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的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包衣防治水稻稻瘟病效果

2016-10-19 05:05王佳林王玖
湖北植保 2016年4期
关键词:出苗率稻瘟病悬浮剂

王佳林 王玖

(湖北省崇阳县农业局 437500)

不同剂量的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包衣防治水稻稻瘟病效果

王佳林 王玖

(湖北省崇阳县农业局437500)

不同剂量的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包衣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稻瘟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随着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有效成份浓度的增加,其防效增强,推荐剂量为有效成分4.2g~7.0g/kg种子或加2mL成膜剂。

肟菌酯·异噻菌胺;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

为探讨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包衣对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特进行不同剂量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处理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水稻品种为中早35,试验田设在湖北省崇阳县肖岭乡霞星村三组,该田块水稻稻瘟病连年发生。

试验田面积为800m2,前茬为油菜。试验田田间管理:每667m2用30%复合肥40kg作底肥,返青后每667m2施尿素4kg作分蘖肥。2015年5月10日进行药剂种子包衣处理并晾干,5月13日浸种、催芽至破胸露白,5月16日播种,播种时各处理间作20cm高田埂以防窜水,6月6日移栽,株行距20.0cm×13.3cm,每667m22.5万丛。全生育期除按方案施用杀菌剂外,不施任何杀菌剂,草害和虫害防治及其它农事操作同常规。

1 材料和方法

1.1供试药剂

试验药剂为24.1%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出品);对照药剂为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江苏省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1.2处理设计各处理药剂用量见表1

表1 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1.3小区安排

试验设7个处理,4次重复,共28个处理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30m2,试验田为长方形,小区共分成四排,每排七个小区,各处理小区随机分布。

1.4施药方法

供试药剂为种子包衣,按每kg干种加稀释药液量30mL(药剂加水)和2mL专用成膜剂将药液稀释,充分拌匀后,摊开晾干,然后浸种催芽,至破胸露芽时,播种。对照药剂为叶面喷雾,按750L/hm2药液量喷雾。

采用宏海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工作压力为0.15Mpa~0.4Mpa)。每hm2药液量750L。

24.1%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各处理于水稻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后浸种(5月10日);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于水稻叶瘟发病初期时喷施1次(7月10日),于水稻抽穗期穗颈瘟初见病补施1次(7月25日)。

试验期间试验区内,未进行其它病虫害的防治。

1.5调查记录方法

1.5.1气象及土壤情况

5月9日~9月20日日平均气温26.3℃,日平均最高气温30.9℃,日平均最低气温21.3℃,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3.5%,总降雨量887.1mm,前期降雨偏多,后期降雨偏少,但无极端气候出现。三次施药的天气条件均为小雨转多云,微风,小于三级。土壤为轻壤土,pH值为6.8。

1.5.2调查方法

a)调查时间和次数

2015年出苗后(5月23日)调查出苗情况,每个处理定量播种100粒,重复4次,计算出苗率。6月4日调查秧苗素质,取样调查株高、根数、茎基宽、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及苗瘟,在对照药剂第一次叶面施药后7d(7月17日)进行叶瘟防效调查,在对照药剂第二次叶面施药(7月25日)后26d水稻基本黄熟时(8月28日)进行穗颈瘟防效调查。

b)调查方法

水稻苗瘟调查方法:调查在空白对照充分发病时进行;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取50株。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1级:每株病斑2个以下;3级:每株病斑3个~5个;5级:每株病斑6个~8个;7级:每株病斑9个以上;9级:病斑布满,叶片枯萎。

水稻叶瘟调查方法:叶瘟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取50株,每株调查旗叶以下两片叶。叶瘟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1级:叶片病斑少于5个,长度小于1cm;3级:叶片病斑6个~10个,部分病斑长度大于1cm;5级:叶片病斑11个~25个,部分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10%~25%;7级:叶片病斑26个以上,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26%~50%;9级: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50%以上或全叶枯死。

水稻穗瘟调查方法:穗瘟每小区平行跳跃式查50丛,调查总穗数和病穗数,统计病情指数,计算防效。穗瘟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斑;1级: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枝梗发病);3级:每穗损失6%~20%,(1/3枝梗发病);5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分瘪谷);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1.5.3药效计算方法

注:Ai——i级病穗(叶)数

i——相应病级

M——调查总穗(叶)数

n——最高病级值

注:CK——对照区病指

PT——处理区病指

1.5.4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药后目测,供试药剂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作用。

1.5.5产量调查

于黄熟时期(8月28日)进行调查,每个小区调查5个点,每个点调查10丛,共计调查50丛,测量丛有效穗,计算每667m2有效穗。每个点抽取1丛有代表性的样株,共取5丛进行室内考种,测定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折算每公顷产量。

1.5.6对其他生物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未见对其它病虫害有影响,也未见对其它非靶标生物有任何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采用DPS分析软件用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出苗率及秧苗素质

出苗情况和秧苗素质见表2。所有处理5月16日播种,5月21日均出苗,6月6日移栽,7月7日始穗,8月1日齐穗,8月30日成熟,全生育期106d。

表2 出苗率及秧苗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10g、15g、20g、25g和15g+2g种子处理的平均出苗率分别为91.8%、89.3%、86.8%、83.5%、89.3%,对照药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0g/hm2处理的平均出苗率为94.5%,空白对照的平均出苗率为95.3%。随着种子悬浮处理剂浓度的增加,出苗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处理在株高、根数、茎基宽、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对水稻的生长未表现出明显的影响。

2.2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见表3。苗瘟试验结果显示,种子处理后25d,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10g、15g、20g、25g和15g+2g种子处理对苗瘟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7.21%、83.28%、84.26%、97.05%、88.52%。

叶瘟试验结果显示,对照药剂第1次药剂喷雾后7d,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10g、15g、20g、25g和15g+2g种子处理对叶瘟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8.74%、74.36%、82.11%、87.12%、84.4%,对照药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0g/ hm2处理平均防效为82.76%。

穗颈瘟试验结果显示,对照药剂第二次叶面施药后32d,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10g、15g、20g、25g和15g+2g种子处理对穗颈瘟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0.14%、73.43%、75.37%、79.31%、78.28%,对照药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0g/hm2处理平均防效为72.56%。

表3 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2.3测产结果

表4 试验小区测产结果

测产结果见表4。8月28日测产试验显示,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10g、15g、20g、25g和15g+2g种子处理、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0g/hm2处理每hm2产量分别为6 867.8kg、6 933.2kg、7 053.8kg、7 148.3kg、7 100.7kg和6 828.5 kg,各处理空白对照均增产,增产幅度在3.1%~7.9%。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05),肟菌酯·3小结

异噻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5g/kg种子处理的产量最高,各处理之间产量差异极显著。

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稻瘟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随着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有效成份浓度的增加,其防效增强。对水稻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也未观察到对其它非靶标生物有明显的影响,对水稻安全。建议防治水稻稻瘟病时用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种子,充分拌匀晾干后常规浸种、催芽、播种,推荐剂量为有效成分4.2g~7.0g/ kg种子或加2mL成膜剂。

S481+9

B

1005-6114(2016)04-014-004

2016-03-02

王佳林(1971-),女,农艺师,主要从事植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猜你喜欢
出苗率稻瘟病悬浮剂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早播条件下不同高油酸花生品种与种衣剂处理对花生出苗的影响
15%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配方研究
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配方的研制
系列嵌段聚醚在高浓度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应用
提高玉米密植品种出苗率技术要点
生物绿肥在稻瘟病防治中的应用与示范
不同基质对万寿菊出苗率和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穗瘟效果试验
微囊悬浮-悬浮剂和微囊悬浮剂不是同种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