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凭什么能

2016-10-21 14:54王运宝夏自钊
决策 2016年7期
关键词:合肥安徽发展

王运宝 夏自钊

战略区位是空间,创新“里子”很厚实,发展载体搭舞台,政策叠加有效应,它们聚合交融,为安徽闯出新路、弯道超车提供了多层面的支撑和条件。由此,安徽才能踩在发展的新鼓点上,实现“撑杆跳”式的纵身一跃。

在合肥经开区风光旖旎的南艳湖畔,有一组风格独特的建筑群,是联想集团全球最大的研发基地。该基地将在2016年内建成投入使用,一个2000人的研发团队将落子合肥。该研发中心不仅给合肥带来电子信息产业链,更将实现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升级。联想带来的创新基因,将使合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有质的飞跃。

同样在南艳湖畔,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与联想研发基地毗邻耸立。2016年1月建成并正式启动的公共安全研究院,是国内起步最早、成果最大的公共安全研究机构;安徽也是第一个将公共安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省份。

还是在合肥经开区,立顿茶叶从皖南山区采购原料,在经开区加工生产,再物流到全球的超市货柜上。经过这样一二三产业的链条融合,一片神奇的茶叶把安徽嵌入到全球产业体系中。

从一个开发区到安徽全省,转型升级已成为安徽的最强音。发展效果同样引人注目,十二五期间,安徽生产总值从1.24万亿增加到2.2万亿,增长1.77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了2.8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的,安徽迈出了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的坚实步伐,现在的基础确实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那么,安徽有哪些支撑闯出新路、弯道超车的条件?安徽又能否实现“撑杆跳”式的纵身一跃呢?

区位新格局

6月20日,上海市政府审议通过《上海虹桥商务区“十三五”规划》,聚焦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确立世界一流商务区的框架,成为上海未来五年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对上海而言,“大虹桥”不仅是未来驱动自身经济、建成全球城市的引擎,更是辐射长三角的需要。

上海虹桥的新动向,也在第一时间引起安徽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关注。400公里外的安徽,为何要在此时关注上海虹桥?透过长三角的最新变化,会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战略深意。

根据规划定位,虹桥将会成为上海的下一个超级CBD,其战略地位可与25年前的浦东陆家嘴开发相提并论。不管是长三角规划,还是长江经济带,都要求上海向西辐射,向内陆辐射,虹桥是桥头堡。从地理位置上看,浦东新区在黄浦江以东,距离安徽更远;而虹桥在上海的西部,与安徽的联系更便捷。相对于浦东是外资企业的总部基地,虹桥地区将是面向内资企业的总部基地,安徽能够从中发掘更多与上海对接的机会。

安徽日报社理论部主任宋宏新近完成了合肥—上海战略合作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两地共同感到,如果安徽更紧密地纳入到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中,对安徽、上海的意义都非同寻常。”宋宏告诉《决策》,“上海研究者还发现,上海向中西部辐射需要一个战略支点,而这个支点放在合肥最合适。”

具体来看,原因有三:首先是合肥已经成为全国最发达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二是合肥有比较强的制造能力,有利于上海新兴产业和创新成果的转化;第三是合肥科技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在科技创新上,合肥与上海的交集非常多,在集成电路、新能源、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已经开展合作。在宋宏看来,上海与合肥的合作一定是互惠共赢的,必将上演一部“新双城记”。

但对安徽来说,从经济地理到发展地利的转变,走过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从1984年上海经济区首次纳入安徽算起,到2014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安徽属于长三角范畴,正好走过了30年。30年来,安徽坚定地东向发展,坚持总有收获。6月3日,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安徽8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与杭州、南京“比肩”,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之一。这不仅是对安徽战略定位的一次大提升,更是赋予安徽直接参与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建设的国家使命。回顾30年历程深深感到,长怀向海之心的安徽翘首起浪,终于等来一支點睛之笔的圈点挥就。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评价安徽的区位优势说:“安徽是左右逢源,长三角有你们,中部崛起有你们,长江经济带有你们,‘一带一路也有你们。”

对安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从区域大格局来看,安徽无疑是“战略节点”。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分析认为:“安徽处在沿海向中西部梯次推进的关键节点,是长三角辐射内陆的前沿区域,更是长江中游地区东向发展的必经要道。长三角和中西部腹地互动,安徽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枢纽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安徽在这种区位新格局中的战略取向,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安徽省经济总量上台阶的战略重点”专题研究中认为,安徽要淡化中部色彩、强化东部定位,坚定不移推动东向发展,深度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

如果深究改变安徽区位的各种力量会发现,十二五以来的高铁建设,成为最大的推动力,是第一贡献。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八纵八横”高铁主干通道中,有5条通过安徽,以合肥“米”字形综合交通枢纽为圆心,安徽在全国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区位格局的改变,为安徽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支撑平台相互叠加

4月18日,在合肥市集成电路高端制造装备技术研讨会上,安徽大学教授、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联盟理事长陈军宁提出: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合肥的目标是全国第四位,前三名是北京、上海和深圳。

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市计划培育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企业50家以上。下一步,合肥将加快建设全国性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中国IC之都”。

集成电路集聚的合肥高新区,在全国113家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7位。在这里,还有蜚声省内外的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这是安徽在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方面的重大创新。

包括合肥高新区在内,安徽有19个国家级开发区,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江苏、山东和浙江。“从安徽的经济体量来讲,这十分难得。”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区域所所长徐振宇对《决策》分析说,“正是依托这些重点开发园区,安徽才能推出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同时也说明安徽开发区的发展基础和整体制造水平比较扎实。如果没有这些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就没有依托。”

除了总量多,布局集中是安徽开发区的第二个特点。在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有1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有11个经开区、3个高新区集中在皖江示范区内。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节点,皖江示范区展期到2020年,将乘势长江经济带进入发展新阶段。

从皖江示范区向南,另一个国家级战略平台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徐振宇分析认为,皖南示范区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堪称全国一流,而且紧靠发达地区,随着交通改善,皖南示范区将会是安徽第三产业的一个“爆发点”。

第三个特点是,安徽发展的平台载体已经突破有形空间的限制,升级到无限的网络空间,跃升到2.0版,凸显发展平台的虚实结合叠加效应。

在合肥蜀山国际电商产业园,由传统工业园区向都市化产业园区转型,第二、三产业比例由8:2转变为3:7。在引进的1028家企业中,电商、跨境电商、呼叫中心产业等企业230家,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22%,但电子商务、呼叫中心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却占开发区总值的76%,吸引了中国邮政、中国人寿等世界500强入驻。

2016年1月,国务院批复合肥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实现线下实体经济与线上电子贸易的融合发展。但比推动电商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创造经济发展的新增量。在这方面,“互联网+”让中小城市拥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6月16日,2016中国“互联网+”指数正式公布,安徽总体排名第16位。在最新的“数字化GDP”全景图中,铜陵、安庆、黄山、阜阳上榜黑马城市。铜陵是全国的最大黑马,新经济发展大幅超前于传统经济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里子”很厚实

位于中科大先研院的安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成果展,自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前来视察后,一直门庭若市,不少合肥市民甚至外地游客循着习近平参观的路线,把展示在这里的创新成果看了个够。这个创新成果展,被称为“安徽科技企业扎堆秀创新”。

6月24日,国务院批复《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按照该方案,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是最引人关注的内容。安徽将通过全方位改革,实现更强大的科研能力、更高效的产业比、更突出的科研合作。在进入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的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发挥出顶梁柱的作用。

从安徽经济发展本身来看,十一五以来的10年间,安徽经济增长相对于国家经济增长,平均每年保持在2个百分点以上。安徽经济之所以能走出这样的态势,安徽省科技厅和经信委的相关分析报告认为:“工业经济发挥了支柱作用,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增长点。”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变化曲线呈现一路上扬的走势,增加值总量、年均增速、经济比重都在持续扩大。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来看,2006年为536.9亿元,到2015年增大为3680.8亿元,10年间增长了6.26倍。更为可贵的是年均增速,在整体经济走势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安徽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率,没有一年低于2位数。

再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占比来看,同样是一条向上的阳线。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5%,4年后的2011年,突破30%,此后连续5年保持在30%以上,并逐年提升,到2015年达到37.49%,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更需要金融作为“血液”,在经济要素支撑力上,安徽也已发生根本改变。宋宏告诉《决策》:“安徽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都获得大幅度提升,相比过去更加强大。”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时,安徽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6366.1亿元,2015年增长为34482.9亿元,增加了2.1倍。到2015年末,安徽上市公司88家,总市值突破11000亿元;相比2010年的65家,增加了23家,总市值增加了1.96倍。

战略“组合拳”

十二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以及中原经济区等国家战略,覆盖了皖江、皖南、皖西和皖北等经济板块。徐振宇分析说:“这种全覆盖一方面是安徽区位優势在国家战略中的一个具体体现,更重要的是这些区位优势将在十三五进入发力期,推动安徽经济上台阶。”国家战略全覆盖是“搭好舞台”,有了舞台才能有更大作为,发挥“战略+政策”的组合拳效应,这是安徽的后发优势。

从更深层次来说,国家战略全覆盖后,安徽闯新路将是区域协调发展,安徽经济的协同性和平衡性在增强。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区域板块之间的协调,二是城乡之间的协调,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便是安徽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平台,特别是对安徽的“短板”皖北地区将更加明显。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周加来对皖北振兴有着深入思考,他对《决策》分析说:“战略全覆盖、新型城镇化试点对皖北振兴具有的战略意义更加重要。皖北的人均GDP提高、城镇体系建设,一个核心命题是人的问题,而这些改革平台恰好提供了最大机遇。”

在新的平台上,作为“江淮粮仓”的皖北地区,农村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可以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全产业链、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向高质量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跃升,这本身也是在闯新路。宋宏告诉《决策》:“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不是一个概念,本质和内涵都不一样,特别是对安徽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来说,现代农业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打好“生态牌”,是安徽的另一大显性优势。徐振宇认为:“生态文明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指挥棒”下,安徽闯新路一定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而且,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打造生态文明的“安徽样板”,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应有之义。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十三五时期安徽经济总量上台阶取得新突破研究”中认为,安徽独特的生态优势有利于集聚高层次人才,有利于承接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对环境要求更高的绿色新兴产业,也有利于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

从区位空间到载体平台,从高新产业到战略支撑,经过五年努力,安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如习近平在视察中指出的,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

新常态下调转促,击楫中流闯新路。踩在发展新鼓点上的安徽,必将在提升安徽经济体量、体能和体质的进程中,从现有层次的梯队中往上走。

猜你喜欢
合肥安徽发展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