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圆锁”习俗考释

2016-10-21 15:33陶格斯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意义起源

陶格斯

【摘要】“圆锁”习俗是我国北方民族一种常见的民间风俗,是为长到12岁的孩子举办生日聚会冠以成人礼的仪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圆锁”习俗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礼”兴盛不衰,被人们广泛接纳和传承,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圆锁;起源;社会意义

一、“圆锁”习俗之溯源

“圆锁”这一古老民俗很早就作为山西的地方民俗记载在乾隆时期的《大同府志》里了:“男子生弥月而周岁,辫红线以带之。”在内蒙古最早收录这一民俗并把其记录在案的则是民国二十三年的《地方志·归绥县志》,《归绥县志》记载:“邑俗,男子生赐乳名,就傅始命名,成丁乃字,十二岁圆锁。”虽然两处记载时间各不相同,但是书中记载的传统“圆锁”习俗程序却十分相似:家族中第一个男孩在出生一岁时,家人就把他寄养在寺庙里,这时的男孩称之为“寄僧”,即日剃发,并在脖子上挂锁,或者用五至七枚铜钱用红线穿起制成锁子挂在孩子的脖子上,每日佩戴,等到孩子年满十二岁的时候,家人要带着贡品、扫帚、香楮布施,富裕的人家可带着牛、驴,贫穷的人家可带着鸡赠与寺里的僧人,并用香楮把孩子所带的红线烧掉,寺里的僧人此时要敲着木鱼说“偈毕”,并要求孩子拿着家人所带来的扫帚打扫大殿,随后僧人要拿着扫帚轻敲孩子的头并同时说:“速归汝家,此处不要尔矣!”这就意味着孩子的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回家了,这个过程称之为“圆锁”,也被称为“完愿”或“还俗”。如果家中的孩子为女孩子,则在她的家人来到寺庙烧过香之后,女孩子则要登过梯子越过寺庙的墙外,这一过程称之为“跳墙”,至此,孩子结束了在寺庙的生活回到了家中,他的家人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亲人们则要赠与孩子面锁、面丝、首饰等礼品为之庆贺。

关于“圆锁”习俗的来源,除了“寄僧说”之外,还有一种叫“坐监说”。人们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让孩子坐几年监狱就可以免去罪行,孩子就可以健康地长大成人。第一次挂锁子的时间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阴历六月初一。这一天孩子首先要认干妈,干妈一般都选灶王奶奶,以求她能保佑孩子成人。六月初一这天要给干妈摆供,挂锁子的孩子要给干妈磕头。然后,孩子的祖父母(一般都是祖母)把用红绳拴着的两枚铜钱摆在供桌上,以示挂上了锁子。以后每年的阴历六月初一,都要用红绳拴着的两枚铜钱挂在灶王爷和善老奶奶的画像下,直到十二岁。在孩子长到12岁时的六月初一那天,要给他(她)举行开锁的仪式,也就是“圆锁”。

二、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圆锁”礼仪

内蒙与山西相邻,两地的民俗文化凭借古老的社会迁徙活动得以交汇、融合。许多山西人学会了蒙语,熟悉了蒙古民俗,同时山西人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俗也在内蒙古落地生根。

据《包头市郊区志》中“礼俗”的记载:“小孩初生时立乳名,一岁生日时带锁。十二岁生日时圆锁,圆锁时亲戚朋友送面花、布帛,姥姥则送面圈,面圈上有九个石榴,一个佛手,还有面制鼠牛等十二属相动物,环面圈一周。主人设酒宴招待亲朋。”这与山西省祁县的民间“圆锁”习俗颇为相似。沿袭古制,父母要大宴宾客为孩子庆祝,但是在行礼前祖父祖母要提前为圆锁的孩子蒸面锁。面锁是一个直径约半米长的圆环形面圈,由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图案的部分组成,称“囫囵”,又称“套颈饃”,取囫囫囵囵套住之意,也象征圆满、喜庆。一切准备妥当后,“圆锁”仪式开始,首先孩子的父母需上台致辞,大致描述孩子的成长历程,及对其今后的殷切希望。然后,司仪宣布仪式开始,令将要“圆锁”的孩子站在中央,胸前佩带由十二根彩线系钱制成的锁,头顶鲤鱼,脚踩莲花,怀抱玉兔。外祖母和祖母分别站在孩子的左右两边,共同将面锁托起置于孩子头顶上方,并从上套下至孩子胸前,然后在众多亲友面前,外祖母和祖母一起将面锁从中间掰开,同时嘴里念着:“九石榴,一佛手,守住亲娘再不走,金鱼鱼,活兔兔,娃娃活个没数数。”这即为“开锁”仪式,象征孩子此时已经成年,具有防御和保护自己的能力,可以摘掉“保护锁”不受父母庇佑了。仪式完毕后,孩子要当众致辞感谢,父母、亲朋以及小寿星邀请来的小伙伴也要送上一些红包或者小礼物表示祝贺。至此时礼毕,外面鞭炮齐鸣以示庆祝,里面“正席”开始进行,同时“小寿星”的生日蛋糕也开始分给大家。“套颈馍”上的十二生肖小动物也会被现场的长辈拿来给在场的小孩儿玩耍或吃食。“圆锁”的主要仪式举行完毕,生日宴开席,在席间将穿插一些由已圆完锁的孩子自己以及其它亲友表演的助兴、庆贺节目,以使整个场面热闹、喜庆。

“圆锁”仪式被当地人看作是孩子人生旅途中关键的一环,它标志着儿童成年,可以在父母的监护下享有成人相应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了,所以此仪式在蒙汉两族中一直流传至今。

三、“圆锁”习俗的社会意义

“圆锁”习俗是呼和浩特地区汉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从其产生到沿袭、变迁,都与社会大背景有密切的关系。从“圆锁”习俗我们可以看到汉民族的诸多思想情感和伦理道德观念,感受到它在汉族社会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圆锁”习俗具有祈福意义。它最初出现的原因是人们对于自己子嗣平安健康的祈求。汉族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带着前世的罪孽的,今生厄运是为了偿还前世,所以用锁子把孩子今生锁住,守住灵魂,避免孩子遭到神灵的惩处,求得健康平安。呼和浩特地区的“圆锁”习俗也表达了这一情感。正是这种具有“祈福”意义的特征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促成了人们对这一习俗的自愿承袭,并且代代相传。

其次,“圆锁”习俗具有教化意义。首先它通过各种仪式,如父母的抚养、教育的话语表达及鞠躬、敬酒等礼仪唤醒了孩子的感恩意识,不失为一种道德、伦理的教化,中国传统的孝悌、人伦、敬祖意识得到很好的展演。

最后,“圆锁”习俗具有联络情感的凝聚意义。在“圆锁”仪式上,都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场,在进行“开锁礼”的时候,虽然不要求家族中每一家必须到场,但是至少每个家庭会有一人到场,否则就是对老人的不尊和对主人的不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汉民族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逐渐弱化甚至消亡,而汉族的“圆锁”习俗依旧保持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每一个汉族家庭当中都会进行“圆锁”成人礼,并诚邀亲朋好友来参加,这充分说明“圆锁”是密切关系联络感情的桥梁,是汉族人们沟通思想的纽带。

圆锁仪式是一种成人仪式,属于民俗的范畴。民俗是一个地区广大民众自己创造,并不断传承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主要方式。虽然圆锁中包含着封建迷信的思想,但它更是儒家重礼思想的延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同时要给予正确引导,去除迷信愚昧的繁琐形式,使它成为传播尊重长辈、承担责任等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 丁世良, 赵 放. 中国地方志资料汇编·华北卷—归绥县志[M]. 北京: 北京图书文献出版社, 1985.

[2] 王新妮. 开锁礼调查与文化分析[J]. 兰台世界:上半月, 2008(10).

[3]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4]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M]. 上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5] 高秉中.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6] 史亚楠. 民间“圆锁”习俗的发展与演变——以山西,内蒙地区为例[J]. 法制与社会, 2008(7).

猜你喜欢
社会意义起源
你知道宇宙的 起源吗?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专业变迁:源自意义的多重追寻
从称呼语角度解读“亲”的指称含义和社会意义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意义
论电影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