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教与学行为的转变策略

2016-10-21 18:10杨莹利
新课程·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课标新课程探究

杨莹利

摘 要:在现代教育的今天,面对新课标的提出、教学新理念的推广,有改革意识的教师需要进行各种教师培训,树立先进的、跟上时代发展的教育教学观。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年龄及地域差别,教师真正有改变自我教学观的意识,从教学行为上给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课堂学习与交流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从中真正理解掌握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而获得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就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浅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转变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教师驾驭新课标教材的能力参差不齐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虽然难度降低了,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内容在编排上设计实验多,探究多,知识面也相对加宽了,为教师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巨大空间,因此,教师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积极的推进者、发展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不到位,对基本知识、课堂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确,都会影响课堂的时效性。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不够高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是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是我国新课标改革背景下课堂改革的一个鲜明标志,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进而培养更多的会学习、善分析、勇探索的优秀中学生。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能看到一些现象: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气氛看似“浓烈”,却并无实际效果;合作交流过于“泛化”,常常流于形式,比如一些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的难度不大、不具有挑战性,仍然采用“小组讨论”。

3.教学过于追求现代化手段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推广虽然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在数学教学中盲目滥用信息化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教师把课件搞得纷繁复杂,以为这样可以扩大信息量,结果整堂课杂乱无章,缺乏重点,学生走马观花,成了观众;有的教师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按自己的思路制作课件,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课件还要继续“放”完,课件就成了教学的累赘。

4.没有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的统一,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但教师让“主体”动起来时,问题又出来了。

课堂情景一:采用“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生讨论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在意见不统一时,造成课堂秩序无法控制,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进一步深化,致使课堂效果低下,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课堂情景二:为了追求形式多样化,课堂讨论、自主探究过多。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环节,每节课都要分组讨论,小问题小讨论,大问题大讨论。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师不敢教授,学生知识点不清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灵活应用。

课堂情景三: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教师却在一旁无事可做,成为“看客”,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转变,表现在学生从思想上“要我学”的观念没有转变,行为上“学习数学是为了考试”的做法没有转变,由教师一手“导”而“演”的课堂模式,使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教学”习以为常,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课堂的实施中流于形式。二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彻底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各个教学环节要达到的目标和为达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模糊的。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应该学什么和应该怎么学。

2.教学只求“热闹”。为了迎合新课标理念的实施,有的教师尽可能地使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课堂活动参与热烈,但对接受知识程度稍弱一些的学生缺乏关注,忽视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错误理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担心“讲”多了就不符合课改精神,教师不停地提问题,引导思考,鼓励学生讲解,由于学生知识面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不能全面展开,只能针对题而讲题,结果一堂课上完,学生不知知识间的联系和易错点。

4.盲目效仿别人的做法。在实践操作中,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不准超时十五分钟,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保证每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这样下去,学生是讲了,但基本的课堂目标无法完成。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的本质作用不在于单纯地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能让他们乐于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来,在参与中获得知识的理解,在理解中掌握知识的灵活应用。

2.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尽力引导学生将“学数学”变为“用数学”。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教材有机整合,合理调控教学中的“教”与“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应有以下的转变。

1.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探究者

新课程提倡在知识生成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发言,这就必然要求老师改变教学行为和调整教学策略,转变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角色。教师不能再是课堂中知识的占有者、傳递者、讲授者,应当成为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促进者和探究者.教师要从“研究教材”转为“教材、学生双研究”。

2.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中心,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通过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提出和数学中学生所学知识的矛盾来引起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参与学生的探究交流活动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思路,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3.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倾听者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霸占”全场,对学生不放心,总害怕学生听不懂、吃不透、理解不了,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尽情讲,学生只管听,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成人也罢,学生也好,一味地灌输下去,学生的脑袋将会僵化,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中,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从学生的言语中辨别本节课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存在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行为的误区和改变,是课程改革的话题之一,教师行为的变化不能取决于个人的选择,是一种时代发展和个人进步的需要,更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快速有效推进的需要。“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一线教师的努力实践与用心总结,相信教师一定能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个性空间,使师生能共同在课堂上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新课标新课程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