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症的病因分析、症状和防治措施

2016-10-21 16:00杜志刚
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病因分析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杜志刚

摘要:猪高热病也叫做猪高热综合征,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主要是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株而发生,通常会混合感染多种寄生虫、病毒、细菌,还会引起继发感染。该病主要特点是快速传播,且治愈率较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再加上病因比较复杂,饲养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防治难度,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猪;高热症;病因分析;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5-0157-01

1 病因分析

病原因素:目前,多种病原微生物都能够直接引起该病。其中主要是蓝耳病毒和猪瘟病毒引起该病,同时还可能再感染一种或者多于两种的病毒、寄生虫以及病菌引起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免疫因素:在部分中小型猪场,没有重视防疫,从而本场没有采取科学的疫苗免疫;疫苗使用、运输、存放过程中操作不规范而导致免疫失败;疫苗接种前后使用过免疫抑制性、抗病毒药物或者抗生素,都会影响免疫效果,从而容易发生该病。

药物因素:猪病预防过程中随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长时间大量使用多种抗生素,导致机体形成耐药性。另外,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不合理,大量使用免疫抑制性药物,如地塞米松,或者解热镇痛类药物,且用药量随意减少或者增加。

管理因素:某些养殖场和养殖户忽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导致饲养密度过大、通风较差,机体抵抗力降低,更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养殖户忽视疾病预防,还有较多猪场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尤其是在疫病流行阶段,甚至没有采取隔离、封闭以及消毒等防病措施。

饲料因素:饲料品质低劣、含有较低水平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或者配合比例不合理,从而引起代谢病,导致猪群抵抗力明显降低,进而容易发生该病;使用大量免疫抑制性药物添加在饲料中;饲料进行长时间运输和储存,生长有霉菌,从而产生较多的霉菌毒素,猪只采食后会在机体内积聚大量的霉菌毒素,引起免疫抑制,接种疫苗效果较差,造成猪群抗体明显降低。

2 临床症状

繁殖障碍:初产母猪患有该病后会表现出流产、早产、产木乃伊胎或者死胎等现象,经产母猪患有该病后会表现出发情异常、屡配不孕或者不发情等现象,也会出现流产或者死胎。一般来说,母猪感染该病的早期,就会导致大量在短时间内发生流产现象,流产率能够超过30%,有些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产弱仔、产死胎等。

呼吸系统:猪只患有该病会表现出体温明显提高,通常能够达到41℃以上,精神萎靡,气喘,咳嗽,呼吸非常困难,大部分呈腹式呼吸,部分甚至会由于长时间俯卧而导致腹部明显肿胀,且呈紫色。

神经系统:部分病猪可能出现后躯乏力、卧地不起或者共济失调等现象。部分病猪甚至在临死前只能够卧地不起,无法站立,接着全身出现严重抽搐而发生死亡。一般来说,仔猪发病率能够超过95%,死亡率超过80%。

泌尿系统:部分病猪会发生便秘,排尿量减少,且呈黄色,比较混浊等。病程持续较长时,会导致全身明显苍白,甚至发生贫血。

3 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猪可使用大青叶和磺胺甲基异噁唑、氨基匹林和青、链霉素以及清热解毒针和红弓链注射液,每天1次,采取交叉注射,连续使用7天,同时配合使用中草药板蓝根、鱼腥草煮水饮用;也可使用鱼腥草和磺胺嘧啶鈉、地塞米松和柴胡注射液以及阿莫西林注射液,每天1次,交叉注射,连续使用5天;也可肌肉注射土霉素注射液,同时配合使用多维素和穿心莲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7天;也可使用黄芪和链霉素注射液、头孢噻呋钠和穿心莲注射液,每天1次,交叉注射,连续使用6天;还可使用断肠苗、马鞭草、鱼腥草、田基黄等中草药治疗,如果病猪具有呼吸困难的表现可加减枇杷叶,如果具有轻度腹泻的症状可加减番石榴叶,添加适量的水煎煮后喂服,每天服2次,连续使用5天,但这种方法只适合在发病初期使用或者用于预防。

对症治疗:如果病猪出现后肢瘫痪,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2mL头孢克林(主要成分是林可霉素)和0.2mL圆蓝五肽,每天2次,成年病猪还需要肌肉注射5mL维丁胶性钙,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如果病猪表现出呼吸道的症状,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2mL长效米先(主要成分是土霉素等)和0.4mL圆蓝五肽,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如果病猪表现出神经症状,不仅需要肌肉注射圆蓝五肽、血虫克,配合使用安溴注射液或者清开灵注射液进行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对于规模养猪场,必须采取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制定防疫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并严格执行。对于饲养规模较小的猪场和散养户,需要根据实际条件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圈舍保持通风良好,加强防暑降温,还要定期进行消毒和驱虫等。同时,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保健液以及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促使机体保持较强抵抗力。

猜你喜欢
病因分析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神经内科100例头晕患者影响因素研究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