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材插图推动品德教学简约有效

2016-10-21 17:01许童英申屠永干
新课程·中旬 2016年5期

许童英 申屠永干

摘 要: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记忆、联想能力、思维能力。插图为品德课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这符合学生易于被鲜艳色彩所吸引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促使生动的表象与学生的抽象思维有机结合。有效利用品德教材的插图资源,使明理能深入浅出,导行能有样可循。巧用教材插图,让学生从图中悟出道理,受到教育,就会给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

关键词:常态课堂;入情入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每次参加品德教研活动,我们都为精彩的课堂展示所吸引。生动交互的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课外教育资源不仅极大地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更好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否也能将常态课如此“精彩”地呈现呢?据了解,目前品德教师多为兼课教师,很难把每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得如此细致到位。那么如何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上好品德课,让学生学有所获呢?纵观浙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几乎每页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明白易懂、生动形象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赋予童趣,具有特殊的教育感染作用,与文字共同建构了课程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范例与话题。教学中,灵活巧妙地利用好这些精美的插图,让学生从图中悟出道理,受到教育,就会给我们的品德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

一、入情入境多用“图”,借图创境

品德教材的插图,有儿童集体生活的快乐,有生动故事情节的缩影,有自然世界的美妙,真可谓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插图,只要运用得当,都能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情境,为成功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四年级上册《失败怕什么》这课,第一页插图画的是孩子在学走路时,不小心跌倒。妈妈在一旁微笑着鼓励孩子:“勇敢些,自己爬起来。”上课时,我以这幅插图为先导,同时辅以精练的语言加以描述,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当我们还是婴儿时,不会说话、走路,是家人一个音一个音地教我们学话,一步一步地教我们学步。学步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可我们没有因为害怕跌倒而不再学步,而是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就这样,我们不但学会了走路,还学会了跑和跳。”经我这么一描述,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这幅插图上。还没等我提问,就有学生举手有话要说。“妈妈告诉我,我学步的时候头撞在了椅背上,肿起来了呢!”“我妈妈说,我学步的时候,她让我自己爬台阶。”几位学生发言后,我马上话题一转:“生活中很多事就像幼儿学步,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做到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总结经验,我们就能走向成功。”这样一来,就自然地引入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

一幅普通的插图反映了学生经历过的往事。虽然他们早已没有那时的记忆,但能从这一幅图中回想起自己学步时的身影,进而触动他们的心灵。因此,有效利用插图来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一个似曾相识的情境,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这就为实现本课教学主题“战胜失败”打开了一扇大门。

二、晓之以理细品“图”,借图明理

(一)以图为媒,看图对话

品德教材是一种对话的文本。我们提倡“看图对话”,不是就图说图,而是让学生和图对话,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图中的场景对话,在对话中引发共鸣,激活思维,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如,四年级上册《孝心献老人》这课,插图画的是一个女孩给爷爷捶背,给奶奶洗脚,陪爷爷奶奶聊天。教学时,通过描述图中小女孩的故事来唤起学生的共鸣,讲述自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的故事,进而激发学生真切的情感表达。交流中,学生说的虽然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但是从小小的插图去联系并感悟生活,以小见大,以小见真,让学生从亲情的故事中养成尊老、敬老的美德不正是我们所孜孜追求的吗?

在这里,插图就像一座交流沟通的桥梁,我们不需要教条式地要求学生来说插图中的女孩在做什么,要向她学习什么,而是要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讲自己的故事,使学生在反思中将生活经验不断地和教材的思想观念相融合,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

(二)以图为媒,看图讨论

学生的品德行为一般来说都是建立在品德认识基础上的。抽象的品德认识只有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年级上册《家人关爱我成长》这一课,插图中妈妈披着雨衣冒雨送“我”去医院的一幕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妈妈的脸上有几滴水,是雨水、汗水还是泪水?我让学生讨论:有的说是雨水,妈妈非常关心我,把雨衣的一大半给了我,而她自己则被淋湿了;有的说是汗水,医院那么远,我又那么重,妈妈又跑得那么快,妈妈累得满脸是汗;有的说是泪水,那是妈妈焦急的泪水啊!小小几滴水,流出浓浓一段情,这就是插图的魅力!

(三)以图为媒,突破重难点

品德教材中有些插图所蕴含的道理往往同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密切相关。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有重点、有先后、有层次地观察插图,用插图作为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将插图和文字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年级下册《生命的突围》教学重点为:在灾害面前树立一切以生命为重的生命意识,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教材中的一些插图按在家里、在学校、在室外三个方面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在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避险方法,每幅图下面还配有简单的文字说明。教学中,我先向学生讲述什么是“生命三角”,然后指导学生看懂介绍避险方法的插图和文字,印证“生命三角”的说法,接着从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寻找“生命三角”,并進行模拟演练,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护自救的方法。灵活运用形象直观的插图来辅助学习,学生易于理解,教学重难点的落实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三、动之以情勤演“图”,借图导行

(一)围图而说,说中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充分利用插图资源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引导学生围图而说,说中升华。

在执教三年级上册《农产品的家园》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除了知道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之外,其他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为了能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了解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我利用了教材中一幅关于“柚的旅行”的插图,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柚子”,借助插图,讲述自己的旅行过程。介绍完后,就让学生说说在旅途中的发现,引导他们认识小小的柚子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还能发展农村的运输业,促进农村道路建设,带动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更可以走向世界。

(二)围图而演,演中升华

借助插图指导学生实践,能直观形象地进行有效的行为训练,促使学生知情行得到统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以图为例,进行角色扮演,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对角色转换产生真切的感受,加深内心体验,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习惯。

在浙教版教材中,有好几课的插图都采用了儿童喜爱的连环画的形式。如,三年级上册《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课中有个“小剧场”:《快!快!不能快点吗?》。教学中,我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阅读,让他们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把这几幅图串联改编成5分钟左右的课本剧,叫学生上来表演。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积累,把小宝以前的懒散、后来的勤快表演得活灵活现。在笑声中,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受到了触动。小宝曾经的懒散,不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的毛病吗?小宝能改,我们难道不能吗?情景剧表演,缩短了文本主人公小宝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

四、理入心田用活“图”,借图延伸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提倡开放式教学。利用教材插图的空白点,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由课内引向课外,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三年级上册《我来画棵家庭树》这一课,课文插图大多是不完整的,有很多空白点需要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来补充完成。要贴“全家福”的照片,要绘制“家庭树”,要写出爸爸、妈妈、亲戚们的容貌特征、性格特征和想对他(她)们说的话……这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苦差事。但真正做了以后,学生感到收获很大。有的说:“爸爸、妈妈表扬我了,说我懂事了,知道关心家人了。”有的说:“我家有好多长辈啊,爸爸要我好好学习,长大找个好工作,為家里多作贡献。”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读起“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长辈都很关爱我,我给家人带来了快乐”这句话时都用了真感情,谈起感受来也是情深意切。学生在感受家庭幸福的同时,分明也多了一丝家庭责任意识。

小学品德教材中无处不存在“插图”。这就需要我们灵活巧妙地利用插图资源,在简约的课堂中使明理深入浅出,导行有样可循,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