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立城市利益共同体突破邻避效应(社评)

2016-10-19 11:14
环球时报 2016-10-19
关键词:垃圾焚烧垃圾处理效应

陕西西安高陵区部分民众集体示威抵制在该区建立垃圾焚烧厂,相关视频在社交网站上传播,并引起一些外媒的关注。这起事件是近年来全国性邻避效应的又一典型发作。目前还不清楚事情会如何处理,之前发生了类似抗议的地方,政府几乎都在最后做了让步。

中国最早广受关注的邻避事件是2007年厦门发生的抵制PX项目群体事件,为平息抗议,当地政府宣布取消该项目。之后各地新上重化工项目纷纷遭到抵制,“一闹就停”成为抗议者的普遍期待。这样的抵制逐渐蔓延到焚烧垃圾领域,不断有新建垃圾焚烧厂项目被抗议活动阻止,严重打击了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建设。

这是巨大的遗憾。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改革开放前人们只是“倒土”,现在是真正的“倒垃圾”。垃圾处理是城市发展的重大任务,相关技术也在迅速进步。目前焚烧垃圾是发达城市最普遍使用的方法,它的技术已非常成熟,实现了对周围环境的无害化。而一旦不扩大处理能力,垃圾围城势必在各地出现。

中国需要重化工,更需要垃圾焚烧厂,这个大道理公众是了解的,邻避效应的诉求是:建在哪里都可以,就是不能建在我家旁边。它的实质是社会公益所对应的代价不能由我和身边的小群体承担。

国家和城市有增建垃圾焚烧厂的大道理,具体厂址周围的民众自认为有抵制这类项目的小道理。为解决这一越系越紧的死结,有两层问题需要厘清。

第一是,对于垃圾焚烧厂以及PX项目等的环境风险,公众的担心大大高于真实情况。这些项目都广泛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它们不是发达社会自己不要了、甩给发展中社会的包袱。这些领域的技术是由全人类一起突破、完善的,并且在发达国家里反复实践、验证。中国社会拒绝它们,“谈焚烧垃圾和PX而色变”是缺少理性的表现。

第二是,既然人们有担心,存在大家心理上认定的“风险”,那么中国社会就应加快探讨、设计由全体成员共同承担这些风险并为它们埋单的原则和机制。而在这方面我们显然还没有全面行动起来。

比如所有城市居民缴纳垃圾处理税,政府将这笔税收的一部分用于补偿新增垃圾焚烧厂周围地区的居民。随着更多新厂建起来,它们的无害性会被逐渐验证,补偿问题的平衡公式还会发生变化,事情就可能慢慢度过去。在这方面很难搞全国“一刀切”,但国家可以鼓励各地政府开展尝试,获得成功的地方将会产生示范效应。

欧洲推动限制碳排放,很快设计出碳排放指标的体系,指标还可以在国家之间进行买卖,这堪称是人类社会共同为一项公益分担代价的范例。

中国还远未进入发达社会,但公众的环境诉求已经在拿发达社会作参照,人们目前对环境风险的承受力极低,邻避效应反映了人们的这一心理现实。加上互联网文化对舆论面貌的影响,邻避事件即使出现极端倾向,“大家”也不会站出来支持政府,谴责示威者。互联网时代的维权小群体通常能获得大的舆论能量,公众利益无法对抗小群体利益,这已是规律。

不建垃圾焚烧厂,产生的后果要由所有人承担。如果建垃圾焚烧厂,想象中的那些后果就由部分人承担了,那部分人就要不顾一切抵制。这样的格局需要有开创精神的市委书记、市长们去突破。建不建垃圾焚烧厂,城市的全体居民都应是利益共同体。把这个利益共同体的规则建立起来,群众的“觉悟”大概也就回来了。▲

猜你喜欢
垃圾焚烧垃圾处理效应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垃圾焚烧厂之旅
探索科普垃圾处理知识的有效路径
画与理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环卫型推土机的设计与相关研究
偶像效应
垃圾焚烧牵出的治理难题
垃圾焚烧,中国应提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