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课引入案例探讨

2016-10-21 19:00周春霞
新课程·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酒精灯烧瓶沸水

周春霞

“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地理课程中关于季风的章节已经知道暖空气轻,冷空气重,并且通过《物态变化》一章中“常见温度计测温原理”的学习,对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直观的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升、下沉是比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分析知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和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就会比较容易。

鉴于上述情况,本节课设计从密度与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入手,利用趣味实验——沸水“煮”活鱼,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在不知不觉间,带领学生进入多彩的物理世界。

实验器材:一只圆底烧瓶(可以用大试管代替)、一盏酒精灯、带试管夹的铁架台、一条小金鱼。

实验步骤:

1.在圆底烧瓶里加入大约4/5的水,把小鱼放入圆底烧瓶中。

2.用试管夹夹住圆底烧瓶瓶颈部位,使其倾斜,点燃酒精灯。

3.将圆底烧瓶瓶颈部位固定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上加热。注意这个步骤很关键。

当我用酒精灯在瓶口处加热时,学生发出了悲哀的感叹:“多可怜的小金鱼啊!”“真的要煮小金鱼啊!”“我不忍心看了”等诸多感叹。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前排学生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小金鱼却仿佛不知道发生的一切,慢悠悠地在瓶底游着。水慢慢地沸腾了,水面起了小泡泡,热气从瓶口冒了出来,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奇迹竟然出现了——水已经沸腾,而小金鱼依然在瓶底的水里游着,十分悠闲自在。

引导提问:这条鱼真神奇,竟然能在沸水中畅游!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學生答:加热的是烧瓶的瓶颈部分,所以下面的水温度低,小鱼当然能自由游动。此时接着追问:是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呢?我们请一位学生用手摸一下烧瓶的底部。被选中的学生害怕地慢慢把手伸过来,发现竟然真的是凉的,索性用手托住了烧瓶底部,很多学生都诧异地张大了嘴。

原因分析:由于加热部分在圆底烧瓶的上方,而且,玻璃和水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性能很差,因此,当圆底烧瓶上方的水沸腾时,烧瓶下方的水可以很长时间保持温度不变,小鱼当然不会死啦!

引导新知:如果从圆底烧瓶底部开始加热,小鱼还能在水沸腾的情况下自由自在地游动吗?学生回答:不能,水温太高,鱼儿会死。当从底部开始加热后,底部水温升高,热水向上升冷水向下降,形成对流,整壶水的温度同时升高,所以鱼儿无法正常生活。

联系实际:家中烧水时,壶放在火焰的上方还是下方?电热水壶里的加热部件在壶的上方还是下方?学生回答:都在下方。这样可以保证先被加热的水向上升,而冷水向下降,整壶水的温度同时升高,一起沸腾。这个过程与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关。

原理揭秘:在课程的第一部分——分析完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后,再揭秘沸水“煮”活鱼的原理——热水密度小,始终在上层,冷水密度大,始终在下层,烧瓶里的水无法形成对流,所以烧瓶下方的水温可以很长时间保持不变。如果延长加热时间,下层的水温度也会慢慢上升,小鱼就面临绝境了。

出示地理课锋面雨带的形成图片,请一位学生来解释锋面雨带的形成原因,引导提问:地理书中说道暖空气轻,冷空气重,在冷暖气流交汇的地方,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冷”和“暖”表示空气的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温度。“轻”和“重”表示空气的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密度。也就是说,暖空气温度高,密度小会上升,而冷空气温度低,密度大会下降。这个过程与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密度与温度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梳理成章进入本节课程的学习。

沸水“煮”活鱼的实验大约需要4分钟左右,引导提问分析的过程大约需要3分钟,引入时间过长,所以我在上课前3分钟就开始加热烧瓶,实践证明,将实验提前开始,可以在上课前就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分一秒的等待中,学生对小金鱼处境的担忧和上课伊始实验的结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种“想象”和现实的冲突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展开了良好的开端。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酒精灯烧瓶沸水
沸水浴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及水系沉积物中5种元素
治毛囊炎
高效节能两用酒精灯
像鸡蛋一样面对沸水
钢化玻璃的来历
水重新沸腾实验的改进
治急性肾小球肾炎
神奇的“魔术”实验
探讨酒精灯安全使用的方法及预防喷燃发生的措施
高效节能酒精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