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审美的迷醉

2016-10-21 05:39孔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题材

孔翎

摘 要:中国花鸟画是以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它的题材十分宽泛。传统花鸟画的题材选择有着它的择选标准,呈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同于传统的人物画与山水画,传统花鸟画的题材主要是人民大众都喜闻乐见的素材,是集体审美认同的大众化选择对象。

关键词:传统花鸟画;题材;大众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162-01

中国花鸟画题材一向丰富,可以说自然界中的万物生灵皆可入画。不同于西方静物画的命名方式,它是以植物“花”与动物“鸟”作为代表,从而归纳为“花鸟画”。从命名上就可看出传统花鸟画题材的选择倾向,它是以生存状态中的动植物为主。不同于“静物”两字,“静物”是物体的静止状态,是个非生存状态。“花鸟”则轻灵多了,充满了生命的喜悦,通过对自然界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灵的深入描绘、寄物言情,这是中国花鸟画发展过程中民族集體的审美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众生是平等的,是可以对话的,从而在境界上达到了天人合一的高度。

一、集体审美的迷醉——传统中国花鸟画题材的大众化选择

(一)远古的记忆——图腾崇拜对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影响

花鸟画虽然独立成科在唐末五代之时,但在中国原始社会所存留下来的一些器皿上就可看到一些花鸟鱼虫等动植物的纹饰,在这些或亲切或神秘的图案中,我们窥见了原始先民们对自然如宗教般的狂热崇拜。这种图腾崇拜使得这些动植物不单单是自然物,它们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这种粗野而朴素的观念深深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

(二)农耕社会对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影响

从花鸟画题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封建时期,从统治者到“士、农、工、商”等各阶层,都围绕着“农业”运转着,也就是与自然打着密切的交道。农业耕作是需要人们用十足的精力去与自然对话,去了解自然的一切宏观或微观的变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花鸟画的题材就是紧密贴合自然,以农耕为基点,辐射到其他的方方面面。我们梳理一下古代花鸟画题材,可以看出诸如花木类、果蔬类、昆虫类、鳞介类、以及兽禽类等都是画家们常常选择的素材。对于农业社会的民众来说,农作物的生长与丰收是关系其生存的大事,花卉与果实带给人们的愉悦与满足是无以伦比的,人们密切关注并仔细观察着自然的一切,除了花与果,一些灵巧的昆虫也进入人们的视线,比如蝴蝶、蜻蜓、天牛、螳螂、蚱蜢等,这些在植物边嬉闹的小生灵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在农耕社会,除了农作物的种植,畜牧业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马、牛、驴、鹿、羊、兔、猪、猫、狗等都是人们豢养的动物,一些禽类亦是。因此传统的花鸟画题材都是以这些动植物为主,反映了农业社会民众的观察视角。

(三)世俗的吉祥文化对传统花鸟画题材选择的影响

对于依赖于农业生存的社会,人们靠天吃饭,对不可预测、不可改变的自然有着很多的无奈。在这种情况下,有着健康、乐观心理的中华民族的民众们怀有美好朴素的愿望:丰收、多子、富贵、长寿等。他们把这种愿望寄托到花鸟之上,从老百姓到上层阶级都喜爱喜闻乐见、被人为赋予吉祥寓意的花鸟题材。其中,种族的繁衍在需要生存与强壮劳动力的农业社会中是最为迫切、最为朴实的愿望,因此自然界中任何可引起此共鸣的对象都成为人们喜爱的题材,比如石榴,除了它是丰收的果实外,其同苞多子的特性是人们所羡慕的,另外人们对鱼、蛙的喜爱也是基于它们旺盛的繁殖力。有意思的是,这种有着吉祥寓意的花鸟画题材在明清时期更是鼎盛。

传统花鸟画在明清时期发展很是蓬勃,资本主义在明代开始萌芽,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花鸟画作为大众喜爱的、更为亲民的画种有着良好的市场。在市场行情的影响下,有着美好寓意的花鸟画显然有着更好的优势。比如清代画家朱偁的《宜男多子》图,画中有石榴、萱草、两对燕子。从画题的命名上就可看出画家的用意,和画面题材的民俗寓意。成双的燕子代表着春天、代表着爱情;萱草的寓意则是“宜男”,萱草是古代画家很喜爱表现的题材,亦是古代女性画家钟情的素材,它代表着母爱,代表着人们对家族男丁昌盛的渴望,石榴的“多子”同样强化了此主题。诸如此类的题材在明清时期很多,明代的陈洪绶、周之冕、沈周、孙隆、陈淳,以及清代的恽寿平、李鱓、汪士慎等大家的花鸟作品里都有此类题材。

另外,还有其他蕴含祥瑞寓意的花鸟题材深受大众的喜爱,如蝴蝶,它的发音与“福耋”相近,代表着长寿有福;葫芦也是因为“福禄”的谐音和其引人遐想的造型,也成为人们喜爱的植物,成为花鸟画常见的素材;以及诸如龟鹤和牡丹等,人们赋予了其长寿和富贵等美好的寓意,等等。

(四)精英文化对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升华

除了对花鸟画题材赋予了民俗的吉祥寓意外,精英文化对传统花鸟画题材进一步加以文人风雅式的升华,比如对花鸟画的诗意化提升,并赋予人格品性。如松、竹、梅有“岁寒三友”之称,后来“梅兰竹菊”又成为题材中“四君子”的模式,这些普通的植物被赋予高雅洁净的形象,由文人的雅好逐渐向大众推广,并成为全民族的集体审美认同。除了这些,文人们还注重花鸟画的教化功能。比如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其中的题诗云:“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鸥”,这里的“五德”就是儒家提倡的五种德行:文、武、勇、仁、信。花鸟画就这样润物细无声、诗意地教化着民众,使其在获得抒情式审美的同时,在价值观上亦获得集体认同。

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文化精英们对中国花鸟画的喜爱都是出于对自然的现实期待,对当下生活的快乐描绘、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这反映在花鸟画题材的审美上,显得不同阶层间的文化隔阂并不明显。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在题材的选择上都是趋同的,不光是文人式的花鸟画、宫廷的花鸟画,这种趋同性也同样存在于中国的民间美术中,比如年画、建筑、家具等的花鸟装饰纹样等,都延用了诸如“富贵福禄”、“游鱼戏莲”、“梅兰竹菊四君子”等题材。

二、对传统花鸟画的反思——当代花鸟画题材的小众化倾向

古代花鸟画大众化的题材,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技法上的精雕细琢,逐步形成绘画形式上的模式趋同,如《芥子园画谱》,就有对花鸟画题材分门别类的技法分析,形成程式化的规范,完成了从题材的大众化到技法的程式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放置在世界美术大舞台之中,中国花鸟画的民族个性是鲜明的,但每一个画家的特点却并不是显而易见,这也是大众审美趋同的古代花鸟画的一个缺憾。

古代花鸟画题材的大众化选择影响深远,甚至到了当代,许多花鸟画家仍是在传统的规范下经营着,但越来越多的画家感觉传统的题材不能再更为贴切地表现当代的现实生活,于是就开始找寻新的题材,越来越陌生的题材出现在当代花鸟画中,如一些当代生活中的人造物质等。题材的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有的题材并不被大众所接受所喜爱,但有着自己特定的受众,出现了小众化的倾向,这类画家从题材上就有了他们的绘画标签。

三、结语

中国花鸟画是个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画种,它的传统题材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它描绘的花鸟鱼虫跃动着生的喜悦,并能从画面中感觉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脉脉温情。我们常常为传统经典花鸟画中细致入微、生动活泼的描绘而感动,并能从中体会到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质朴和对自然的虔诚。从对花鸟画题材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中国民众的心理是健康乐观的,从生活中发现美,并对这种美进行了美好的联想,赋予其吉祥的寓意,这些吉祥的寓意获得了全民众的共鸣,就是因为这种对生活对自然很是乐观的期待,使得同样处于封建时期的中国民众们并没有像西方中世纪的民众那样集体陷入宗教狂热中,他们是迷醉于对花鸟诗意的审美解读中,从中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慰藉。

猜你喜欢
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主旋律剧为下阶段荧屏主流 2019年2月立项表分析
科幻题材走俏2019年1月立项表分析
三个聂隐娘“杀”上荧屏2015年12月立项表分析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欢乐颂2》《乡村爱情9》立项2016年8月立项表分析
三个聂隐娘“杀”上荧屏2015年12月立项表分析
剧版《非诚勿扰》《精绝古城》立项
陈哲文(韩国)佛教题材作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