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2016-10-20 18:06姚红
黑河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个性发展关系素质教育

姚红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非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不是专才教育,而是通才教育;不是选拔人的教育,而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将为新世纪信息时代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应努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二者之间的关系谈起,探寻促进个性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素质教育;个性发展;关系;策略

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如何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三个面向教育思想,蕴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也为素质教育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教育发展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不同于他人的特有的精神特质。个性是在个体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和教育教养等方面的制约。因此,个性具有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特征。如一个人在某种场合的特殊表现,如果不是此种行为的常态,那么只能说是特例,那就不是个性。只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行为习惯,才算是个性的反映。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每个学生都具有一些不同的、经常表现的心理特征,如有的学生尊重老师,热情帮助同学,开朗乐观;有的学生热爱集体,虽不善言谈,但稳重、踏实,学习刻苦。这些不同的行为表现不仅是在班集体中,在其他场合也是如此,这也是这个同学不同于另一个同学的主要标志。个性或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现实和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主观的努力等,个性也可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因此个性具有可塑性。素质教育根据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去充分挖掘人的自身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结构,彻底摆脱旧教育观念的束缚,跳出应试教育的框架,重视对人潜能的开发,发展人的个性,把追求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做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校教育不仅要夯实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等。

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正是基于这一点,素质教育要求提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方式上提倡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教育方法上提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完成基本学科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最能发挥、最能发展的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二、探寻促进个性发展的策略

1.分层教学,教学相长

教师要主动学习教改理论,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精神,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现状进行导学案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学案导学、体验教学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与学生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努力尝试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尖子生注重讲解知识的联系,运用变式教学开发逆向思维,迎合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使尖子更尖;学困生注重双基的落实;同时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作业面批、个别辅导和情感鼓励,使他们体会到分层不等于被放弃,而是有针对性的提高。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努力探询适合各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学中求变,稳中求精,将启发式、讨论式与游戏比赛相结合,做到使学生“乐学”,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上进意识,提醒优秀生,激励学困生。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注重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恰当的方式评价学生,营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所有的知识,这种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补充;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给予热情的赞赏和鼓励,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教学交流过程。

教师时时在想办法让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应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及时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不管结果怎样,首先肯定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对于结果不正确时,教师也绝不训斥或贬低,而是委婉地说:“你动脑了,再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好吗?”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也要调动学生为之喝彩。这样,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更增强了自信。

教师不但善于设疑答疑,更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

3.实施课前导学,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语文课文多是长篇幅、多内容,如果单纯依靠课前10分钟来通读课文,显然是无法完成的。课文的阅读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并需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旨,才能为课前导学案的实施奠定基础。实施课前导学案,才能真正把预习内容落到实处。用课前十分钟强迫学生完成,这样的确强化了预习,但也有些过于强硬。实施导学案不单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重在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去自主学习,关注个性差异,也就是“授人以渔”,教给他们点石成金的方法。

导学策略是把功夫用在课前,核心因素是导学案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导学案学习内容的设置,以问题引领学习,以方法指导学习。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差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考虑到学生各自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学案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使学生跳一跳、够一够,就能摸得着。问题的设计越细越小越好,让学生有抓手。学案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学即有所得。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习除了获得知识能力外,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是能获得美的享受的殿堂。导学案设计不好,就会把一篇优美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问题后,就问题而讲问题,知识点明确了,美感却没了。这时,导学案成了束缚语文课堂的枷锁,不能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课堂效果也不好。导学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可以按需排序,按需所取,按需所讲。问题是引领,方法要灵活,这样教师站在高处指挥学生学习,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所得,师生紧紧围绕导学案,融会学习知识,和谐获取能力,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既解决了个性差异的问题,又开动了学生的脑筋,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学生个性发展是以学生原有的素质结构为基础,并对原有的素质结构不断进行转换、改造和升华的过程。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的教育,发展个性是实现素质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一种发展优良环境中自由和谐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应该坚持在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之上讲究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论个性和创造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04).

[2]吕敏,刘颜.中小学整体政策和个性发展[J].课程 教材 教法,1995(03).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个性发展关系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