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路径研究

2016-10-21 16:37谢芷凡
科教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

谢芷凡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但不可忽视的是增长速度过快必然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新世纪以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而大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着引领社会发展国家繁荣兴盛的重要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任务成为当务之急,是社会转型新时期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梦”的新要求。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意识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3.001

Path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ake Gandong Peizheng College as an example

XIE Zhifan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30)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but can not be ignored is the rapid growth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some problems.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shows a wide range of trends, the presence of unhealthy factors, such as utilitarianism, hedonism and some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Students play a leading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prospered important main force in society, is the future hope of the nation motherland. Thus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 top priority task, the new requirements under the new era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to achieve "China Dream".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values

社會转型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状态。大部分学生有着较强的社会集体荣誉感与爱国情操,在面临有关国家未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等重大问题面前,他们勇于承担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是值得托付祖国繁荣发展的新一代。但不可否认的是,仍存在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因素,某些大学生过度关注自身前途命运,不想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问卷分析

1.1 调查对象

为了更加客观了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现状,本次调查是采取匿名收集问卷的形式,调查对象主要是广东培正学院在校大学生,本次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480份,回收率达到96%,其中有效问卷共有468份,有效率为97.5%。

1.2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5道客观选择题与2道开放性的主观题,客观与主观的相结合可以较为全面了解本校学生的真实情况。从样本的构成来看,涉及了大一到大四的四个年级、其中男生参与人数为223人女生为245人,男女比例为48:52,样本的关联范围较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其代表性意义。

由图1、图2可知,本校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呈现出良好的态势,超过60%的同学曾参与学校组织的爱心义务献血活动与为灾区捐款活动。这充分说明了本校学生在面对国家大事、社会和谐发展等重大问题前,他们会积极承担作为大学生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在面对家庭责任时候,大部分同学会尽力去照顾赡养父母,会顾及到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仅仅只是物质财富的满足。不过还是存在小部分的学生对于赡养父母的方式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

由表1可以看出,在本校468份调查问卷中,本校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出整体偏低的情况。将近42%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外青年志愿者活动,认为这是极其浪费时间的事情;有高达52%的学生是为个人发展才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家庭中;仅仅只有26%的学生会经常性上网搜索国家时事新闻,39%的学生偶尔在腾讯新闻看看,他们并不怎么关注这类新闻。这些调查数据充分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出现偏差,然而他们是社会转型、国家富强繁荣的中坚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引领者,因而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

2呈现社会责任意识淡化问题因素探析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提升。但过快的发展速度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一些社会道德社会责任问题。如人们过于看重功利而忽略社会责任道德,而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行为活动中。典型例子是如今大学生择业观出现偏差,大部分大学生偏重自我价值与物质利益的实现,忽略了人民群众集体利益的实现,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匿名调查数据分析,有72%的大学生择业的时候首要考虑因素是经济收入水平高低与否;其次是58%考虑工作是否轻松稳定,福利待遇高低问题;而仅仅只有13%同学考虑国家社会需要作为首要因素,大部分同学都不愿意去西部或贫困有发展前途地区就业。择业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风气盛行时,有些大学生便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原本是从小立志为国奉献而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使这类学生也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择业首要考虑因素。学生只有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没有职业尊卑的概念,达到一种“利与义”的统一,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①

2.2 西方新媒体传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联系的日渐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跨国界跨地域跨种族跨语言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青年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可變性大可塑性强,特别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今天,由文化交融、思想碰撞、信息庞杂、价值多元带来的新情况,对涉世未深、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影响尤甚。”②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跨越式发展,西方文化不断入侵本土,其文化精髓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老一辈革命家。大学生受西方文化影响有其积极作用一面但同时存在潜在消极成分。西方文化推崇个性,自由、独立、开放,大学生受其影响开阔了国际视野,增强提高了他们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富有个性的创新能力、更加客观的认知辨析能力等。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不利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思想意识,过度强调独立化个性化,导致一些大学生不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的现象愈加严重,学习生活变得懒散不羁。更甚的是一些大学生因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逐渐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质疑、否定,从而做出一些损害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利益的违法犯罪之事。

2.3 家庭负面影响

2.3.1 独生子女备受溺爱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人口总数达4亿多。这对我国实施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政策具有重大意义。但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计划生育政策不可避免地诱发一些潜在的问题。国家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下,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一个孩子成为父母长辈的珍宝,用“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形容这类独生子女的家庭地位一点也不为过。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着自私任性、无独立人格、自主性独立性差、动手实践能力低下、辨析认知能力低下等性格缺陷。而有些大学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存在较大的偏差,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不知道如何去与同龄人相处交流,只知道向父母长辈索取,认为所拥有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恩回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是多么重,对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承担更加不知所措。

2.3.2 单亲家庭潜移默化影响

由父母离异、父母其中一方去世而导致孩子由其中一方抚养的家庭叫做单亲家庭。缺少完整的家庭成长环境,单亲孩子多多少少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离婚率越来越高直接导致单亲家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单亲子女进入大学,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数急速上涨。单亲家庭当事人既承担父亲角色又充当母亲,还要面对生活压力,对子女的教育也就难免忽略了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有可能存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偏差现象。单亲家庭大学生可能会看重物质利益,他们相对于完整的家庭来说,物质条件不太富裕,所以会把钱财看得过重,需要通过拥有一定的钱财而获得安全感。因此这类学生通常会关注自身的利益如何得到最大化,如何在短时间内收获钱财等,然而对国家政治时事的关注度不够,对社会热点新闻不闻不问,对学校班集体组织策划的活动想方设法逃避。他们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中往往会迷失方向,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利用他人、集体为自己谋利,不择手段勾心斗角,认为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牺牲他人。

3如何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3.1 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1)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即注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为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理论。③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各国文化不断碰撞交流,西方文化渗透到我国各个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比例逐渐下降,然而大学生首当其冲,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愈加盛行。因此加强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是极其重要的,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结合国家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班级团日活动、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

(2)市场经济环境下,利用大众传媒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受社会转型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发生改变,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变化反应较为敏感,同时因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复杂化,大学生在判断权衡事情时往往会寻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而忽略集体利益的实现。因此构建良好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刻不容缓,由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可以利用大众传媒信息传播范围大、速度快的优势,宣传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大众传媒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引导舆论,用社会成员的道德底线来记录和反映整个时代,倡导和实践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使当代大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中,自觉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④

3.2 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建设高格调、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育高素质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⑤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的重要依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出我国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加强高校校风学风教风的良性建设,是打造良好文明和谐校园环境的根基。让全体老师学生形成一致的思想认识,把个人的未来发展与学校的建设发展以及国家民族富强兴盛有机结合起来,在国家民族和谐科学发展前提下,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追求。

(2)教职人员、优秀学生的引导作用。教师是社会的代理人,是文化传递的关键环节。而且,创造一种社会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通过教师,社会创造出想象中的人。⑥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体系,其思想行为较易受教师、辅导员的影响。因此应当加强学校教职员工以及辅导员个人专业素质与道德素养的建设,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也要发挥优秀党员学生、优秀社团干部、班级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这类学生通常活跃于班级、社团当中,在其团队、组织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由此类学生指引同龄人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更具现实意义。挖掘优秀学生的典型事例,让大学生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由此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容易使他们认同并接受先进正确的价值观。

3.3 提高自我修养,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大学生应发挥自我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完善自我认知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校社会国家发展繁荣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特长,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国家稳定和谐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由里而外,从内因到外因,真正地转变其偏差已久的价值观,真正做到“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承担起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

注释

① 王楠.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择业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03-15.

② 魏华.浅谈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青年探索,2009(3).

③ 吴志挺.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9).

④ 王小娟.大學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04-10.

⑤ 林楠.基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高校马克思主义认同研究[D].渤海大学,2014-06-01.

⑥ 刘济良.论价值理性的迷失及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2(1).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