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名师”资源共享 促进课改全面开展

2016-10-21 01:55周发庆张锡斌
科学与财富 2016年9期
关键词:跨校资源共享名师

周发庆 张锡斌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程资源的共享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教师资源尤其是“名师”资源的共享,对于推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改的深入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笔者试就“名师”资源的共享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名师”资源的共享问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近些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与培养下,基础教育领域内的特级老师、骨干老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等“名师”队伍不断壮大,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化,一批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课改“尖兵”。虽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些“名师”与“尖兵”(以下统称“名师”)的重要价值,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挥这些“名师”的引领作用。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从总体上而言,这些“名师”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优质的人力资源,在实现跨校、跨地域共享、使用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名师”的校本意识较浓,总认为自己“在其位,谋其职”、“吃哪家饭,做哪家事”,搞好校内的工作才是本分。二是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对这些“名师”的利用意识不强,在如何实现“名师”资源的共享方面思考不多,探索不够,以致这些“名师”难以“迈足出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名师”资源的闲置或浪费。

二、实现“名师”资源共享的基本途径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缺乏对“名师”资源的意识,尤为缺乏的是有效的“名师”资源共享机制。可以说,“名师”资源能否实现充分而有效的共享,首先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一些有效的共享途径。笔者以为,“名师”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实现跨校、跨地域共享,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 送教上门。相对而言,“送教上门”(或“送教下乡”)是目前我们在“名师”资源利用上最为常见的做法。主要是组织“名师”到其他薄弱学校去上示范课,供薄弱学校的教师学习观摩,或通过听课、评课,对有关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点拨指导。

2. 集体备课。课程改革的施行,片区教研活动的开展,使得集体备课成为了校内外教师实现同伴互助的一种的有效途径和基本形式。“名师”参与集体备课活动,与所在教研片区内的教师一同分析教材、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其见解与学识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教师,其经验与智慧也就在这种多方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共享。

3.课题引领。从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梳理出急需解决的普遍问题,形成课题。由“名师”领衔挂帅组建课题组,一定区域内(可以是一个教研片区,可以是一个县辖区,也可以是跨县域)的部分或全体学科教师参与。以课题研究为平台,通过课题研究中的分析与思考、实践与反思、交流与互动等,实现“名师”对其他一般老师的引领和指导。

4.挂钩结对。由“名师”与其他一般校或薄弱校的同学科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对其进行教学业务上的指导和帮扶。一位名师可以与一名乃至多名外校的一般教师结对。结对双方通过互相听课、共担课题,在互动、合作中实现共同成长。

5.跨校兼课。“名师”在教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走出校门,到周边的其他薄弱学校去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跨校兼课,既可以让薄弱学校的学生享受到“名师”的教导,更可以使薄弱校的相同学科甚至是不同学科的教师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向“名师”学习的机会。“名师”在这里的影响和带动势必将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6.异校交流。就资源共享角度而言,异校交流与跨校兼课二者有类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前者有一定的時间界限,通常为一至二年,而后者则往往没有很明确的时限要求,可长可短;前者主张的是以“主人”的身份参与,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以“客座”的身份参与。

7.网络教研。网络教研解决了教师参与教研的时空问题,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更为“名师”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一个广阔而便捷的平台。依托互联网或各地逐步建成的教育城域网,“名师”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或发起建立“网上教研室”等,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体会、教学研究与思考,以及自己的有关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等,发布于网上,供其他老师共享;也可以以坛主身份设立“课改论坛”,建立自己的博客,与其他教师在网络上就有关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

三、实现“名师”资源共享的条件保障

“名师”资源能否顺利实现共享,能否实现有效的共享,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依笔者看,为了促进“名师”资源的共享,我们必须注重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建立考核管理机制,使“名师”资源“要共享”

当前,我们对于“名师”,特别是对于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硬牌人物”,在管理上存在“重评定,轻管理”的现象,满足于“一评了事”,而后续的跟踪管理却缺乏相应的措施。这样的一种管理体制,容易使部分“名师”丧失进取心,丧失责任感。因此,从促进课程改革及“名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我们有必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跟踪管理机制(甚至,可以考虑打破“名师”终身制),将是否积极主动发挥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是否努力推动课程改革等,纳入对“名师”的考核管理体系当中。这样,一来可以促使“名师”们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所在学校的“名师”,更是大家的“名师”、整个教育系统的“名师”,有义务也有责任以“名师”的身份来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来可以促使“名师”们紧跟课改步伐,在与他人合作、共享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持续进步与成长。

2.搭好资源共享平台,使“名师”资源“能共享”。

“名师”资源共享虽有多种途径,但共享的最终顺利达成,有赖于坚固厚实的共享平台的建立。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即使“名师”本人有共享的愿望和要求,但倘若没有有关方面的支持和组织,共享充其量也只能停留于一种愿望。象“送教上门”、“集体备课”、“课题引领”、“异校交流”、“跨校兼课”、“网络教研”等,很大程度上要靠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的组织和发动,也需要有关学校、教师的协同与配合。因此,有关各方要当好组织者和牵线人的角色,根据不同的共享目的和共享要求,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真正使“名师”资源“能共享”。就拿“跨校兼课”来说,一方面,要求“名师”所在学校肯“放行”,允许名师“外出兼课”,并为其创造“外出兼课”的条件(如减少在本校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就“跨校兼课”的实施办法,以及“跨校兼课”者的工作量计算、工作考核、相关待遇等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以使“跨校兼课”能够顺利实现。

3.落实扶持激励政策,使“名师”资源“愿共享”。

“名师”将自身作为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必然要耗费一定时间和精力,甚至要花费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因而也就可能给“名师”造成一定的压力与负担。这一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名师”做好带头示范的积极性,进而影响资源共享的成效。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名师”做好资源共享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名师”资源共享,是促进课改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名师”持续发展、提升“名师”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也必须高度重视“名师”资源的共享与使用。

猜你喜欢
跨校资源共享名师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跨校修读模式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基于项目学习共同体的跨校美术教师协同发展实践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基于产品化的概念运维跨校认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