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增减挂钩实践与探索

2016-10-20 04:11赵亮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土地资源实践研究

赵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数量不断减少,城乡差距扩大,耕地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发展之间,应当找到一套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本文将对土地增减挂钩及其实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仅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资源;增减挂钩;实践;研究

土地增减挂钩,最早见于2004年国务院的28号文件,旨在鼓励广大农村优化整理建设用地,城镇用地增加应当与农村建用地减少密切联系起来,二者之间相互挂钩,目的在于指导地方科学用地规划。自第一次提出“土地增减挂钩”概念以后,至今已是第十二个年头,面对新的形势,笔者认为在土地增减挂钩实践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领导重视,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

实践中,建议成立由地方政府领导牵头、纪委、公检法以及监察和国地税等部门领导共同参与的合作小组,同时还有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办公室,国土资源领导兼任,对项目协调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通过该种方式进行综合整治,全面清查违法、违规占地用电行为,从而为土地项目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空间。因历史原因,在土地项目规划建设与整治工程中,很多参与企业没有合法手续,非法企业严重阻碍了土地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针对这一现象,地方政府应当组织国地税、公检法以及国土和林业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短期严打行动,以此来依法清查违法企业,确保土地项目顺利进行。

同时,还要关注民生,解决好拆迁过程中的难题。在土地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拟建工程所在地区条件有限,生存环境非常的恶劣,加之广大人民群众怨声载道,加大了拆迁难度。针对该种情况,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扩大筹资渠道,保证群众拆迁资金到位。实践中,为加快土地项目拟建地区的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地方政府可从全区抽调精兵强将,既要耐心,又要细致。通过完成群众拆迁,土地项目区内居民能够顺利搬迁,从而为土地资源综合整治和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突破城乡土地置换模式,实现乡乡土地资源共享

土地增减挂钩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土地应用和增值潜能,有效发挥比较优势, 并且实现优势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18亿亩耕地红线理论依然受到重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用地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耕地红线下的土地管理工作中,要求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以保障粮食安全。比如,国内平原地区建立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可以有效地推进了规模化发展;然而,在江浙地区建立大规模的水稻种植园显然没有必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上述地区距大城市较近、物流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市场稳定,所以建议发展附加值比较高的养殖业或者蔬菜瓜果种植业,同时这也是因地而异的要求。

由于对各地比较优势严重的忽视了,因此教条地执行粮食政策。土地充裕的地区因缺乏资本,发展基础薄弱,所以土地整治不到位,难以进行规模化发展,弃耕、荒地现象非常的普遍。部分地区因强迫种植那些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作物,而导致本地区农民经济损失。以某地区为例,基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要求,场地租金减少。其中,土地用于水产养殖租金每亩1500元、 瓜果蔬菜种植每亩1200元,而用于水稻种植每亩组金只有700元而已;上述土地租用方式不同,收益也不大相径庭,比如水产养殖收益每亩近万元,水稻种植靠复种、政府补贴。在大城市周围相对比较发达地区,大量种植低收益农作物,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不应当提倡。然而,出于对国家粮食整体安全的迁就,建议政府采用土地增减挂钩模式,在典型土地被抛荒以及弃耕地区,通过集中整治、完善基础设施,促使土地重新复耕;同时,承担上述任务的商业资本和企业,可申请粮食生产用地改革,结合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特色农业,而且政府应当对其适当的免减税。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制度,提高农民租金、使企业增收,政府无需支出补贴即可保障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可谓一举多赢。

三、突破地域,不同区域的土地可以依法置换

传统意义上的城乡建设过程中,土地增减挂钩置换,实际上是在同城内部的城郊、乡村实现的。然而,发达地区因整体性经济非常的发达,而且级差地租差别和悬殊并不大,进行土地置换所得收益也不够明显。针对这一现象,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用地困局,因地区无法有效的解决,所以建议与省内对应地区加强合作,以实现共赢之目的。然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人口少、资金匮乏,加之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建议政府鼓励开发商对齐进行改造,提高该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根据开发商的表现,突出者将城郊土地与开发商进行置换。农业发展也是如此,农产品商品化发达地区,区域范围内的土地置换级差地租相对较低,鼓励企业到此地整治土地,从而使土地得以复耕,充分发挥土地应用优势。

四、创新治理模式,促使土地增减挂钩

环境治理过程中,亮点在于开创环境治理与土地增减挂钩相结合。环境治理工程建设任务获批以后,经实地调研,在国土局的协助下,建议结合环境治理区域规模和特点,将土地整治与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植入土地挂钩工作。在此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土地治理模式,通過优化环境治理,整理出耕地用于土地增减挂钩,以此来缓解土地用地指标紧缺。

结束语:

在国内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面对“土地增减挂钩”等公共政策,对国家政策讨论和制定,需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从大众视角进行设计、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得以有效的落实,才能实现土地优化利用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鲜化;李丹超.浅析土地增减挂钩中土地复垦项目的测绘工作流程[J].价值工程,2013(12).

[2]田孟.土地增减挂钩“跨县”流转[J].决策,2015(03).

[3]陈学文;钱铖晨.规范城乡土地规划中增减挂钩实施行为的思考[J]金田,2014(03).

[4]创新治理与土地增减挂钩相结合[J].国土资源,2015(12).

猜你喜欢
土地资源实践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试述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内核
浅谈村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