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珠母贝“南珍1号”

2016-10-21 10:35喻达辉,黄桂菊,刘宝锁
中国水产 2016年10期
关键词:母贝涂覆换水

马氏珠母贝“南珍1号”

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通过了白金丰产鲫等12个水产新品种,现予公告。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刊登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马氏珠母贝(又名合浦珠母贝)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和生产珍珠的主要母贝,文明遐迩的“南珠”即为该贝所产。南珠是名贵首饰品,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国际上久负盛名。但自1965年人工繁殖技术成功以来,养殖生产一直用人工繁殖个体而缺乏选育,导致个体小型化,育珠性能下降,优珠率低(不足30%)。为此开展了品种改良研究,通过采用以家系基因聚合育种技术为核心的选择育种技术路线,选育出具有生长速度快和育珠效果好的马氏珠母贝优良新品种“南珍1号”(又称合浦珠母贝“南珍1号”),为珍珠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水珍珠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品种特性

(1)外形特征:贝壳斜四方形,壳顶位于前方,后耳大,前耳稍小。背缘平直,腹缘园。边缘鳞片层紧密,末端稍翘起。同心生长轮脉极细密,呈片状。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壳面暗褐色,两壳不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铰合线直,韧带紫褐色。沿铰合线下方有一长形齿片。贝壳内面中部珍珠层厚,光泽强,边缘淡黄色。闭壳肌痕大,呈半月形,位于贝壳中央稍后面。

(2)内部构造特征:外套膜分左右两片,附在贝壳内侧,在背面铰合部处愈合,属二孔型。为雌雄异体,一般雄性的生殖腺颜色为乳白色或橙红色,雌性的生殖腺为黄色或浅黄色。

(3)细胞遗传学特征:马氏珠母贝“南珍1号”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8,核型公式为:14m+6sm+6st+2t,染色体臂数NF=48。

(4)经济性状:马氏珠母贝“南珍1号”选育苗种比商品苗种壳高性状提高10%以上,体重性状提高25%以上,优珠率达60%以上。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 亲本来源 选育的马氏珠母贝“南珍1号”成贝,选用1.5年~3.0年龄作亲贝,规格为壳长 5cm~7cm,壳高7cm~8cm,壳宽2cm~3cm,体重40g以上。亲贝应为个体大、体型端正无损、体质健壮、壳面呈茶褐色或黄褐色、壳表外缘鳞片生长旺盛、壳体没有被才女虫穿凿钻孔病变、外套膜无萎缩病害。成熟的雌贝生殖腺呈黄色或浅黄色,雄贝生殖腺呈乳白色。

2. 培育方法 选取的亲贝在潮流畅通、水质稳定、饵料丰富的海区低密度吊养,注意海区环境因子的变化。

(二)人工繁殖

可采用诱导法和解剖法进行人工授精,具体操作如下:

1. 诱导法人工授精 首先把雌雄亲贝分开,清除贝体上的附着物并清洗干净,然后按雄雌比为1∶3或1∶4放入盛有过滤海水的孵化池,待其排放精卵并受精。也可通过阴干温差法(先阴干l小时~2小时,后降温3℃)和加入氯化钙等化学药品刺激亲贝排放精卵于水中使其受精。

2. 解剖法人工授精 亲贝按上述方法清洗干净后,用解剖刀切断亲贝的闭壳肌,用消毒脱脂药棉擦干生殖腺体液和海水,再用消毒过的吸管刺穿生殖腺组织抽取精、卵,分别置放盛有少量过滤海水的烧杯中。然后把卵液倒入盛有氨海水(浓度为0.05‰~0.06‰)的容器中并搅动,数分钟后倒入精液,同时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使精、卵液混合均匀。最后静止20分钟~30分钟,用吸管取少许卵子镜检,如卵子极体出现,已经授精,加入过滤海水。以后30分钟~40分钟重复换水1次~2次,以除去氨海水和过剩的精子及组织液。

(三)苗种培育

1. 收集幼体 在水温26℃~29℃下,受精卵经5小时左右发育成担轮幼虫期,开始大幅度上浮游动,这时上浮至水面密集成云状。当幼体上浮密集到一定程度时,将幼体收集起来放在在暂养池中暂养,暂养密度按60个/mL~80个/mL为宜。受精后约 20小时,胚体发育至D 型幼虫期,按培养水体1个/mL~2个/mL的密度同蓄养水体移入育苗池中培养,移入前育苗池应预先灌注1/3左右的过滤海水。培育水温26℃~29℃为宜,海水比重1.020~1.024为宜。

2. 加水和换水 幼虫移入育苗池后的1天~4天,每天加入水总容量的1/4左右,以水池的预定水量为止。第4天~5天开始换水,每天换水1/3,其方法是先排水后加水,也可进、排水同时进行,换水过程中要连续充气。换水时间多在早上进行,换水时要注意进水水温和育苗池水温的温差变化,一般不能超过1℃。

随着幼虫的生长换水量也逐渐增加,在壳顶中后期(7天~13天)增至1/2,变态期(16天~0天)达到2/3以上。

3. 投喂饵料 幼虫培育饵料多采用扁藻、金藻或酵母等,在幼虫移入育苗池后第2天开始投放饵料,并随着生长发育而增加。金藻作为早期幼虫饵料效果较好,前期还可用干酵母搅碎后投喂,每天按每立方米水体投放0.3g为好。扁藻的投放量按每毫升培养水体保持的密度,直线铰合幼虫期为300个~500个单胞藻,壳顶期为500个~1500个,变态期为1500个~2000个,幼虫附着后可投3000个以上。投饵一般在换水后进行,之前要镜检幼虫摄食情况,并注意投放无虫害的饵料。

4.投放采苗器 采苗器的投放量视育苗池大小和变态幼虫密度而定,投放前要清洗干净、浸泡和消毒。有20%左右的幼虫开始出现色素点(眼点)时,就可投放各种经过消毒处理的采苗器。投放时间是在换水前,或者边换水边投放。一般先投放池底,然后在水池中间吊放,分批进行。采苗器投放后,要增加充气、换水量和投饵量,同时,还要检查采苗器的附着量,发现贝苗附着量密度过大时,应迁移部分采苗器到其他育苗池疏养,促使贝苗生长。

5.贝苗采收 贝苗附着后经20天~30天培养,达到1mm左右规格的苗种,就可收苗移往海区养殖。采苗方法:塑料板和池壁上的贝苗,用海绵将它轻轻抹下;贝壳或瓦片上附着的贝苗,可用薄竹片或刀片刮下;网片上附着的贝苗则直接装入贝笼内养殖。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主要养殖方式

目前主要养殖模式为浅海养殖。

1. 养殖设施 有筏式养殖设施(竹筏和浮子筏)、固定排架式养殖设施、桩柱式养殖设施、海底养殖设施(海底养殖排架和海底养殖水泥柱)。目前常见养殖设施是筏式、固定排架和桩柱式。

2. 养殖笼具和水层 养殖笼具有贝苗笼和成贝笼。贝苗笼是根据珍珠贝苗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设计的,分有一、二、三、四级笼;成贝笼是用于养殖大中贝的笼具,生产中常用的成贝笼有锥形网笼(单圈笼)和双圈圆筒网笼及片笼。养殖水层一般为固定排架式养殖以低潮时的养殖笼最上层距水面1.5m~2m;筏式养殖时的养殖笼最上层距水面≥2m。

3. 养殖技术要点

(1)苗种养殖管理:出池苗移往海区养殖时,根据不同规格的苗种放养,贝苗大的,以大网目苗笼放养;贝苗小的,采用小网目的苗笼放养,见下表。笼具规格为30mm×30mm。

不同网目网笼放养苗种的数量和密度

苗种养殖过程中,应及时换笼和疏笼,苗种放养于一级笼,10天~20天应疏入二级笼;10天~15天,疏入三级笼;再过10天~20天,换笼工作继续进行,放苗数量也相应减少。同时也可把长大的贝苗挑出,放入下一级笼中精养。贝苗养殖期间的管理工作,要勤观察贝苗生长情况、勤清洗贝苗笼、勤分笼调整养殖密度、勤检查清除附着生物和敌害生物。

(2)成贝养殖管理:成贝养殖包括中贝和大贝的养殖。习惯上把壳长4cm~6cm的珍珠贝称为中贝,壳长6cm以上称为大贝。养殖方法是贝笼养殖,采用锥形网笼(单圈笼)和双圈圆筒网笼,笼底直径30cm~35cm。养殖的中贝:用网目为2cm的贝笼,每个笼放50只~60只;大贝选用网目为3cm的贝笼,每笼放30只~40只;用片笼(规格为90cm×60cm)养殖大贝,每笼放50只。此外应及时调整养殖密度和水层、清除附着生物和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等。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多毛类寄生虫病(黑心肝病或黑壳病)

1. 病因 凿贝才女虫是主要的病虫害,能分泌腐蚀贝壳的物质,壳内面常常在窝心或中心部位有黑褐色。

2. 主要病症 贝壳珍珠层面上出现近于穿透的小点,曾经有过的病灶部位或穿透的虫管已被壳内面外层覆盖(轻症),病灶小并且一般不在要害部位(中症),闭壳肌和内脏团部分有脓包或溃烂性大病灶(重症)。

3. 流行季节 每年7月~8月是凿贝才女虫繁殖高峰期,11月至翌年3月危害最严重。

4. 防治方法 淡水浸泡法、饱和盐水浸泡法、SBS涂料涂覆法、水泥涂覆法和胡椒水泥涂覆法。其中首先清除贝体表面的附着生物,用淡水浸泡 3小时并阴干30分钟后装笼下海吊养(淡水浸泡法);用饱和盐水浸泡30分钟并阴干30 分钟后装笼下海吊养(饱和盐水浸泡法);贝体阴干待贝壳表面干燥后, 用改性SBS 涂料涂覆贝壳表面,待涂料干燥后装笼下海吊养(SBS涂料涂覆法),贝体阴干待贝壳表面干燥后,用水泥 (四号水泥)或胡椒水泥浆涂覆贝壳表面,待水泥干燥后装笼下海吊养(水泥涂覆法和胡椒水泥涂覆法)。

四、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

新港西路231号

邮编:510300

联系人:喻达辉

电话:020-89103420

18602058697

种苗供应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海南基地

地址:海南陵水新村

邮编:572426

联系人:刘宝锁

电话:13539981355

(喻达辉 黄桂菊 刘宝锁 范嗣刚张博 陈明强 郭奕惠 姜松 吴开畅李有宁 王雨)

猜你喜欢
母贝涂覆换水
水培植物霎换水
低温球形颗粒表面喷雾冷冻涂覆液膜的生长规律
自动换水
轮廓
分形粗糙表面涂覆目标太赫兹散射特性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风韵之梦
马氏珠母贝红色闭壳肌F1代的家系选育及家系评定
温度和盐度对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微通道下费托合成催化剂层涂覆厚度的数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