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载蟹意平生事 但系万千生民情
——访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成永旭

2016-10-21 10:35
中国水产 2016年10期
关键词:海洋大学河蟹养殖

卅载蟹意平生事 但系万千生民情
——访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成永旭

宋代大儒张横渠曾云:“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造福民众,服务社会的思想,从古至今一直贯穿我国知识分子生命的始终,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就是这样一位“身累学术,心系民命”的学者。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成永旭

始于1987的河蟹情缘

投身河蟹研究对成永旭来说是一种机缘巧合。

1987年,当他还是一名硕士研究生时,其导师谭玉钧教授承接了一个蟹种养殖课题,成永旭也参与到此项研究中来,自此,开始了他与河蟹长达近30年的情缘。成永旭回忆道:“最初因为导师,接触到河蟹领域,随着深入了解,逐渐对河蟹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在河蟹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营养繁殖和种质选育工作。“我国河蟹产业发展迅猛,但品质开始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养殖模式仍停留在传统阶段。”他特别指出,在河蟹养殖过程中投饵随意多变,特别是冰“鲜杂鱼”极易导致池塘水质恶化,且具营养毒性物质和携带病菌,严重影响河蟹品质和效益。

对此,“我们团队联合上海相关科研部门和河蟹主养区推广部门,以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和营养调控为主线,对高品质河蟹生态养殖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构建了“基于全程配合饲料和营养调控的高品质河蟹生态养殖技术体系”,不仅完全替代了传统养殖的冰鲜鱼和低质原料,且保障了河蟹品质和生态环境,为我国从“大养蟹”、“养大蟹”到“养品质蟹”的产业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成永旭口中的“团队”是指以他为首的上海海洋大学甲壳动物营养繁殖学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如今共有成员31人,包括骨干教师、优秀博士生、研究生。

此项技术成果不仅在长江中下游主养区大面积推广,还拓展到台湾、贵州和延安等地区。近3年累计推广109.7万亩,新增产值22.7亿元,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大陆农业技术首次整体成功输台,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典范。他们研发的河蟹饲料在多家企业进行产业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国广大渔民真的很厉害,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大量先进技术和经验。”在和这些渔民接触时,成永旭不再是大学教授或河蟹研究专家,而甘愿将自己当作小学生。“渔民吃住都在塘边,河蟹可以说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对河蟹的观测更加细致入微,对其习性可以说了如指掌。这些实践经验对我们的专业研究和学科发展,非常宝贵。”他举例到,他们在崇明实地服务时,一些养殖户只要看一眼螃蟹肚脐的大小、形状,就能把它还能蜕几次壳、长多重描述得八九不离十。对于河蟹每个阶段生长的不同需求,他们也非常熟悉。在渔民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认真总结、量化分析,进而找到这些操作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形成科学规律和技术,再去推广应用。

“所以我们的科研工作多数结合生产实践,以基地为依托,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秉承上海海洋大学“勤朴忠实”的优良传统,多年来坚持扎根基层,与渔民们亲密接触,孜孜以求,足迹不仅遍布上海崇明,江苏泗洪,安徽芜湖、合肥、宣城,贵州、台湾和西藏广大地区都有他们的影子。

多年田间地头的穿梭,数载实验室的艰苦求索,成就了今日的成永旭。

自1998年博士后出站后,他就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任教,2002年荣升教授,200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他还身兼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物生产类专业教指委委员、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届海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理事、上海市动物学会理事及多本知名刊物的编委之职。曾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相关成果 “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荣获2009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永旭所获奖项(部分)

对于业内冠以的“小王武”称号,成永旭谦逊地笑道:“王武教授和水产谈了一辈子的‘恋爱’,足迹遍布大江湖泊,在水产界享有崇高威望。我只是在工作中继承了我校老一辈教师的优良传统,实在不敢受用‘小王武’之号。”但他认为,如果把“小王武”作为传承先辈的水产精神,“我们学校很多教授都能被冠称‘小王武’。”

基于实地的科学研究

水产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与产业发展密切相连,要使研究成果落地生根,服务产业发展,为民众谋福祉,课题的选择必须要依托于产业需求。

多年来,成永旭和团队一起,不畏艰苦,扎根基层,在技术服务过程中,主抓示范点的技术服务,得到了社会和业界的广泛好评。团队常年扎根崇明养殖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2008年以来,通过研发和技术示范推广,为崇明河蟹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在崇明,每年专门组织教授和博士团队进行讲座、辅导和面对面的技术服务是团队的常规工作,他们以基地为依托,将科技服务常态化。如在崇明水产特色基地进行的大规格河蟹养殖,一举打破了崇明不能养殖大蟹的历史,指导的上海旭邦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竖新河蟹种苗基地,被上海检验检疫局作为唯一优质蟹种的供台基地。

近年来团队主要在中国螃蟹之乡泗洪进行河蟹养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主要针对泗洪地区仍以传统河蟹养殖方式为主,阻碍产业发展的问题,与江苏泗洪金水集团进行了紧密合作,并促成泗洪县政府与上海海洋大学建立了全面的合作关系。又如江苏如东兵凌水产有限公司河蟹土池生态育苗,已经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河蟹土池生态育苗基地和江苏省级河蟹良种场。由团队指导的企业取得了品质和效益的双重提升。

上海市副市长姜平查验台湾苗栗河蟹生长情况(左二姜平,左三成永旭)

近年来,团队还在安徽省开展大规模的河蟹养殖科技推广工作,此项工作主要以安徽省级龙头企业华亿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和芜湖旺龙渔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依托,进行河蟹育肥和基于完全饲料下的河蟹养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在主要河蟹养殖区,如芜湖、安庆、宣城、当涂等地,进行示范和推广,获得很好的效果。

对于其他地区,如贵州、西藏等地也相继开展了技术指导工作。

2012年,贵州平塘县开展大闸蟹引进和养殖的试验和探索,成永旭带领团队负责技术指导,喜获成功,促进了农民增收。此次成永旭还获得了“平塘县荣誉县民”称号。同年,团队也在西藏亚东等边远地区进行河蟹养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目前工作仍在顺利进行。2012年团队援台大闸蟹养殖工作取得很大突破和进展。此次援台大闸蟹养殖的成功,在台湾创下了两岸合作、蟹苗检疫进口、饲喂专用饲料、实地技术辅导、防伪蟹环认证五项第一,而且在养殖技术上打破了纬度低于28度不能养殖河蟹的传统观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台湾苗栗县政府和农户对平台基地优质蟹种大加赞赏

对于产业现状的深度剖析

作为前瞻性的学者,成永旭对我国河蟹产业发展的现状做了深度剖析,分别从优势和困境两个方面做了论述,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他说,我国河蟹产业发展在规模、技术水平及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文化性方面,在世界的蟹类养殖领域都是独树一帜的。但产业也面临困境,如果不注重克服,将会面临发展减缓和下降,甚至会被其他产业如蓬勃发展的小龙虾养殖产业逐步替代。“这要引起我们的警醒。”

我国河蟹产业目前面临品质难以保障,各地品牌乱象横生的现象,直接影响消费者信心。“尽管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但品质和效益却不尽如人意。”他解释说,产生以上问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我国河蟹养殖仍处于传统养殖阶段,传统养殖经验根深蒂固,思想上的随意性和恶性竞争,难以保证品质和形成品牌。此外,各养殖环节脱节,多停留在买卖关系上,忽视质量保障等。从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最为紧迫的一点是,河蟹良种不多,且供应不足,难以适应迅猛发展的产业需要。”成永旭分析道。良种选育是推动河蟹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然而目前我国选育的品种远难满足河蟹产业对良种的需求。他认为,应继续坚持良种选育和亲本选优双管齐下,从源头保证河蟹产业种质的优质化。同时规范河蟹繁殖的门槛,并尽快制定优质蟹种的质量标准。另外,我国河蟹养殖已近30年,基础工程设施简陋、陈旧,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制约河蟹养殖发展。

从市场上流通的河蟹产品来看,主要为新鲜成蟹,品种单一,每年上市时间集中在10~12月,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和附加值的提高。他建议,根据河蟹营养特性和市场需要,开发“六月黄”、“强化育肥蟹”等产品上市,通过发展河蟹深加工,开发出多样化的产品,实现全年均衡供应市场。

此外,从当前的养殖过程看,由于养殖密度高、不科学投饵和水环境恶化等原因,疾病问题凸显,导致河蟹蜕壳时大批死亡,以及高温季节成蟹大量死亡,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他进而说到,在检测的基础上,建立从环境水体、河蟹饵料、河蟹养殖、市场流通直至消费者食桌全过程有效的安全追溯体系,对于保障河蟹质量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将各阶段建设成紧密有序的产业链,实现传统养殖向生态养殖转化,并尽可能拉长河蟹产业链,充分挖掘渔业增效和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实现专业化、企业化生产主体与产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有效连接,建立产业链整合的全新生产模式,势在必行。

成永旭教授深入农户了解推广河蟹养殖技术(左一成永旭)

“从团队在河蟹领域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发的科学技术问题。”

一是加强一龄蟹种性早熟机制研究,以便通过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营养调控,进一步降低河蟹一龄蟹种早熟率,提高蟹种质量;二是在确保河蟹育肥效果及通过营养调控保障高品质河蟹养殖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河蟹囤养技术水平,或通过营养调控使河蟹提早和延迟成熟,实现河蟹产品均衡上市等方面还需较多研究;三是针对蟹黄、蟹膏的特殊风味,提高河蟹养殖营养品质和风味,是今后高品质河蟹育种和养殖研发的一个重要课题;四是在基于全程饲料和营养调控的高品质河蟹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及应用方面,虽然初见成效,仍有不少养殖户主要依赖投喂冰鲜杂鱼、低质饲料及原料,据他们初步调查,是近两年河蟹养殖出现“水瘪子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还需加大技术推广力度。

本次采访让笔者有“头痛+震惊”之感,成永旭提供的资料,从专业内容到历年相关报道,无论是网站、纸媒信息,还是电视报道,都按日期逐条列出供笔者参考,包含的内容可谓“浩大”。随即看下去,内心升起莫名的感动。而采访中,他对母校及同仁的推崇和爱护,更加令人动容。面对这样一位和蔼可亲,兢兢业业的学者,不由令笔者心生敬意。

猜你喜欢
海洋大学河蟹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中国海洋大学作品选登
中国海洋大学 自主招生,让我同时被两所211大学录取
Multilingual Mix in Women Fashion Industry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China
식민 상황과 이태준의 고향의식
河蟹“水瘪子”病及防控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