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发展必要性及路径

2016-10-21 15:13郑小六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循环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郑小六

【摘 要】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的典型应用,两者也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环境友好型理想付诸实践活动,这种新型农业组织模式是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排放少的特点,其明显的高效环保特征与倡导的“低碳理念”相符。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资源消耗大国,肩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重任,必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

引言

当今社会主流的物质变换方式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泄”,这种不合理的模式已经诱发严重的生态危险信号,我们必须为此有所行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发展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可供选择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宗旨是可持续发展观,提倡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对我们的自然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在此前提下,以环境无害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及废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作为三大技术载体,以实现污染物最终排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并由此促使社会经济行为转向生态化,逐步改善以前盲目追究经济效益的不可持续发展观和粗犷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的核心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循环农业的基础是循环经济的原理,指将循环经济的理想信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思路综合运用到现代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同时配合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措施组织农业生产的进行,以达到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这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以此良性循环,从而构成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新型的生态的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征为可对农业的消费方式及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的发展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落实到现实活动中,农村推广应用沼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也是发展循环农业的一条良好途径。由此可见,发展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两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

一、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

当下的农业生产活动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与倡导的“低碳理念”相违背。相关研究表示,我国平均每年生产的各类农作物秸秆就有7亿吨,畜禽粪便达40亿吨,农业对化肥的需求量约占世界化肥总需求量中的25%;全球农业用地大量释放出可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与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相比,前者是后者的1.3倍,相当于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150亿吨。高碳农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与之相对的,循环农业是以最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农业经营模式,属于低碳农业,其能耗低、污染小、排放少,具有高效、节约、安全等理想特征。在全球温度逐渐上升,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势在必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应对气候变化

据专家分析,气候变暖将导致降水减少,使农业生产缺少水资源;使害虫存活范围更广、活跃时间更长,加剧病虫害扩散;加速土壤退化、侵蚀和盐渍化,削弱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作物生長发育加快,生育期相应缩短,致使产量逐步减少。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2030年中国种植业的总生产能力可能会有5%~10%的下降幅度;2050年中国的粮食生产总水平将比2000年的5亿t有14%~23%的下降幅度;到21世纪后半叶,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大的下降幅度达到37%,我国将来出现的粮食缺口将达到7%~8%。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发展具有“三低”(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特征的循环农业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方法,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威胁的唯一选择。因此,发展循环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和必应之策。

(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构建现代农业

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初见端倪,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强。因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已经迫在眉睫。现代农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大力开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的农业机械,降低“石油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资源节约型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生态文明型技术为支撑,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经济,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总之,在当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只有高效、清洁、安全的循环农业的理念和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因此,发展循环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

(三)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类越来越依赖于资源与环境。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和资源消耗大国,要想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效果。而循环农业生产的核心为节能减排,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及节约利用进行强调,以达到减少排放、降低能耗的目的,进一步促使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发展、经济效益、能源再生利用等生产方式的实现。因而,对循环农业发展进行大力推进,可加速“两型社会”建设,推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

二、循环农业的发展途径

(一)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

要对循环农业进行发展,应在资源互补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在产业体系中综合种植业与养殖业,实现一体化经营的目的,将种植业中产生的副产品如秸秆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在养殖业中进行有效利用,以促进资源节约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牲畜粪便,使之成为种植业需要的有机肥,以对废弃物进行重新利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粪便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还可有效地减少因秸秆焚烧而产生的环境问题。这种模式依托企业管理平台,通过循环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农业的市场化运营组织形式,达到高效、环保、节约的效果。以河北省迁安市的乐丫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例,其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产业,公司选用“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形成“从山上种树到饲草喂牛(喂鸡),到粪便发酵(沼气),到沼肥喷施果树”,或“饲草喂鸡(喂牛)到干粪养蝇蛆,蝇蛆喂鸡到下脚料果树施肥”,以及“山上种树到枯枝残叶生产菌棒,到林间栽种食用菌,到市场直销”多种形式的的种、养、加结合型循环农业模式和相对复杂的产业链。

(二)促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大力发展沼气在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可通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实现一体化经营,以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另外,还应大力发展沼气,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2006年在六合竹镇启动的生态种养项目为例,基地建设以现代循环农业为理念,通过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构建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一体化的农牧结合高效循环链,形成循环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对循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进行尝试性和先驱性探索,通过深加工和再循环实现产业链的增值,工农业的有效连接推动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结语

循环农业的贯彻落实要求人们在农业发展中倡导循环经济的“3R”原则,其实也是一种生态高效的农业模式,本质依然属于生态经济范畴。现阶段对循环农业进行提倡并大力发展,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贯彻科学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我国现代农业的特色之一就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以发展循环农业为载体,实现循环经济为目的,因此循环农业是我国正在践行的一条低碳农业发展之路,将是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革新。

参考文献:

[1]Rob F.T.Aalbers,Herman R.J.Vollebergh.?An economic analysis of mixing wastes[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8(3)

[2]马敏娜,马秀颖,王志涛.“三化”统筹、“三化”协调、“三化”同步的内涵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2(10)

[3]杨云霞.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农家顾问.2015(04)

[4]陈爽,刘霞.基于新型农业经济视角的中国农谷农业循环经济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10)

[5]王火根,翟宏毅.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猜你喜欢
循环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