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既要尊重经典又要放开脚步

2016-10-20 03:52刘宝增霍文新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冯唐西游记文化

刘宝增 霍文新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喜剧演员贾某在一档节目中“恶搞”了花木兰,被一个叫“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组织揪住不放,强烈要求贾某向全国人民道歉。贾某道歉后,有些人似乎受到了启发。道长孟某发长文批判导演陈某新作《道士下山》扬佛抑道,影响宗教和睦,要求陈导向全国道教界、向社会道歉;六小龄童认为贾某开了一个好头,要求恶搞《西游记》的影视剧组道歉。

对此,网上意见不一,有赞同道歉的,认为恶搞不等于创新,不能为博眼球将经典恶俗化;也有替贾某、陈导叫屈的,认为创新可以打破樊篱,况且花木兰、孙悟空等原本就是虚构的文学形象;更有网友戏谑“金庸塑造了众多的邪道形象,强烈建议孟道长起诉金庸,保卫道教”。

该不该道歉,你怎么看?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这是一则时事类材料作义,题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事件的叙述;第二部分是交代人们对事件的意见,认为应该道歉的和不应该道歉的各有理由,观点不一;第三部分则是题目要求,“该不该道歉,你怎么看”,是行义的重要标杆,要求行文过程中除了对于事件进行分析论证,还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正面回答。

需要道歉。经典可以创新,但是不容随意进行重大改变,更不允许所谓恶搞。立意角度较多,例如,要对经典作品怀有敬畏之心,这样才能将经典的精髓发扬光大;对于经典的改编要有尺度,不能背离原作;要树立正确的文艺观,不能为了收视率而哗众取宠。

不需要道歉。任何义学艺术以及衍生出的艺术形式,本身都是创新。如《西游记》亦是在玄奘取经的故事基础上的创新。至于“恶搞”一说,我们如何判定吴承恩把玄奘取经写成孙猴子一路打妖精呢?以下角度均可成义,例如,创新是义学艺术的活力所在;创新可以与尊重经典共存;允许经典传播,更要允许百花齐放;艺术创作不是随意扣帽子,而是包容。

行文注意事项:本则材料中,说贾某“恶搞”是带引号的,不代表命题人的观点,所以行文时以上所述两个角度均为符合题意。选择素材时应尽量围绕文化艺术方面进行,比如电视剧《红楼梦》经过王扶林导演改编亦成名作,冯唐重新翻译《飞鸟集》而新书因各方压力被迫下架,等等。

在论证过程中,除了对于事件本身的观点阐释,也要加入相关素材。本则材料有任务驱动类型特征,但文中亦应展示常见高考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语言尽量展现文采,行文视线要开,格局才能不受拘束。

文化创新,既要尊重经典又要放开脚步。但是行文中是否要支持道歉,则需作者能够自圆其说。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1.話剧《红楼梦》开涮经典

争吵不休、同床异梦的曹雪芹、史湘云夫妇;头戴长翎、身披红纱,一边唱着摇滚,一边躺进鱼缸的女贾宝玉;一袭长衫,一柄长箫,滔滔不绝如说单口相声的男林黛玉……再加上“红楼选秀”“艺术人生”“杨二车娜姆”等社会热点的引入,几天来,话剧《红楼梦》在北京东方先锋剧场引发一片质疑声。面对其离经叛道、大胆解构的表现手法,很多观众摇头不解,愤而离席。

运用示例

这部号称“将成为历史上最接近《红楼梦》原著意图的一次演出”的先锋话剧,的确给了我们如导演所说的“一些史无前例的东西”:痛哭流涕的曹雪芹,曹雪芹的红颜知己史湘云,身穿薄纱、头戴花翎的宝玉。但是这种所谓先锋、所谓改编是否真的起到传承经典的作用,恐怕未必。“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当时代大浪淘沙,当人心复归平静,真正能够震撼人心的,仍是那些最初的感动。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二李让)

2.六小龄童:改编不是乱编

“吴承恩因《西游记》名垂千古,《西游记》因吴承恩而流芳百世。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中国属于世界级的名著就那几部,不能胡乱篡改!”对于传统中国文化,他坚持原著和传播正能量。

六小龄童说,他用了17年时间完成了两部《西游记》的拍摄。为什么那个年代技术很弱,但却创作出了《西游记》等精品?对此,六小龄童的回答很直白:“我们是用心创作角色,用《西游记》的精神在拍《西游记》。”

运用示例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这艰险,既有西天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又有名著传承中的恶意篡改。作为当代青年,我们需要明辨何为“改编”,何为“乱编”。当唐僧爱上了妖精,当孙悟空变为女性,此时,给观众的,必定不再是原作的凛然正气,而是一种恶意的妖魅。《红楼梦》《西游记》《长恨歌》《木兰辞》,需要艺术的创新,更需要创新时的真心呵护。当花木兰变为一个丑陋、自私的胖子,观众感受到的,怎能是孝顺、进取、不屈不挠、武艺高强的女中豪杰?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二暴泽伦)

3.网友恶意篡改《出师表》

诸葛亮北伐中原上书后主刘禅表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陛下,您在听吗?”“啊?哦,哦,在听,今甜虾三份,鱼粥皮碧,此诚胃饥存亡之秋也。”

运用示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走在武侯祠石砌的甬路上,千年松柏苍翠依旧,让人感到这里曾经的乱云飞卷,也让人感到曾经的碧血丹心。千载传承,忠诚不变。但是当《出师表》变成一个吃货“甜虾三份,鱼粥皮碧”的自白,当臣子心变为一片“此诚胃饥存亡之秋”糊涂的哀吟,那曾经连韩国人都要认真摹写的《出师表》,岂不成了对名臣名作的任意篡改和残害?如此这般乱编、恶搞之后,伫立松柏之下,我们何以感受“直与皇天争败局,恨无余地出奇兵”的惋惜,又何以了解“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的无尽沧桑?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二杜佳朋)

学生作文

尊重经典文化,

守护智慧之花

周彩云

绮丽的回文诗打湿了双眼,精彩的章回体模糊了视线,这是经典文化的魅力。唯有尊重经典文化,守护智慧之花,我们的世界才会流光溢彩。

喜剧演员贾某恶搞巾帼英雄花木兰,《道士下山》令人看后茫然,甚至连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已经令人啼笑皆非。这些现象所折射出来的正是当下经典文化的尴尬处境,所以,那些打着“创新”旗号的恶搞理应向传统文化致以深深的歉意。

犹忆泰戈尔《飞鸟集》的魅力,让人心驰神往。然而,冯唐译本《飞鸟集》在风靡网络的同时却也招致批评与质疑。自认为“翻译水平精湛一流”的冯唐,在翻译的过程中却完全忽略了翻译“信达雅”的基本准则,语言空洞突兀,诗意之美也大打折扣。尽管“再创作”是譯者被公认的“特权”,但冯唐的天马行空与随心所欲使译作看来面目全非,俨然是盗用了泰戈尔的名字。这样的行为引发了中、印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更让读者的围观与争议迅速升温,冯唐的“自我表现”最终草草收场。这也提醒了我们,一定要尊重经典文化,不滥用“创新”一词。

当飞檐翘角和雨榭楼台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人们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别墅礼堂与西洋花园,冯骥才高擎“传承文化,振兴中华”的大旗,用呕心沥血的付出诠释了新时代民族精神的真谛。他深感中华民族经典的沉甸甸的文化积淀正在被抽空,因此尽管被嘲讽“不务正业,得不偿失”,他依然栉风沐雨,在保护民间艺术与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他作画义卖,募来善款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他四处奔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的诞生令他欣喜若狂。冯骥才的文化责任感正是“当代文人的良心”,如同金子般熠熠闪光。这种责任感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基于对文化发自内心的尊重。

当今社会,文化恶搞受到不少人的热捧与追逐,美其名曰“娱乐”“创新”。我们不反对文化艺术的娱乐倾向,然而,不可将“恶搞”与“创新”混同,否则将是我们民族的损失。

纵然新时代的气息拂面,我们始终坚信,唯有尊重经典文化,守护智慧之花,才能感知永恒之美、传承经典力量。

教师点评

因为谈文化,所以要深刻,作者语出内心,言己之志;因为谈传承,所以要有文采,作者用语清丽,宛转悠扬。无论冯唐重译《飞鸟集》忽略“信达雅”原则,还是冯骥才作画义卖的“当代文化人的良心”,作者都以高出同龄人的见识和见地,为我们得出“尊重经典文化,守护智慧之花”的结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刘宝增)

新老之争

张清源

常青藤剧院是当地久负盛名的剧院,因其演出的剧目经典怀旧一直深得市民的喜爱。这里的工作人员年龄从二十多岁至五十多岁不等,但他们都全心全意地为剧院奉献着。

老王和小新,一位是为剧院工作了三十多年、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得到大家爱戴的主任,一位是刚毕业没多久、有着进取创新精神、充满干劲的小伙子。小新拜了老王为师,跟着他学习,师徒二人和睦融洽,剧院在他们俩的努力下,也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发展势头。

可最近一年以来,常青藤不“常青”了。连续七八个月,剧院的收入都寥寥无几。这一下,老王可坐不住了,看着剧院的观众越来越少,他心急如焚。

一天晚上,老王在家中翻出了一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剧本。他记得当年这部剧刚上演时,无论刮风下雨,剧院里都座无虚席。这部剧也是他带着演员们创作出来的,是他的得意之作。当他看到剧本,多日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些。他当即拨通了小新的电话,准备和他一同商议重新演出这部剧的事。

小新放下电话,陷入了沉思。他对这部剧有印象,小时候还与父母一同去看过,他也非常喜爱。可他转念一想,以现在人们的观念,这部剧会不会太老套、缺乏新意呢?

第二天,他将自己想对剧本进行创新的想法告诉了师傅,没料想师傅却一口回绝:“这么经典的东西,怎么能随意改变呢?”

小新不再提及此事,但却私下开始对剧本进行研究、修改和创新。

老王的剧如期上映,结果却让坐等丰收成果的老王大跌眼镜:上座率竟创了史上新低。老王心里凉了大半截,对这景象百思不得其解。

之后几个月,剧院领导让小新着手准备改编后的新剧,并定在剧院周年庆典那日上映。老王暗自生小新的气。他并不认为小新能成功,准备看这个毛头小子狠狠地摔一跤。小新积极准备着,一边彩排,一边听取演员的意见对剧本进一步修改,以求最佳效果。演员们也干劲十足,准备让常青藤“再青”。

新剧上演全场爆满,冷清了一年的剧院再次热闹起来,“常青藤”又一次焕发了生机。剧院因此也获得了更高的赞誉,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剧院上下对小新更加信任和器重了。

老王面对着热闹的剧院,心里却有些难过,因为这意味着小新将取代他成为新的主任。当小新被问及何以成功时,他只说:“冲破樊篱,义化才能创新,才能得到传承。”

教师点评

“常青藤剧院”“老王”“小新”,这些名字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就让读者深思,要想像“常青藤”一样历久弥新,不外乎弃“老”图“新”。穷则变,变则通,作者通过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讲出了新旧更替、创新图存的道理。文章线索清晰,情节生动,人物形象突出,是一篇生动的记叙文。只是结尾略有不足。

(霍文新)

俳句的文化思考

李欣然

“闲寂古池旁,青蛙跳入水中央,扑通一声响。”

积满厚厚火山灰的国度,岛风依稀,三行平仄相宜的义字,足以构成一幅禅意盎然的画面,将文化的智慧深藏其中。在这个高呼文化创新的时代,总有些东西,禁得起世景的无常变化,忍得住浮世的沧海桑田。轻抚悦然文字,突觉传统亦为本真,本真更为至美。

松尾芭蕉独坐池塘边,风动叶动,唯心似止水,不起波澜。夏热而不燥,蝉鸣而不喧,一时间,世间风花雪月不再,人世喜怒悲欢不复。从那传统本真的字句中,这世界只剩下一位脚着木屐的老人,静默凝视一只青蛙入水。四下无声,万籁俱寂,只余水声回响,以及那微笑独坐的长者。

片刻的禅意,怕是今人如何推陈出新、吟风弄柳,都难以超越的独一无二。

古典俳句禅意如此,其丰富的情感内涵更令人赞叹。

“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问,寂寞何以堪。”

传统的光辉在立花北枝的笔下跃现,萤光默现,时断时续,惹得人分不清是明是暗。再也没有什么比短暂的光明更让人寂寞的了。那种莫名的窒息感和压迫感,甚至比永恒的黑暗还要噬命。

文化的力量,仿若江流之水,在灵魂的制高点腾起一个足以推翻万物的巨浪,将深含功与名的浅薄人心一并吞没。

俳句的几字成金,怕是今人永远无力企及的历史衣袂,是现世至今难以触碰的古典裙裾。我们曾耗尽心力,企图以创新之,将那些原属于人类的至善至美的文化替换为今人“赏心悦目”的“社会语言”。而那些最初最干净的意蕴,却被掩在世俗的箱匣里,贴上“文化创新”的封条,被弃置在无人问津的一隅。

“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余光中用凝练的义字镌刻下时代的泪水。日本俳句被人遗忘,中华诗词被人遗忘,那么,在义化高度创新的今天,我们又将记得什么?著名笑星贾某在节目中恶搞花木兰被要求道歉,《道士下山》、新版《西游记》引发争论,这一切,都迫使我们思考: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弃之不顾,这难道是真正的义化创新吗?

“人世间,流浪人归,亦若回流川。”

愿文化,归真返璞,更若回流川。

教师点评

作者从“俳句”角度切入,新鲜而富有诗意。在对俳句文化的思考中,作者以轻灵的思维、富有节奏美感的文笔,针对“贾某是否需要道歉”的问题给出了答案。文化不必遗世而独立,但绝不可以邀宠以媚俗。在这个散文、诗、远方都受到冷落的浮躁时代,能看到对于俳句的见解,能听到愿文化返璞归真的心念,实是你我之幸也。

(霍文新)

猜你喜欢
冯唐西游记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敬与恕
敬与恕
Give Mea Girlat Age Eighteen
谁远谁近?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