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的得意门生

2016-10-20 08:20林梅琴
福建人 2016年5期
关键词:吴宓王国维蔡元培

本刊记者 林梅琴

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的得意门生

本刊记者 林梅琴

王国维说他来日正长

1925年的夏天,上海报纸上登载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招生消息,吸引了20岁的蔡尚思的注意。那时候,他还是福建德化县的一个农家小伙子,因为父亲曾是私塾老师,从7岁起便开始读五经,母亲则教导他要“为老百姓而读书”。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韩愈的这句诗,常被蔡尚思挂在嘴边。看到那条招生消息后,他的心活动了起来。

虽然父亲逼婚,家里一贫如洗,乡亲们百般劝说,蔡尚思却认定:“我宁愿到北京饿死,也不愿留在家乡平安地过一生。”就这样,他负笈北上了。

然而事与愿违,因为闽南发生战事,蔡尚思耽误了考试的时间。怎么办?在老家时,蔡尚思便听说梁启超的大名,于是想拜梁启超为师。

这年秋天,他来到了清华园。

有人教蔡尚思先去找时任国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吴宓。当时梁启超还没有到清华园,吴宓告诉蔡尚思,王国维也是大学问家,可以先拜他为师。

见初出茅庐的蔡尚思有点腼腆,吴宓便提议带他去找王国维。在吴宓的引见下,蔡尚思见到了王国维。时隔60年后,蔡尚思在《王国维的学问、思想及死因》一文中,回顾了当时的情况:“有两种心情,一是惊骇他仍留着辫子;二是喜欢他的和气和虚心,一点也没有架子。”

“考期已过,可惜了!”王国维操着浙江口音说。

蔡尚思听了他的话,又看他这样亲切,终于壮起胆说道:“不能在学校里上王先生的课,我很遗憾。但我想学一点东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还是要拜您做老师。”

王国维谦虚了一番,随后表示,只要蔡尚思想要问什么,他一定会尽力解惑。蔡尚思一听,高兴地给王国维鞠了三个躬,回去后,忙给他寄去了一篇文稿。

“却不料,他的文笔之优秀,居然连‘国学大师’的王国维都刮目相看呢。”蔡尚思的儿子蔡法在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

当时王国维给蔡尚思回信道:“前日枉顾,便知足下志趣不凡。昨日接手书,并读文稿,如《陈玄传》等,俱有思致笔力,亦能达其所言,甚为欣喜!年少力富,来日正长,固不可自馁,亦不可以自限。”

虽然是师生关系,蔡尚思却认为王国维因为尊孔,只能算是“大学问家而谈不上大思想家”,“即使是思想家,也是受西方落后、反动思想的影响,而不在‘向西方求真理’者之列”。

就这样,在王国维的指引下,蔡尚思开始了他的国学研究生涯。“我向他请教有关经学文学问题,他总是很虚心和气而多鼓励我。”蔡尚思说。

虽然是师生关系,蔡尚思却认为王国维因为尊孔,只能算是“大学问家而谈不上大思想家”,“即使是思想家,也是受西方落后、反动思想的影响,而不在‘向西方求真理’者之列”。他直言不讳,“我的老师和一部分友好,多多少少都是尊孔的……我跟他们学习的只是学问而不是思想。”

梁启超说他可成一家之言

那时候,蔡尚思靠借贷度日,经常吃素菜、小米粥,有时甚至只吃一个小馒头,多喝几碗冷水度过一天。他自嘲说:“几乎等于一个叫花子。”

即便如此,他求学的志向毫不动摇。虽然拜见了王国维这位大师,不过学无止境,对蔡尚思来说,没有见到最早想见的梁启超,还是颇为遗憾。

1925年11月,梁启超已经回到清华园,到处演讲,忙得不可开交。蔡尚思思前想后,犹豫得不行。见,还是不见?

梁启超给初出茅庐的蔡尚思回信说:“大稿留读,具见真思,更加覃究,当可成一家之言。”

终于,好学的心让他又一次鼓起了勇气。不过这回他没有直接找上门去,而是在北京永春会馆给梁启超写了一封信,另外附上了自己写的第一部关于先秦诸子的《百家思想》。

信寄出去后,蔡尚思心里反而打起鼓来。他想,梁启超的名气比一直“坐冷板凳”的王国维大,做得了王国维的学生,却未必做得了梁启超的学生,要是这事被梁启超当做笑话来讲,那可就糟糕了。只是覆水难收,一切也只能顺其自然了。

想不到,两天后,梁启超竟然给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回信了。他写道:“大稿留读,具见真思,更加覃究,当可成一家之言。”就是这封信,让蔡尚思自此下定决心,“开始专治思想史、史学史、学术史、文化史了”。

比起王国维来,蔡尚思对梁启超的思想更为认同。他曾经问梁启超:“您在清末,曾论孔学的变方面,是否还有不变的一方面?”

梁启超回答:“两千多年来,孔学也有基本不变的一个方面。”

对此,蔡尚思表示:“我非常满意,觉得梁启超对这一点,是比较近今的许多学者能够全面看问题。”

“吾尤感蔡君不吝以实地试验之研究法,详悉叙述,使读者各能利用其所言方法而自行研究,以冀于中国思想历史上有所贡献,其公诚之态度,为可钦也。”——蔡元培

自从拜了王国维、梁启超二人为师后,蔡尚思便开始到处拜起师来,其中包括北师大的知名学者陈垣,还有梅光羲、蔡元培、柳诒徵等。他在1993年出版的《蔡尚思自传》中写道:“王国维教我治经学与勉励我不自馁、自限;梁启超鼓励我成一家之言研究思想史,陈垣教我言必有据,戒用浮词;梅光羲最鼓励我治佛学;蔡元培在教育行政上做出最好榜样与常介绍我教大学;柳诒徵给我多读书多搜集资料的机会与经常为我讲近代掌故,这个长辈给我的教益,超过了我的所有老师,是我学术上的最大恩人。”

蔡元培推荐他当复旦教授

“有人误认为我是蔡元培先生的儿子或侄子,但我自豪地对他们说,我是他的学生。”蔡尚思说。

蔡尚思上北京报考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却耽误了考期。当时蔡元培在北大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尚思得以到北大旁听。后来他考入孔教大学研究科,却放弃就读,又考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哲学组。

蔡元培很看好蔡尚思。1929年9月,他介绍才24岁的蔡尚思到上海大夏大学国学系担任讲师。同年12月,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蔡尚思,旧在北大国学研究所用功,草有《孔子人生观的哲学》等,欲就正于先生,敬为介绍,务请进而教之。”

第二年9月,蔡元培又写信给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蔡君尚思精研国学,所著《中国学术大纲》一编,内容丰富,且多新见解,堪任教授。”正是蔡元培的扶掖,才让蔡尚思这个年仅25岁的年轻人,得以进入复旦大学担任教授。难怪旁人会怀疑他俩是亲戚了!

1939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蔡尚思的《中国思想研究法》,蔡元培作序:“吾尤感蔡君不吝以实地试验之研究法,详悉叙述,使读者各能利用其所言方法而自行研究,以冀于中国思想历史上有所贡献,其公诚之态度,为可钦也。”

而蔡尚思对蔡元培,亦心怀感恩。改革开放后,国内每每举办纪念蔡元培的活动,蔡尚思年事已高,依然坚持出席。1998年纪念蔡元培诞辰130周年时,93岁的他著文道:“从1917年到1928年,北京大学所有大学生、研究生都是蔡元培的学生,可以说他的学生是最多的。但到了今天,可能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他是我在老师中最钦佩的一个。”

猜你喜欢
吴宓王国维蔡元培
王国维、罗振玉晚年交恶考论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吴宓与钱钟书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吴宓、梁漱溟与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