基础,与最初的问卷结果形成生长性的进步。二是通过学生现场习作可见每一步的指导确实是有效的。学生从对事物观察比较茫然的状态到对会场富有灵气的发现,学生经历了一个激活与唤醒、发现与捕捉、表达与交流、得法与升华的真实提升过程。

(周桂芳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教育教学研究所;443000)

【专家点评】

这是一堂有难度的课。

难就难在该课没有单纯从技法上着手,而是着力探寻写作行为背后的心理及思维机制对于写作行为的意义。“注意”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该课将“观察中的有意注意”作为教学内容,试图让学生领会“有意注意”中多感官开放、融入情感体验的物我交融等文学观察与创作的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非常难的一个选题。但是,周老师却将这样一个具有理论深度和文学创作个性心理的选题借鉴到教学生观察从而引导学生对寻常生活中写作素材的发现,这是非常有益的一种尝试。

这是一堂有效度的课。

该课选点虽然很有难度,但是周老师借助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文段在写作理论与学生认知实际间搭建了一道有效的桥梁,使之化难为易;而且以三个现场观察(定点、选点、多点)及相应写作训练贯穿始终,又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自然生成。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应该说绝大多数学生是有实实在在收获的。他们的收获在于,原来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无处不在,不需要刻意去制造,只要能发现自我,珍视自己独特丰富的情感世界,“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素材就无处不在了。这对那些常感无物可写、无话可说的学生来讲显然有醍醐灌顶之用。

这是一堂值得继续延展的课。

关于作文教学教什么已然成为当前中语界亟需关注和解决的瓶颈。突破为技法而技法的窠臼,走出一条切合写作教学本质规律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作文教学之路,势在必行。周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如何进行基于写作能力提升的经典阅读教学,如何进行基于深化阅读能力的“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教学,如何实现“读写互促”的深度融合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周老师及更多的同仁去探索,去实践和延展的课题。

(安奇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室;750000)

猜你喜欢
感官文字情感
文字的前世今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