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规划核心价值观探讨

2016-10-20 02:40代欣召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

【摘要】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落实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举措。本文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特点,尝试性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的八大核心价值观:界定边界,精明增长;创意形态,紧凑城市;绿色交通,公交主导;节能减排,生态优先;能源优化,综合规划;绿色建筑,和谐共生;指标体系,行政保证;低碳生活,公众参与。

【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减排;低碳城市规划

1、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引发的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低碳城市,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导向,通过建立低碳化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以尽可能低的温室气体排放谋求尽可能高的人类福利,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生态危机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自2010年启动低碳城市试点以来,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国家政策文件关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提法越来越务实,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化各类低碳试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等经济社会活动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要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并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恢复城市自然生态、推进污水大气和垃圾综合治理”等方面明确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厦门、杭州、无锡等城市都探索性开展了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尝试为低碳城市建设实践提供行动纲领。然而,作为一个学术方向,中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尚属起步阶段。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和技术方法的支撑,当前已经完成的一些城市低碳规划的许多内容还是传统城市规划和城市专题规划的套用(封颖等,2012)。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内容普遍存在着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指导性有限等问题,不利于低碳城市建设的有序推进(代欣召等,2013)。在此背景下,深刻反思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普遍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探讨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观,对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实践,针对低碳城市规划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和规划途径,尝试性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的八大核心价值观,与国内外同行商榷,以求共识。

2、低碳城市规划的八大核心价值观

2.1界定边界,精明增长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无序蔓延是造成能耗及碳排放增长迅速且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以美国为例,低密度的城市蔓延,造成城市内部功能转变,居民生活、就业活动范围扩大,交通需求上升,通勤距离增大,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低下,出行方式过度依赖小汽车,进而造成城市能耗居高不下。美国人口仅占世界的5%,消耗的能源却占世界的30%以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近十倍。美国为了控制城市蔓延,“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论应运而生,控制城市蔓延、实现紧凑式发展、采取公交導向的发展模式、设定城市增长边界等思想逐渐成为共识(王国爱等,2009),这些思想对我国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低碳城市规划的首要途径和基础工作就是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根据公共交通可达性确定不同地块的开发强度、密度和开发时序,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实现精明增长。加强城市增长边界之内的绿地建设和增长边界之外的自然生态保护,增加城市碳汇,也应成为低碳城市规划的重点。

2.2创意形态,紧凑城市

城市形态对城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有较大影响。城市区域内城镇群布点形式、各种功能区格局、城市用地外部几何形态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方式等都将影响城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以区域公交为导向的综合型多中心的紧凑城市应成为我国低碳城市形态的发展方向。低碳城市形态规划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结合区域公共交通体系建立,以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水平来确定地块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有效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促进集中紧凑城市形态的形成;二、鼓励适度的土地混合使用。避免巨型、单一的功能分区,提倡多功能的土地利用,促进居住、办公、零售、休闲等空间的混合和社区内部功能的自我完善,同时在居住、工作、休闲场所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三、规划小尺度的街廓结构和适合行人与自行车使用的地块尺度;四、构建多级网络耦合的中心体系。以确保步行的方便到达为原则,设计多中心的合理密度,进行多中心的功能安排。

2.3绿色交通,公交主导

交通能耗是城市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的碳源之一。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部分大城市中,交通能耗和碳排放都占第二位(龙惟定等,2009)。因此,低碳城市需要绿色交通体系的支撑。绿色交通体系规划原则主要有:一、减少机动化出行需求,降低运行排放;二、提高交通设施用地效率,充分利用空间资源,降低交通能耗;三、出行距离合理,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四、服务高效,对外实现快速通达目标,对内建立独立的慢行系统网络,保障公共交通网络的高可达性覆盖以及和慢行系统的方便衔接;五、出行结构可持续,对外出行中提高公交方式所占比例,内部出行中倡导慢行交通方式和公交方式相结合,控制小汽车出行所占比例。低碳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主要有:一、以本地居住和本地就业为主、公共服务中心布局实现就近服务和规模服务相平衡,引导人们活动模式;二、协调公共服务中心布局与交通系统,引导出行行为;三、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创新综合交通系统组织模式;四、以适宜的新技术与创新的管理模式,促进绿色交通理念实施。

2.4节能减排,生态优先

当前实施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战略,生态优先是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的保障。低碳城市建设要和国家战略充分结合起来,通过落实节能减排和生态优先,促进城市低碳目标的实现。首先、将低碳的思想融入节能减排行动中,鼓励节能减排工程采用低碳技术。水污染物减排要通过节水、雨水利用和污水回用等手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来实现,减少水的净化和输运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大气污染物减排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用清洁能源和低碳的污染物削减措施实现,并逐步把二氧化碳纳入减排控制指标。其次、将低碳思想融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规划低碳的城市环境支撑系统。采用低碳的水资源输运、利用和处理技术,规划低碳的城市分质供水系统、中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以及雨水利用和排放系统,做好水资源输运和处理工程的低碳化布局;采用低碳的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技术,规划低碳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资源化系统和无害化处理系统,做好垃圾分类收集点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的低碳化布局;通过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保护和区域绿道建设,完善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增加碳汇。

2.5能源优化,综合规划

传统城市规划对城市能源系统的优化重视不够,供电、燃气和供热规划各自为政,供需平衡缺乏协调统筹,缺乏空间分布特性的考虑,从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较高的碳排放。同时,由于各专项能源规划缺乏统筹考虑,夏季我国大多数城市面临用电严重不足和大量天然气资源闲置并存的窘境。因此,要实现低碳的目标,亟需优化传统的城市能源系统。首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低碳能源,逐步提高城市能源结构中低碳和无碳能源的比例;其次、创新城市能源专项规划方法,整合电力、燃气和供热三大规划,基于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技术,开发基于动态和空间分布的城市能源综合规划方法,实现各能源基础设施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能量转换;第三、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积极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和传统能源的低碳化利用传输技术,如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利用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IGCC)热电冷联供技术、能源供应和传输设施的低碳化布局技术等。

2.6绿色建筑,和谐共生

建筑是耗能大户,也是碳排放较为集中的领域。一般而言,现代服务业越发达的城市,建筑碳排放在碳排放总量中的比例越高(姜兴坤,2012)。因此,低碳城市规划建设要积极推广绿色建筑,促进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合理规划低碳的城市建筑系统。低碳城市建筑系统不仅涉及建筑建造的技术层面,比如建筑中各种低碳减排技术、材料和设备的采用,建筑类型和建筑布局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低碳建筑系统规划方法主要有:一、建筑微气候评价与设计方法、建筑规划设计中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的方法、屋顶及立体绿化方法、建筑类型选择和建筑布局规划方法以及推广绿色建材等。

2.7指标体系,行政保证

我国大部分现行城市规划技术规范出版距今已十余年,部分内容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记,规划指标体系很少考虑节能低碳的要求,而且存在着缺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指标体系与目标层之间缺少清晰准则层而引起指标体系与目标发生错位难以实施、指标的设立很少考虑系统联动性和整体性的要求等问题(潘海啸等,2009)。因此,要尽快建立低碳导向的城市规划指标体系,从低碳角度完善现行的城市规划技术规范,或制定专门的低碳规划技术规范及规划指引,将低碳目标通过低碳规划技术方法融入各层次城市规划中。同时要将低碳目标纳入行政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促进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由技术导向走向行政导向,由学术观念走向具体行动。

2.8低碳生活,公众参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日益突出。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的生活方式又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倾向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要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发展,仅有规划和技术层面的支撑是不够的,最根本的还是引导公众形成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首先,要通过媒体宣传和试点活动,提高民众的低碳生活意识,促进高消费、高排放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将低碳的生活理念逐步融入居民的生活习惯之中,使节能成为其基本的生活态度,使低碳成为其推崇的时尚生活方式;其次,在低碳城市规划中,要更充分的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特别是低碳社区规划中,要提供公众全过程参与的机制,使规划理念和关键措施充分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引导其生活方式的转变。比如被誉为德国低碳社区标杆的弗班社区通过“学习型规划”结合民众参与和共同治理的精神,就取得了巨大成功(辛章平等,2008)。

结语: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已開展的低碳规划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关于低碳城市规划尚未形成达成普遍共识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本文提出的低碳城市规划八大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特点进行的系统性探索,还很不成熟,需要规划实践的检验。然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决定了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必须快速推进,国际社会也迫切希望在我国开展低碳城市的研究和示范。因此,我国必须深入推进系统性的低碳城市规划关键技术开发和模式研究,同时结合典型城市开展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项目示范,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中国政府网,2016,(03).

[2]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公报全文[N].中国政府网,2015,(1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N].中国政府网,2016,2.

[4]封颖,蔡博峰.中国城市低碳规划方法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12,(06):43-49.

[5]代欣召,李晓晖,蔡云楠,等.低碳城市战略的可实施性规划途径探索——广州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3,(07):102-106.

[6]王国爱,李同升.“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理论进展与评述[J].规划师,2009,25(04):67-71

[7]龙惟定,白玮.低碳城市的能源系统[J].暖通空调,2009,39(08):79-84

[8]姜兴坤.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碳排放预测及因素分解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潘海啸,汤諹.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06):57-64

[10]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J].城市问题,2008,(10):91-95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潮细胞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educ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教育和气候变化之间有何联系
年轻人最担忧气候变化
“停战”
气候变化成为澳年轻人最重视问题
2007:绿色企业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