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柳絮再次飞扬

2016-10-21 19:37王晶晶
新课程·中旬 2016年5期

王晶晶

摘 要:在教育教学中,可能随时遇到一些突发情况,这时就需要老师发挥教育机智,灵活应对。正如著名教育家苏纳波林所说:“教师缺少了所谓的教育机智,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实践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成长。

关键词:教育机智;理解尊重;关注儿童内心

又是一年一度柳絮飘飞的日子,我走进校园,看着一群群嬉戏的学生,如在仙境一般。

中午,我正在埋头批改学生的作业,这时,耳边响起了一个焦急的声音:“老师,您能帮帮我吗?”我点点头,“老师,我爸爸昨天给我买的手表丢了!”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初一三班的李××。看着她伤心的样子,一下子让我回想起今天早上到初一三班上课时李××认真听讲的神情,我赶紧放下手中的笔,说:“别着急,老师帮你找一找!”我来到了她的班级。我问李××:“你的手表放到哪里不见的?”“我将手表放到笔盒里,笔盒一直放在书上。”李××说:“会不会掉到地上了?”于是我发动起座位附近的同学:“大家都帮李××找一找,看看是不是掉到地上了!”“老师,我看见高××上课间操时手里拿着一块手表!”旁边的女生大声对我说。“是吗?你能确定吗?”我马上问。“能,他手里肯定有一块手表。”那女同学极其肯定地说。高××就坐在李××的前座,我心里马上明白了七八分,沉思了一会儿,我极其平静地对那女孩说:“那块手表也许是高××自己的!”说完我安慰李××说:“老师帮你想办法找,别伤心了。”怎么办?把高××找来直接搜身?找到证据,让他心服口服?还是……到底该怎么办?面对这个难题,几年前的一段往事浮现在我的脑海。

那也是一個柳絮纷飞的季节,是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带了二年级的一个班,有一天,学生王××对我说:“老师,我的钱夹不见了,今天我看见咱班许××有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钱夹。”听了这话,我当时气不打一处来,年轻气盛的我很快就在飘柳絮的操场上“揪”回了那个“偷钱夹”的男孩儿并厉声厉色地问:“你是不是拿了别人的东西?”男孩愣愣地看着我,“别装糊涂了,这钱夹是你拿别人的吧!”“老师,不是!不是我拿的!”

“你还狡辩,要不要我领你上公安局验验指纹?”我使出了“敲山震虎”的招数。那孩子紧张地说:“老师我真没拿!”“你还不承认,我这就让孙××的爸爸(他爸爸是警察)从公安局戴手铐子把你带走!”还别说,这招真好使,眼看着眼泪从男孩子眼里滚滚而落,他泣不成声地说:“老师,求你了,别让警察抓我,我说,那钱夹是我下课时在地上捡到的,我不知道是谁的,就把他暂时放到我这里。”说完,孩子已经泪流满面。看来,功夫没白费,他终于“交代”了。我为自己的“胜利”暗自高兴。可是,打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感觉到那孩子总是躲着我,单独与我相遇时总是很快跑开。终于有一次,我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一把抓住他问:“你为什么一见我就跑?”男孩子哆哆嗦嗦地说:“因为你身后有警察……”听了这句话,我好像被针扎了一样一下子松开了手,这个带着讽刺意味的回答令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回想着跟今天的这件事有着相同性质的那段经历,我不敢轻举妄动。 “希望大家都来学习他们这种诚实的美德!你们愿意吗?”“愿意!”教室里的回答震耳欲聋。我赶紧趁热打铁:“其实,有着他们这样美德的同学还有很多,老师还知道有一些同学虽然不值日,也是找到了别人的东西,早就想交给老师,可是却一直没有来得及,下面,老师就给我们同学创造点儿机会,相信你们一定会抓住机会证明你们的品德!”话音刚落,就有同学拿着捡来的东西走出来,说:“老师,这是我昨天捡到的。”“老师……”几分钟的工夫,讲台上就出现了五颜六色的各样东西,其中就有那只早上我曾经看过的漂亮手表。

望着那只漂亮的手表,再抬头望望窗外飞飞扬扬的柳絮,我的心情格外开阔,又是一个醉人的播种季节来临了!

反思:每次看到柳絮飘飞,我心中都有非同寻常的感觉。是辛酸?是苦涩?抑或是甘甜?说不清。如今,已经工作近二十年的我还时刻想起这句话“你身后有警察”。这句话,好像警钟,时刻敲响在耳边,使我深深地理解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既通俗又深刻的语言。是啊,孩子年龄小,他们是需要被引领的群体,我们做教师的,不应该做好这个工作,担负起这个责任吗?孩子年龄小,但他们更需要被尊重,从小尊重了他们,他们才会树立根深蒂固的“自尊、自信和自爱”。看到现在的孩子们,总能在我精心“安排”下自觉地改正错误,受到教育,我真是由衷的高兴。担心“老师身后有警察”的孩子,不知你现在是否这么想?如果能再见到你,老师真想说:“老师身后早就没有惊诧了,而老师身后拥有的是一面镜子,一面写着爱心、理解和智慧的镜子,它既会照着我的学生,也会照着我自己!”

参考文献:

[1]邓善银.别样的课堂,收获的智慧[J].教学,2011(6).

[2]顾雪莲.教学机智让课堂异彩纷呈[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