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涝面前武汉为何会全线崩溃?

2016-10-21 08:10刘波
决策 2016年7期
关键词:内涝工地海绵

刘波

进入7月来,长江中游城市武汉连降暴雨,水漫金山的故事再一次在武汉上演。而这一次,不是仅仅到武大去看海,而是全武汉都是海。

7月3日至6日,武汉城市内涝由周边城区迅速扩展到中心城区,水陆空交通陷入停顿,工厂停产、学校停课、商场停业。按照长江防总的命令,三峡大坝大幅减少了下泄流量,为武汉抗击内涝提供空间。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都在关注武汉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武汉祈祷。抗灾之余,人们不禁要问,在内涝灾害面前,武汉为什么会全线崩溃?

2014年,武汉市长在会见英国来访代表团时,向英国客人展示了武汉5年2万亿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这相当于整个英国2000亿英镑的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英国客人啧啧称奇。在此前后,1万个工地在武汉相继开工,武汉也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大工地。尽管近年来武汉在中心城区投入130多亿元改造排水管网,但由于灰色排水理念的持续,效果并不理想,加上数十年的粗放城建的积累,多少湿地被填埋,多少地表被钢筋混凝土所覆盖。而城市工地数量越多,硬化面积也就越大,城市发生内涝灾害的风险也就越高,这就是武汉此次全线崩溃的主要原因。

有人会說,这是老天爷不给脸。其实,此次降雨强度、长江水位线都没有98年洪水那样大、那样高。18年来,中央、省、市财政累计投入巨资加固长江水利设施,城市地下管网也进行过改造,按理说,不应该出现如此狼狈场景。但是,武汉对于自身的排水系统过于自信,排水管网改造与建设速度赶不上城市扩张的速度,城市地下管网这个城市的良心工程实在是欠账太多,尽管雨水泵站无数,管网传输雨水的能力还是大打折扣,发生严重内涝已是预料之中的事。

武汉有千湖之城的美誉,周边湿地原本星罗棋布,但这是诺干年前的事了。武汉为了成为中部地区的强市,沿江开发的先进市,发展的决心太大了,发展的方式太粗放、太猛烈了。数万个工地下来,把武汉着实建成了水泥森林之都。你不给雨水留条路,雨水就以内涝的方式报复你,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

有人还说,武汉是全国第一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这次武汉发生内涝,说明海绵城市不管用。由此造成社会对海绵城市种种疑虑,并质疑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战略的正当性。然而,人们不应忘记,海绵城市试点才进行1年多时间,武汉也仅仅是在部分区域做了一些创新的尝试,武汉还远远不能称为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功能根本就没有发生作用的机会,武汉的内涝与海绵城市有何干系?种种情况反而说明,武汉必须加快海绵城市建设,重视城市竖向设计,尽快修复城市生态。

武汉也是全国四大火炉之一,内涝灾害过后,涝、旱的时空转换,又将武汉置于烧烤模式,热岛效应随之袭来。宝贵的水资源一泄而去,整个城市又望梅止渴。这种视水为猛兽的抗御洪水的策略,远不及以水为友的亲水策略来的实惠,而这恰恰又是中国水利的短板,似乎无可救药。年复一年,抗洪抢险轮番上演,社会、经济、财产损失无数,似无尽头。生态水利、资源水利何时能够占据中国水利的核心地位?

武汉是中国城市灰色发展的典型样本。武汉的内涝再一次给我国城乡粗放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全面推行低影响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作者为中国海绵城市及流域管理先行倡导者、反城乡硬化运动发起人)

猜你喜欢
内涝工地海绵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波比的小工地
海绵是植物吗?
国外应对城市内涝的智慧:从“驯服”到“巧用”
城市内涝的形成与预防
我国城镇内涝防治:由理念到标准体系建立
哈尔滨推进九大排水工程 发力抵御城市内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