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战略思考

2016-10-20 05:39张桧
商情 2016年6期
关键词:加工升级贸易

张桧

【摘要】加工贸易是当前国际贸易主要方式之一。我国的加工贸易依赖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成为我国第一大对外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难题不仅阻挠着加工贸易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对外开放经济的健康前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工贸易有必要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加工贸易 升级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加工贸易依托浙江省良好的区位优势、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其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61.84亿美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532.31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近23.98%。尽管发展迅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成本上升

经过长达30年的快速增长,对生产成本比较敏感的加工贸易不断暴露出了其脆弱性。加工贸易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外省市,长三角对劳动力的吸引以及新劳动合同法对于最低工资的上调等加工贸易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能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电荒”“拉闸限电”也成为了无奈之举。土地短缺的问题最为严重,从而使得“有多少间厂房就有多少加工贸易企业”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难以为继,地方加工贸易企业设立的进入门槛,不再盲目引进加工贸易企业。除了这些加工贸易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短缺所带来的危机外,人民币升值更是给了加工贸易企业致命一击,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过快,使得加工贸易企业纷纷向欧洲开拓市场,继而导致欧洲市场竞争激烈。区域竞争也在一定条件下凸显了东莞加工贸易所面临的困境,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许多企业迁往粤北山区以及东西两翼、江西赣州、湖南郴州、广西梧州等地,这些地区在土地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存在着极大的优势

(二)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我国的加工贸易仍然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只是从事了整个产业链条的加工制造坏节,对于利润率较高的研发、设计、仓储、运输、销售以及服务等环节都甚少涉足,这也决定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增值率比较低。只能通过不断降低成本来获取订单,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恶意竞争带来的“逐底”效应使得多数企业进入到了恶性循环,企业利润少,缺少创新,只能通过降低工人工资、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等方法,进而导致招工难,熟练工人流失严重,进而又影响到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下降,在这个恶性循环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企业想要转型升级,对于其本身而言,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三)挤出效应明显

历史的原因我国采取的对外资企业的税收方面的超国民待遇,使得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中外资占了绝大多数。外资企业明显占据了主导优势地位,而国有以及民营企业则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加工贸易主体结构的失衡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了加工贸易的“候鸟式经济”,加工贸易所需的产业配套多在外企之间进行,本土企业很难享受到产业关联以及技术溢出等效应,对本土企业的挤出效应明显,而且由于本地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基本不受本地原有产业结构的限制,与原有产业结构也形成了很大的差距,从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外资加工贸易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己经成为我国第二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

(四)国家政策的相关影响

为避免加工贸易企业产业结构低下等问题,商务部以及海关总署等部门相继出台多项加工贸易政策法规,调整加工贸易的发展走向,提升加工贸易的整体竞争实力,无论是加工贸易台账,还是出口退税的频繁调整等等加工贸易政策,都对加工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出口退税政策,近几年我国连续下调出口退税率,且过渡期时间特别短。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优化产业结构等部分目标并未完全实现,却使服装!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减少,把这些本已十分微利的行业迫到处于生存边缘。出口退税率的频繁调整也实际出口退税率的多样性和频繁调整,与国际惯例不相符合,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许多加工贸易订单的签订到履行都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由于出口退税率调整过频,使得一些出口企业不敢与国外客户签订长期合同,特别是一些大的项目,履行时间较长的合同,给加工贸易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出路——转型升級

当前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良好国际贸易投资环境,从国内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迎来了巨大了的机遇。当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系列制约因素。

(一)劳动力因素

加工贸易将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与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优势相结合,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劳动力供给相当丰富。据资料显示,就中长期来看,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在人口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企业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长方式转变等改革进程中,每年约有2700万新增就业人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但是从整体看,我国劳动力素质仍然比较低,我国目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将向着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升级,然而新兴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所需的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高级技工,而我国这部分劳动力供给不足。

(二)技术水平

产业的基础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决定跨国公司转移技术水平高低的主导因素,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内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密集度比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得国内配套企业的产品在质量和标准上难以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活动,使其配套产品主要源于国外进口或少数外资配套企业。我国当前产业技术水平的薄弱,既影响了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水平和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又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凭借“干中学”实现自身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升级。

(三)企业经营管理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国内价值链的延伸,提高中间产品本地采购率,实现主体升级。我国国内企业由于体制以及自身经营方面的原因,获得的收益少之又少,从而难以对陈旧的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进而影响了中间投入品的质量。国产原材料质量不稳定,使得跨国公司对国产料件的不信任而选择从国外订购。而且,跨国公司对供应商的要求随着新产品的推出而不断提升,国内供应商也不能为其提供稳定的半成品、原材料,造成国产供应方失去了供应商的地位。另外,国内供应商由于生产能力等因素,有时会出现交货不及时的现象,并且对于运输环节也没有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国内产品本身的各种不利因素使得他们无法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质量要求,造成了国内采购市场的流失。最后,我国国内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很少与国外市场接触,且实力不是很强,难以与跨国公司争夺市场,这为我国加工贸易本地化增加了难度。

(四)政策法规

当前,我国相关政策的不健全、不适当的规定及执行力度的不够阻碍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税收政策。按照目前的规定,政府对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从境外进口的料件实行免征进口税,而对加工贸易企业在本地采购的料件,采取先征后退且部分退税的待遇,这明显鼓励了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保税进口料件。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当地采购率,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向上游产业转移,实现升级。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办法没有能够有效的执行。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也是影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引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以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可是它们往往只重数量、轻质量,对于引进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程度以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则重视不够。

三、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战略

(一)制定我国加工贸易整体发展战略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需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阶段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相匹配,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在实施加工贸易整体推进战略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处理好“四个协调”的关系,即加工贸易的进口与出口相协调、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相协调、加工贸易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相协调、加工贸易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协调。因此,整体推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一项迫切而且紧急的任务。但是,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途径,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关键是要进口与出口的内在协调。需要在稳定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创汇功能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引进国外的先进产业和技术,增加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结构的同时增加对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进口,这样,既能保证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也能为加工贸易升级转型提供技术基础,也起到了平衡国际社会对我国贸易顺差争论的作用。

(二)制定实施优惠政策

首先,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对从事鼓励类产业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可以实行全额退税的优惠政策,调整加工贸易产品内销补税政策,对采用国产化料件替代进口料件的加工贸易可予以减免部分税收,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积极性。其次,可在财政领域设立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专项资金,提高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贷款力度,在政府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和科技三项经费等领域,将转型升级的加工贸易企业纳入扶持范围。及时调整加工贸易政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第三,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加快批复民营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业务,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将属于高新技术类的加工贸易企业纳入认定范围,对高新技术类加工贸易企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优化我国的加工贸易结构

优化我国加工贸易结构的关键所在就是国内技术水平的提升。在某一特定的产业内部,则要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价值链的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营销服务延伸,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从“微笑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加工贸易要向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延伸,因此我们要做到:第一,向价值链的上游发展,即发展零部件配套产业,沿着“简单组装—复杂组装—零部件制造—产品研发—自有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的轨迹,推动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零部件制造的国际竞争力。第二,向价值链的下游发展,即向品牌、销售和售后方向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加大仓储、物流、配送等服务环节的发展力度,延长整个加工贸易的价值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整个加工贸易行业的利润。

(四)调整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布局

实施集群转移模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承接能力,促进“边际产业”的西移。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具有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比较优势,但这种要素优势相对于东南亚的诸多国家来说就不太明显,因此,在东部地区那些急需转移的产业可能就会流向要素更为低廉的东南亚等地区。因此,政府的作用在这场产业大转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加工贸易西移的过程中,整个产业集群的转移就显得更为重要,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外部地区某些要素优势而导致某些产业外流,毕竟单要素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远不如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样,在加工贸易產业西移的过程中,应该鼓励配套产业一并转移,将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加工贸易区发展成为具有一定产业集群效应的加工贸易区,从而可以放大该项活动在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前来中西部投资,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五)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

加工贸易的发展从下游装配业开始,通过本地采购或投资生产原材料、零部件生产,逐步向中上游延伸,带动上游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这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贸易和投资行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呈现缩短趋势,培育配套产业将成为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的新内容,新的增长点。首先,对于加工贸易的下游产业,可以扶持本土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体系,为本地加工贸易的发展建立稳定的原材料、零配件等的供需采购渠道,实现原材料采购的本土化。另外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相关的物流配送业务,建立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通过现代物流的发展和属地配套服务能力的增加来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值。

(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这些归根到底就是要求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因为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企业提高创新力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首先要求企业增加产品的科研投入,尤其是对企业影响较大的一些产业领域的前沿技术以及高效平台进行密集性的投资,并且不断把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达到增加产品附加值,延伸价值链的效果;其次企业要加强对市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产品始终围绕这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升级换代,慢慢实现由模仿者到领导者的蜕变。第三就要求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改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从而为企业的创新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葛翠翠.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

[2]刘光亮.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加工升级贸易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加工制造类
山西省2018年对口升学考试 加工制造类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
字词升级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