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观念之我见

2016-10-21 15:11刘洪云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健康寿命长寿

刘洪云

[摘要]寿命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到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在比较某个时期、地区或社会的人类寿命时一般采用平均寿命,平均寿命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医学发展水平,它也可以表明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达状况。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中,其生命长度也在不断延长,有关资料显示2000多年以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不过20岁,18世纪为30岁,19世纪到了40多岁,20世纪末已超过60岁。有关报告显示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別,29个高收入国家的新生儿预期寿命在80岁以上,而22个撒哈拉以南国家的新生儿寿命在60岁以下,日本女性的预期寿命为全球最高为86.8岁,瑞士男性的预期寿命为全球最高为81.3岁,塞拉利昂的寿命为全球最低,女性50.8岁、男性49.3岁;根据2007年《世界人口统计报告》我国人均寿命男71岁、女74岁。一般认为65岁以上的人口在正常社会占据整个人口的7%-14%,而高龄化社会则是14%-20%,超高龄社会则高达20%以上,现在已进入一个普遍高龄化的社会。

[关键词]寿命;长寿;健康

1.长寿与健康

有关科研成果表明人类的正常寿命不应该少于100岁,现在常说人活七十今不稀、八十九十不出奇、八十爬山能跑步、九十上树可摘梨;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在生理上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有强健的体魄,能承担繁重的社会工作;在精神和生理上有聪慧的头脑、充沛的精力、美好的心境、心胸开阔、能承受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对逆境能从容面对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长寿和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长寿的人生命力较旺盛而健康的人生存质量较好,长寿则是说明身体的持久性和延续性而健康只能说明他的身体状况好,长寿不等于健康但长寿健康可以并存。

一份关于全球188个国家301种急慢性疾病和伤害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寿命有所增长,因非致死性疾病患病率和伤害发生率下降速度低于死亡率下降速度,使得居民处于带病生存状态的时间更长。按照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YLD)这一指标,2013年腰痛、颈痛、糖尿病、年龄相关性及其他类型的听力损失是造成中国居民YLD的前5位原因,在前10位导致健康负担的原因中有3项与心理健康疾病直接相关,包括重度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过去足以致命的疾病不再成为生命的威胁,然而“长寿但不健康”“带病生存”却已是事实。

预防胜于治疗,养生可以健康长寿。0-35岁为人生的最活跃期身体的组织器官从开始发育至完善,其各方面功能总的趋势是积极上升的,所以称健康期。36-45岁人的生理功能从峰顶开始下滑,部分器官开始衰退,比如动脉硬化开始形成、糖尿病症状开始显现,所以有人称这一时期为疾病的形成期。46-55岁为生命的高危期,大多数疾病在此阶段暴发,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多在此期高发。一些英年早逝的悲剧,大多发生在46-55岁这个年龄段,故有专家称之为人生旅途中的“沼泽地”。56-65岁为安全过渡期。65岁以后如果没有明显器质性改变,反倒是相对安全期。46-55岁是人一生中特殊的年龄段。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是工作担子重,事业上不甘落后;二是家庭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少,子女升学就业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都很大。于是,很多人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健康处于长期透支的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这个时期人际关系交往频繁、社会应酬多、烟熏酒煎,使得体内环境逐渐被“污染”,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等许多“富贵病”也接踵而来。很多人自恃年富力强,忽视了自我保健,也未能及时做健康体检,所以有些疾病一经查出己到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机会。善待46-55岁这一生命的高危期,一要提高健康意识,加强自我保健,戒烟限酒;二要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三要加强体育运动;四要定期做体格检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一些器质性疾病。对中老年人而言,心脑血管疾病是对健康造成最大威胁的疾病之一。

2.长寿与自愈能力

人类的健康长寿涉及因素很多。联合国卫生组织(WHO)认为,人类的健康和寿命与遗传、社会和环境、医疗服务、气候、健康的生活方式五大因素有关,其中自我保健占60%。这种科学分析说明“健康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国家卫计委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洪昭光教授说,“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医生治病只是激发和扶持人类机体的自愈力而己,最终治好疾病的不是药而是人们自己。”自愈力就是生物依靠自身的内在生命力,修复肢体缺损和摆脱疾病与亚健康状态的一种依靠遗传获得的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自愈力相对于他愈力而存在,包含三个核心属性:遗传性、非依赖性、可变性。遗传性指一切生物的自愈力都包含在遗传信息当中,通过遗传来获得;依赖性指自愈力发生作用的时候,除维持生命的起码要素外,生物可以不依赖其他任何外在的条件;可变性指自愈力的强弱受生物自身生命指征强弱的直接影响,同时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物质交换状况的影响,可以向正反两个方向变化。

身体自愈能力很强大。据德国健康杂志《生机》报道,人体自身有能力治愈60%-70%的不适和疾病。研究显示,当人们有不适或是生病时,身体可以自动从自身的“药铺”中找到30至40种“特效药”来对症治疗。这些“特效药”是由人体分泌的激素、免疫抗体等物质共同组成并发挥作用的。美国癌症协会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大约有10%的癌症患者可以痊愈。原来人体内有一套完整的防卫机构——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和谐是癌症自然消退的主要原因。人体免疫力主要依靠白细胞,每天可能会产生两三个异常细胞,这两三个“不良分子”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一旦发现癌细胞,就会立即动员“正规部队”将其歼灭。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力教授告诉记者,只要能和这些激素做好配合,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就能够捍卫好身体健康的大门。大多数的小毛小病即使不吃药也能好,甚至一些医学疑难杂症也可以自然痊愈。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的袭击时,自愈系统会迅速地组织免疫细胞来打一场防卫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感冒,大多数感冒都可以不治而愈,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7天。事实上.没有药物能直接治疗感冒这种病,所有抗感冒药不过是缓解由感冒引起的鼻塞、咳嗽等症状罢了。美国“健康播报网”建议感冒后以下9件事必不可少:找张舒服点的床躺下来;服用维生素c补充剂,或吃点富含维c的水果;吃块黑巧克力,其中所含的可可碱有止咳功效;在床边或沙发边放置加湿器:吃流质食物,热汤和热粥都是不错的选择;换个大水杯,保证每天喝2000毫升水:远离乳制品,尤其奶酪等较难消化的奶制品,感冒时最好别吃;服用布洛芬、扑热息痛或止咳糖浆等非处方药;你的病需要7天左右才会自行消失,要耐心等它过去;如果症状一直持续或急剧恶化,最好请医生诊断。

我们的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有神奇的自愈能力,但是,如果我们对于这些明摆着去不管不问,即使它有很强的自愈能力,也不会完全自愈了,所以我们要学会爱护我们的身体让他变得更强壮。临床实验证明,负氧离子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活化网状内皮系统,即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机体反应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这都是自愈力的重要部分。实验证明负氧离子可增加脑吗啡作用,而脑吗啡本身就是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抗菌,溶解肿瘤等抗病功能。负氧离子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全身60万亿个组织细胞内和140亿个脑细胞内,参加细胞内生物电活动,为细胞内充电,调整细胞膜离子运转机制使之正常化,增强细胞内能量代谢,参加细胞核的基因自主修复、参加细胞离子平衡,从而达到全面活化细胞的作用,提高机体自然自愈力,这是负氧离子的重要机制。在后天条件下,人类可以通过调节生存环境、实现饮食的生理平衡、适当运动以及接受低于致病量的微生物刺激获得免疫力、激活骨髓造血干细胞等办法来巩固和提高自愈力。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要修缮人体各器官功能,帮助机体维持并恢复自主健康的能力。这是人类命运的呼唤,也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3.长寿与生命质量

生命质量论是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理论观点,生命质量论强调人的生命存在价值,它是以人的自然素质的优劣高低来衡量其生命存在的自身、他人及社会的价值的一种理论观点,是在生命神圣论的基础上对生命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命质量论的提出有重要的意义。其一是标志人类生命观念和伦理观念的转变,是由历史上繁衍和维系生存的生命低层次,过渡到提高生命质量的高层次水平。其二是标志着医学伦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重大进展,使传统的生命神圣论和义务论观点中道德评价的动机善良标准,发展到当今伦理评价的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原则中来。这样就使伦理道德评价观念,由义务论向价值论方向的转变,伦理学有了新的发展内容。其三是为解决医学难题提供了依据,面对临床救治中许多问题如是否延长、维持、结束挽救治疗,先天性残、畸儿如何处理,计划生育中有关绝育、遗传咨询、终止妊娠等增加了科学的根据,同时对有关卫生政策、新技术利用等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通常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和义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无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过3到6个月的临终患者提供特殊的缓和医疗服务,也包括对临终者家属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无力回天的病患不必仰赖医疗技术和大量财力被动地延续生命,而可以凭借基础治疗缓解身体不适作为保证,按照自我意愿度完剩余时光。临终关怀是现代西方社会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性反思的产物,它打破了以医生为主导的治疗模式,将患者的意愿放到第一位。临终关怀挑战了两大习惯认知,一是以延续生命为最高目标而忽略生命质量的西医理念;二是将放弃创伤性治疗等同于放弃亲人生命传统孝道。临终关怀回归到死亡本有的自然属性,强调生命是身心统一的整体,患者的精神层面受到重视,扭转了现代医学以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为基础的生命认知,将临终者从无望的机械性救治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支配生命的自由。用这样的观点来分析,生命质量真的比长寿更重要。追求长寿几乎是所有人的一种正常心理期望,但是能否真正能够活到百岁以上将是一个未知数,因为长寿是由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认为,人的长寿必须是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去争取,这才是正确的看法。

4.长寿与生命价值

生命价值论是以人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来衡量其生命的意义的一种伦理观点。生命价值的内容主要是: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的生命价值在于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改造生活环境,表现在人们能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由于人所具的智力和创造能力,可以将人的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即由生命质量所决定的生命的自我价值,人的心理状态、认知能力、知商、情商及一般能力和创造能力、自我修养素质等;外在价值是指如何把内在价值发挥出来的,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价值。人的生命价值是一种存在,内在的价值与外在的价值是密不可分的。内在价值是基础,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展现。人们只有通过社会活动,在与人们的交往与生产劳动中,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才能充分展现出人的价值。

从伦理学角度来分析人的生命价值,就要看人的生命本身的质量,即生命质量。人的生理、心理发育状况、健康水平,构成一个人潜在的生命质量。可以说生命质量是基础,在生命质量的基础上,生命价值才能得以展现,生命质量为生命价值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生命价值的要体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的意义,即社会价值,这是判断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准。在社会伦理学判断中,我们认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是一致的。生命质量高的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就会大。但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也能不相一致,因为一些生命质量不高的人,也能对他人、对社会在某些方面会做出贡献。生命质量高的人也可能会对他人、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我们认为人的生命价值的大小,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历史条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影响,这是因为不同的时代与历史时期,人们在判断生命及其价值时有明显的态度差异。我们认为应当历史的、辨证的、全面的分析评价决定取舍。生命价值论是在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的基础上对生命伦理意义的进一步研究。从生命至高无上、重视生命质量到研究人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这都为全面研究人,认识人的生命存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些理论的探讨为医学活动行为,规范了合乎道德的标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们要正确认识生命神圣、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论之间的关系,认识生命伦理问题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只有把三者辨证统一起来认识,才能表达我们对生命的完整看法。生命之所神圣是因為它有有质量、有价值,离开了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生命并不是神圣的生命。用这种辨证的观点,来认识医学伦理学中的有关问题,就会有一个正确的合乎伦理道德的解释。

“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爵士这段富有哲理的名言,几百年来引发了无数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给予许多人以人生的启迪。

猜你喜欢
健康寿命长寿
走路是最好的长寿药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美丽的长寿花
世界最长寿的人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恐龙的寿命有多长?
完型填空
一切要做到无心才长寿
你的寿命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