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街小吃忆旧

2016-10-19 04:27许芳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1期
关键词:英宗小吃店小吃

●许芳/本刊记者

不知是街上老店相继关张整修或歇业的原因,还是1 月的北京本来就太过寒冷,东四北大街路西的隆福寺街显得有些冷清。2015 年年初,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决定对隆福寺街进行改造,预计3 ~5 年内将其改造为以北京传统文化体验和休闲商业为主的街道。也许过几年,隆福寺街会像如今的前门大街那样,恢复往日的人来人往,毕竟有人气儿才会显得热闹些。或许到了那时,隆福寺小吃等老店也能恢复当年的风采了。

因寺得名的街道

隆福寺街上曾有很多以“隆福寺”或“隆福”命名的商店、商场,“隆福寺粮店”“隆福寺花店”“隆福寺食品店”“隆福寺小吃店”以及曾经驰名北京又因一场大火衰败的“隆福大厦”都曾坐落在这条街上。可令人费解的是,这一里长的街上不仅见不到任何寺庙建筑,甚至连一点蛛丝马迹都找不到。但据史料记载,隆福寺是真真切切存在过的。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大隆福寺,恭仁康定景皇帝立也。”大隆福寺就是隆福寺,恭仁康定景皇帝即明代宗景帝,也就是说,隆福寺建于我国建佛寺最多的朝代——明朝。《宸垣识略》也提到:“东四牌楼大市街之西,马市北,其街以

寺得名。”如今东四十字路口一带在明朝时叫大市街,东四牌楼就是未拆除之前,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有的冲天式木牌楼。大市街在明朝是商贩云集之地,因古时进贡剩下的马匹会在此出售,故此处又设有马市,而以寺得名的街道就是隆福寺街。隆福寺虽是一座典型的皇帝下旨修建,由太监参与主持建造工作的寺庙,但其修建的原因还牵扯到一段“勾心斗角”的往事。

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正统十四年(1449),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亲自率部打击蒙古族瓦剌部的进犯。不料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英宗成了瓦剌部的俘虏。京城收到信儿后,皇太后即刻扶持英宗的异母弟弟朱祁钰登基,朱祁钰就是代宗,年号景泰。景泰元年(1450),英宗被释放回京。为防止英宗联络廷臣复辟,代宗将英宗软禁在南宫。此前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信佛,曾滥用大量官银修建大兴隆寺,近万人修建的大兴隆寺气势宏伟,英宗更赐号“第一丛林”。谁知代宗宠信的宦官兴安信佛教较王振更甚,他便怂恿担心英宗复辟的代宗修建规模大于大兴隆寺的寺庙,称此法可树立代宗威望。代宗听后便令工部侍郎赵荣和几位宦官一同主持隆福寺的修建。据说在隆福寺的修建过程中有人向代宗反映英宗所在的南宫有树作怪,代宗便授意将南宫内外的大树砍伐,砍伐的木材用于隆福寺的修建工程,而这个举动也有警示英宗之意。数年后,坐北朝南的巨刹隆福寺建成,寺的南北纵深竟至百米外的钱粮胡同。关于隆福寺的外貌,《帝京景物略》有这样一段描述:“白石台栏,周围殿堂,上下街陛,旋龙床栊,践不籍地,暑不因天,盖取用南内翔凤等殿石栏杆也。”其建筑的精美程度,可见一斑。

英宗复辟并非意料之外的事,景泰八年(1457),“夺命之变”,英宗复位。但隆福寺因是代宗下旨所建便受到冷落,日渐衰败。虽清雍正年间曾经整修,隆福寺也因庙会变得香火旺盛,但终究还是没抵过数百年风雨的侵蚀。20 世纪60年代为建东四人民市场,隆福寺的部分建筑遭到拆除;1976 年唐山大地震致隆福寺主殿受损;至20 世纪80 年代,隆福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隆福寺街曾经人潮如流

▲隆福寺附近的小吃摊

曾经热闹非凡

隆福寺街由三部分组成,隆福寺山门前的短街叫神路街,神路街东边叫隆福寺东街,西边叫隆福寺西街,现在统称隆福寺街。因东邻热闹非凡的大市街,所以在隆福寺街上做买卖自然不会差到哪儿去,最热闹时隆福寺街前摆满了货摊儿。

中间的神路街较短小,街上大多是些经营生肉和山货雕漆器的买卖。隆福寺东街曾是整条街最热闹的部分,这里是文化古街,可以说隆福寺东街是仅次于琉璃厂古旧书店一条街的地方。胡适先生在北大当校长时就曾劝学生多到隆福寺的古旧书店读书。隆福寺东街的古旧书店数量最多时达三四十家,其中不乏有古书孤版的书店,二槐堂、文殿阁、文萃斋、修绠堂、宝萃斋、阅古堂等书店更成了傅增湘、邢之襄、甘云鹏等文人学者的流连忘返之地。其中有些书店背后的投资者还是当官的,为人熟知的中国书店的前身修绠堂,就是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交通部次长陶湘出资所设。

隆福寺东街的花市曾闻名遐迩,这里除去书香便是花香。丰台花乡正是此地花店的主要供货地。除去平常出售的花,每年春节期间,隆福寺东街的两侧还会摆满各种花车,将东街装饰成鲜花的长廊,为冬日增添色彩,令百姓大饱眼福。相比之下,隆福寺西街因店铺少显得很冷清,但西街路北的一家茶馆非常有名。老北京的茶馆主要分两类,一类较高档,里面有评书和大鼓等文艺表演,叫“书茶馆”;还有一类很亲民,就是老舍先生在《茶馆》中描写的供百姓休息、谈生意、聊天的场所,叫“清茶馆”。隆福寺西街的茶馆就属于清茶馆,常聚集待雇的工人。

清末列强入侵,民国政局动荡,再加上抗日战争的爆发,隆福寺和街上的店铺在不同时期都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隆福寺已经近乎名存实亡了。新中国成立后,为整顿市场,政府在此处修建了一座框架木材,顶棚铁皮的市场,将东单、鼓楼、德胜门等地的1 万多名摊贩迁至此处。公私合营后,砖墙取代木架和铁皮,原来的市场变成更大面积的商场,这个商场就是后来的东四人民市场。东四人民市场内经营各种工艺品、中西乐器、气象仪器和儿童玩具。20 世纪80 年代,一座占地1.25 万平方米,高8 层的大厦拔地而起,这个大厦就是曾经北京四大商场之一的隆福大厦。隆福大厦的建成无疑吸引了全北京的目光,商场内不仅商品琳琅满目,作为多功能商厦,隆福大厦是北京第一家设有中央空调、自动扶梯、电子广告等多种高级设备的商场,开业当天很多人就专门为体验电扶梯、感受中央空调来隆福大厦。隆福大厦的装修同样讲究,仅货架就有不锈钢和玻璃两种。隆福大厦的未来被无数人看好,果然没过多久,隆福大厦就跻身北京四大商场之一。

做生意起起落落是常有的事儿,但隆福大厦的衰落未免来得也太突然。1993 年8 月,隆福大厦被一场大火洗劫一空。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经过多次调整、整修、改造的隆福大厦依旧没有起色,就连带着整条街道都日渐衰落。其中受影响较大的就有著名的小吃店——隆福寺小吃店。

▲现在的隆福寺小吃店只有招牌还在

隆福寺小吃店

隆福寺街是因隆福寺得名的街道,隆福寺小吃店同样是因隆福寺得名的小吃店。

自隆福寺建成没多久,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隆福寺的后院就密密麻麻地挤满小吃摊。小吃摊上卖的大多是北京的传统特色小吃,灌肠、豆汁儿、面茶、炸糕、凉粉等应有尽有。小吃的品种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发生变化,所有的油炸食品都是现炸现卖,味道诱人。隆福寺内喇嘛郗德拉的豆汁名气最大,据说他的豆汁发得好,漂得净,味道醇厚,其所配卖的焦圈儿也比其他摊贩做得好。隆福寺附近的小吃摊摊主大部分是回族,所以摊位前会摆着一块儿写有汉文和阿拉伯文“清真”字样的牌子。渐渐地,小吃摊从寺院后发展到寺院前,而隆福寺附近摆摊卖小吃的情况断断续续的持续了几百年,一直到解放初期小吃摊铺多达上百家。隆福寺小吃就起源于这庙前庙后的小吃市场。其所经营的近百种小吃既有宫廷流出的小吃,也有历代传承民间的小吃。解放后,政府将小吃摊铺全部集中到一起,在木架铁皮市场内经营。据说当时这个市场是按类分摊位的,还设有公用餐桌、餐凳,只是小吃摊铺依然分散经营,没有集中管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4 年。

1964 年政府出资在隆福寺街兴建了北京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国营小吃店——隆福寺小吃店。隆福寺小吃店的营业面积达到了600 多平方米,吸收当时隆福寺街的所有的小吃摊铺进店经营,彻底解决了隆福寺小吃分散的摊商经营模式,实行了统一管理、核算、制作。当时的隆福寺小吃店设有40 张餐桌,200 个餐位,分五大部分,经营品种近200 种,可谓品种丰富,种类齐全。在当时北京城知名度极高,一提起隆福寺小吃几乎北京人无人不知。1993 年政府对隆福寺街进行整体改造,原来的小吃店也被拆除。1996 年,隆福寺小吃店迁入整修后的隆福大厦一层,在那里度过了最后的繁华时光。宽敞的店铺内上摆满了北京及南京夫子庙、西北等地的上百种特色小吃,效益最好时的日营业额曾达8 万元。

2000 年前后,隆福寺小吃店再次进行改造。面积缩小后的店铺显得十分古朴。

起初店铺内仍十分热闹,从西门进去最先路过洗手池,然后就是点餐窗口,上面摆放着各色老式饭票,挨着点餐窗口的地方就可以等着爆肚儿出锅,爆肚儿窗口西南角是豆汁儿、焦圈儿,再东边有煎饼、炸豆腐、面茶、炒疙瘩等风味,店内敞开的柜台摆着各色小吃,这是2000 年初人们对隆福寺小吃店的记忆。再后来的隆福寺小吃店因为体制改革,走上商业化道路,也曾成功开了两家连锁店,但位于隆福寺街1 号的隆福寺小吃店大概是无法承担高额的租金,且正赶上政府规划改造,在2015 年年初静悄悄地关张了。

猜你喜欢
英宗小吃店小吃
我是一个小吃货
明英宗颁赐甘州卧佛寺《永乐北藏》原因刍议
怕冷的小吃货 等
怕冷的小吃货
露天小吃店
可爱的小吃货
明英宗重回大明多亏了谁
左西右东
提前练习
提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