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河南新省长最看重什么?

2016-10-20 13:07杨建国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眼光河南贫困人口

杨建国

4月10日至11日,刚刚走马上任的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将首次调研地点选在了卢氏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陈润儿本次调研的主题非常明确:精准扶贫。其实,本次行程安排背后透露出的重视程度和决心,正好与全国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力度契合。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之于精准扶贫,已经到了“等不得、慢不了、拖不起”的重要节点上。在这场必须“取胜”的脱贫攻坚战中,陈润儿最看重的是什么?

陈润儿在本次调研中,关于精准扶贫,重点讲了三个问题。首先就是信心,河南各贫困地区具备了脱贫的优势、基础与机遇;其次是方法,无论是“长短结合”,还是鼓励发展“互联网+”扶贫,都是在“手把手”地教扶贫工作者如何具体开展精准扶贫;再次是机制,有考核,有激励,更有约束,为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

如果将本次调研放到全国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就更能看出,这些举措顺应了当前扶贫工作出现的新趋势: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贫穷,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变过去“抚农”为真正的“扶贫”。

正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我国发展逻辑开启了“承前启后”的变化一样,“精准扶贫”的提出,也意味着扶贫工作步入了向更加精细、系统、科学的方向转型的关键阶段。过往扶贫工作中呈现出的“盆景”式、“漫灌”式、“输血”式等传统模式,从目标到制度再到配套,针对性都不强。而“精准扶贫”正是一种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所谓“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贫穷”,是除了“精准”对待具体的贫穷人口之外,还应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眼光,来审视贫穷的根源。贫穷是动态的,暂时脱贫,治标不治本,只是按了“暂停键”;期望扶贫工作能“一劳永逸”,大约相当于“刻舟求剑”。贫穷的解决,只能靠发展,并且要将发展持续不断植入当地的基因之中。

以陈润儿调研为例,他提到了精准识别,强调一定要入户识别,细化标准,不能凭印象,凭感情;他提了精准施策,异地搬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教育等相结合,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他提到了精确管理,既要落实责任,也要健全机制。

而这种发展的眼光与精准扶贫的结合,就是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贫困解决机制:从贫困人口识别,到扶贫方式多样化与个性化,再到技能培训、金融扶持等配套的建立和完善,缺一不可。而这套机制最终都指向一个词:发展,而且是“靶向性”发展。

除了发展,“市场”是精准扶贫另外一个关键词。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方式的创新中,既有不断产生的包括土地托管、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新的“玩法”,也有建立在本地优势基础上的特色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以前者为例,湖南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通过采用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三种帮扶模式相結合的形式,探索资产收益扶持制度,让贫困人口分享更多资产收益。而对于后者,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成了最重要的一环。陈润儿在调研中,就重点考察了依托当地资源的中药材制剂产业扶贫、核桃产业扶贫项目。

当然,在精准扶贫中,来自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社会扶贫力量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贵州为例,恒大、万达在投入资金的同时,借助自身丰富的产业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特长参与、设计扶贫开发,从多个领域多管齐下,全面激发了贫困地区、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虽然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河南实现了超过5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但面对“十三五”,“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以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总体目标,河南扶贫工作还面临着诸多艰巨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润儿将调研的首站选在了卢氏,既打响了“十三五”河南整体脱贫攻坚的发令枪,也标志着河南精准扶贫工作正式迈入了新的节点。

猜你喜欢
眼光河南贫困人口
大相中原
专业眼光看改革 改革眼光看中国
Jokes Today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刮目相看
Dare to stand out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