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土留学产生的背景、动因与意义①

2016-10-20 05:31张紫薇牛风蕊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8期
关键词:办学机构大学

张紫薇,牛风蕊

(1.北京大学北京100871;2.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16)

大学本土留学产生的背景、动因与意义①

张紫薇1,牛风蕊2

(1.北京大学北京100871;2.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16)

中外合作办学为更多的中国学生提供“本土留学”的机会,即学生不用出国可以在自己的国家接受来自其他国家大学提供的本科专业教育。国家、高等教育、学生个人为大学本土留学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大学本土留学的兴起与发展现状及趋势亦是三方利益不断均衡的结果。

本土留学;大学;中外合作办学

大学本土留学,又称为“不出国门的留学”,相对出国留学一个人去母国以外的国家接受各类教育,是指一国公民不用出国可以在自己的国家接受来自其他国家大学提供的本科专业教育,通过在本国内使用他国大学的语言,接受他国的教育理念,按照他国大学的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学习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等,直至达到修完课目修满学分,获得国外大学提供的学士学位。在我国,大学本土留学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的本土留学机构——中外合作办学这条途径实现的[1],大学本土留学机构对于个人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提供新型本土留学教育形式,但以往研究者侧重从办学形式、集体行为、管理者的角度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质量保障、师资队伍等问题,本文拟从留学形式、个人行为、留学者视角对大学本土留学的产生背景、动因及意义进行探讨。

一、大学本土留学的基本渠道及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关系

大学本土留学为跨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就学所在国不同于学位授予机构所在国的高等教育学习项目”[2],跨国高等教育的出现为大学本土留学提供了可能性。跨国高等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Gabriel Vignoli在What is Transnational Education一文中把跨国教育分成七种模式:特许经营(Franchising)、关联项目(Programme articulations)、海外分校(Branch campus)、境外机构(Off-shore institution)、教育公司(Large corporations)、国际机构(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远程教育和虚拟大学(Distance Learning arrangements and virtual universities)。[3]每种模式下输入方和输出方的角色定位、授课方式、教材、师资配置以及文凭发放形式等各有不同,但每种形式的跨国高等教育都为受教育者提供了第三条求学之路——本土留学。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跨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加强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发挥“鲶鱼效应”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效缓解我国高等教育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丰富高等教育供给的多样化,而且也为更多的中国学生提供“本土留学”的机会,即不出国门就可享受到国外的教育。在我国,大学本土留学主要是通过接受中外合作教育这条途径实现的,依据设置机理,我们将其分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两大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4]。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具有目的性、一次性、阶段性和整体性特性,其教学活动以输出生源为主,缺乏对外国教材、师资等优质资源的引进,中方教学以强调英文训练为重点,我国院校通常充当出国留学预备校角色,因此,虽然合作项目数量远远超过合作机构,但合作办学项目并不能给受教育者提供本土留学机会。相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活动主要以我国生源为主,具有外语教学、外教师资、引入教材等特性,是本土留学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场所。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根据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分成独立设置的法人机构和非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前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自身校园和教学设备,可以单独招生,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权相对独立,证书颁发不受限于母体院校。截止2014年底,经政府部门审核批准的高等学历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只有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7所大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是介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独立机构之间的一种合作模式,不具独立法人资格,指一种设立在中方合作大学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5]类似于民办院校中的独立学院,如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等。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种类与形式,大学本土留学可以分为Ⅰ类本土留学和Ⅱ类本土留学两类: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单独实施教学组织及管理,采用外方教育理念、英语教学模式、英文原版教材,外方院系对课程设置、招生标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标准等全面负责,可以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本土留学,我们将其界定为Ⅰ类本土留学;而中外合作二级学院对中方院校具有依附性,人事权、财务管理权及行政管理权等均受限于母体院校,但却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可独立招生,有独立师资、学制、收费制度等,尤其具有相对规范性、独立性的教学管理,中方院校一般只提供土地使用权、场地、设备等,外方院校负责相关课程设置、教材、师资、毕业文凭等教学活动,亦可以为学生提供本土留学的机会,我们将其界定为Ⅱ类本土留学。

综上,在我国的大学本土留学主要有两条渠道——中外合作办学独立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相应地,大学本土留学可以分成Ⅰ类本土留学和Ⅱ类本土留学两种类型。

二、大学本土留学产生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逐渐打破了地域、民族的界限,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席卷而来,并迅速蔓延到政治、经济、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促使世界政治体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带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与突飞猛进,促使资本、劳动力、知识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后,面对世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急需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人才竞争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和关键。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国际化已是形势所迫,我们亟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等。高等教育为国家发展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不断开放,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引智办学,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通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6]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不能仅仅拘泥于出国留学、国际师资流动等传统形式,而应发展成为“一个在高等教育机构本身所具有的传授、调研和服务功能方面不断融合跨国界、跨文化视角的过程”[7],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外延需更加广泛。大学本土留学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在我国亟需优质教育资源、亟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亟需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等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现实条件:中外合作办学的异军突起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外合作办学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成为继公办高校、民办高校之后的第三支办学力量。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天津财经学院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大学合作成立MBA项目,开启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随后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逐渐兴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关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学位授予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相继颁布,明确规定了中外合作办学是“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项目的活动”,这些文件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并促进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活动的发展。到2002年底,国内“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712个,比1995年初增长了九倍多”。[8]2003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办学条例》指出,“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9],随着此条例正式实施,中外合作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宁波诺丁汉大学、(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相继成立,并开始正常招生教学工作,表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活动的发展得到了重大突破。2012年,随着(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上海纽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美国纽约大学合作)、昆山杜克大学(武汉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合作)等的批准筹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再次成为高等教育学界以及媒体、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2013年9月5日,教育部首次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题介绍中外合作办学有关情况,此次会议具有历史性突破意义。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约45万人,占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的1.4%;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超过150万人”。[10]中外合作办学已初具规模,随着诸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一个数量和质量并驾齐驱的发展阶段,为越来越多中国学生提供了可以接受高质量本土留学教育的机会。

三、大学本土留学发展的动因

(一)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步抢占国际教育市场,提高各国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增强其国际影响力,是推进各国大学本土留学教育的政治目的。在大学本土留学教育实际发展中,输入国和输出国的出发点因经济实力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作为大学本土留学的主要输出国,不断“出售”高等教育项目,获取巨额的经济利益,以弥补本国教育投资的不足,客观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是输出国在自由贸易下进行跨国高等教育,为输入国提供本土留学的主要动因。以美国为例,Osman Ozturgut(2006)、Nix和Jerry Vincent(2009)等学者分析了中美合作大学产生起因,指出相对为中国学生提供高等教育,美国在中国跨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盈利(2008年收入总额1亿美元),美国大学更意欲从高额的学费中创造客观的收入,而学生的学习是处于次要位置的。发展中国家则为大学本土留学的主要输入国,经济利益不是这些国家发展大学本土留学的主要目的,他们更希望通过与外方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增强其研究和知识创新能力,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11]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购买”文凭,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本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缓解国内教育的供给不足,提高本国高等教育质量,为本国经济发展培养并留住人才,不断增强本国的实力。以中国为例,虽然“商业性是外方来中国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企图与特点,外方更看重中国这个庞大的教育市场”[12],但中国政府仍在积极发展大学本土留学机构,主要受三大因素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及WTO的影响;现代中国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国高等教育学术质量提高及教育国际化的需要。[13]国外学者James Paradise甚至认为中国的本土留学教育是中国新型外交手段,中国快速增长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实是为政治目的服务,有利于中国向知识型与改革型社会发展,逐步扩大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14]

(二)教育的自身发展

首先,大学本土留学的产生一方面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与壮大的结果。根据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大学本土留学的产生既受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制约,又要为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和为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服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知识和课程亦逐步突破国界的限制,大学本土留学的产生亦是高等教育探索真理和发展知识的结果。其次,大学本土留学的产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需要。陈昌贵曾指出,“国际合作是高等学校的第四种职能”,高等学校在互相合作中,逐渐扩展自身学术视野,提高国际形象和声誉,促使科研和教学逐步国际化,大学本土留学机构或项目的出现有利于加强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在发挥大学第四种职能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三)学生留学的大众化

Altbach&Knight(2007)曾在文章中指出,“我们常忽视做决定的消费者,在是到国外学习还是在国内接受国外教育机构教育的抉择中,学生自身及家庭起关键作用”[15]。中国留学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留学”时代进入到“大众化留学”时代,并日趋进入“低龄化”留学时代,如何选择优质高效的留学方式是中国家长和学生面临的首要难题。目前,中国家长和学生对出国留学情况了解渠道单一,绝大部分信息依赖于出国留学中介机构或学校的自身网站介绍,获取信息不对称,缺乏第三方相对公正的信息参考,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留学市场“留学垃圾”的出现,留学学校鱼龙混杂,使更多家庭在实际选择出国留学时持怀疑保留态度。《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No.2》)指出,“文化差异、学习压力和感到孤独是青少年留学生的三座大山”,出国留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自制能力偏差,缺乏生活经验,造成留学生安全问题频发,留学生学习、安全和生活等问题令人担忧,出国留学教育充满着未知和挑战,多数家长对孩子在外接受留学教育忧心忡忡。而此时本土留学的兴起,为中国家庭和学生提供了不出国门即接受留学教育的机会,本土留学教育成本相对较低,让更多的中国家庭和学生享受国外优质资源的教育成为可能,实现自己的留学梦。另外,受中国的“关系”、“面子”文化影响,大学本土留学其新型的留学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受教育者的青睐。

四、大学本土留学的意义与作用

本土留学教育可以跨越国家边界并跨越国家的管辖边界[16],大学本土留学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国家、学校和学生三个主体在经济、学术及社会文化发展三个维度的影响,用此框架,我们分析了以往研究者对大学本土留学教育意义的探讨,具体情况见表1。

表1:大学本土留学的意义与作用

中国大学本土留学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主要表现在本土留学机构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改革、学生教育选择与机遇的影响等方面。在国家层面,本土留学机构对中国产生“强作用”和“弱作用”,强作用体现在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弱作用表现在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合作进取形象,缓解中国在国际上的紧张局势。[29]在高等教育层面,“直接引进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运作的海外名校来我国内地办分校,可以快速激活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30],通过大学本土留学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有利于高校改革课程体系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师资队伍水平,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鲶鱼效应。在学生层面,大学本土留学的产生让高等教育供给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为学生提供第三条求学之路,在外语预热、原汁加调料、学分转换、心理和文化适应[31]四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成为留学新渠道,并有效缓解我国出国留学低龄化的状况。

[1]柯佑祥,张紫薇.大学本土留学非经济收益与风险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5):55-62.

[2]UNESCO.Policy Paper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R].Paris:UNESCO,1995:101.

[3]Gabriel Vignoli.What is Transnational Education?[EB/OL].http://www.cimea.it/files/207_114.pdf

[4]教育部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EB/OL].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 files/moe/moe_621/201005/885 08.html.

[5]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46-249.

[6]教育部网站.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www.moe.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 3704.html,2013-01-16.

[7]Knight,J.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A].J.Knight and H. deWi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Pacific countries[C].Amsterdam: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997:5-19.

[8]赵彦志.收益、风险与监管:中外合作办学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4.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EB/O L]. http://www.edu.cn/20030325/3080642.shtml.

[10]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情况[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98/201309/156992.html,2 013-09-10.

[11][15]Altbach,P.G.,Knight,J.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11):290-305.

[12]Philip G.Altbach.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an Open-Door Era[J].International Eclucator,2007,(4):157-161.

[13][17]Futao Huang.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A perspective from China Higher Education[J].Research&Development,2003,(2):193-203.

[14][29]James Paradise.International Education:Diplomacy in China[J].Brow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2012,(1):195.

[16]Jane Knight.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The impact of GATS[EB/OL].http://www. unesco.org.

[18]Futao Huang.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countries:A focus on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11):421-432.

[19]Knight,J.Cross border education: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program and provider mobility[A].J.Smart.Higher educati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practice[C].Dordrecht,Netherlands:Springer Academic,2006:207-227.

[20]Marginson,S.,McBurnie,G.Crossborder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A].In ternationalization and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C]. Paris:OECD,2004:137-204.

[21]Yang,R.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China:Contexts,characteristics and concerns[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8,(3):272-286.

[22][26]Davis,D.,Olsen,A.,&Bohm,A.Transnational education:Providers,partners and policy challenges for Australian institutions offshore[EB/OL].http://pfe.sagepub.com/content1212/299.refs.

[23]Futao Huang.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and Pacific Region[M].Hiroshima:RIHE of Hiroshima University,2006:21-34.

[24]Rudner,M.International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 in Asia Pacific region:The ASEAN experience and role of Apec[J].World Competition,1997,21(1),87-115.

[25]Yang,R.Market supply and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J].Education Science,2003,(6):52-55.

[27]Pyvis,D.,Chapman,A.Why university students choose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 case study in Malay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7,(27):235-246.

[28]Yang,R.Examine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 market[J]. Education Review,2003,(5):8-11.

[30]新华网.“不拘一格录人才”——专家建言中外合作办学[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edu/2013-09/06/c_117265628.htm.

[31]谢洪梅.不出国门“留学”热身赛[J].成才与就业,2004,(Z1):51-52.

(责任编辑:赵晓梅;责任校对:徐治中)

The Background,Motivations and Significance of Localized Overseas Education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ZHANG Ziwei,NIU Fengrui
(1.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2.Fu Zhou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16)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fer an opportunity of localized overseas education for many Chinese students.The students have access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their own country.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stakeholders:the nation,the higher education,the individual students.The development of localization study abroad is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of the three principals.

localized overseas education;universities;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G648.9

A

1674-5485(2016)08-0044-06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大学层面本土留学的价值识别与风险控制”(BIA130084)。

张紫薇(1986-),女(回族),山东聊城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牛风蕊(1981-),女,河南南阳人,福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办学机构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