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化与接纳

2016-10-21 21:01刘雪梦贺小琴
山东青年 2016年5期

刘雪梦 贺小琴

摘要:在“单独二孩”政策下,除却关注该政策的利弊以及父母的生育意愿,我们还要关注家庭成员关系所面临的调整以及第一个孩子对此情况的反应,同时探究家庭成员在面对二胎这件事上的自我分化程度与自我接纳。笔者在鲍恩(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的自我分化工作原理基础上探究二胎政策下家庭的应对策略,同时引进了国外的自我分化量表(DSI -R),该量表经过一些修改后使其适合青少年作答,在该研究中主要用于第一孩的测量。并在此基础上,试着为该家庭提出合理的建议,协助家庭成员顺利度过这一阶段,促进家庭和谐。我们得出自我分化程度高的儿童更能正确应对父母生二胎的决定以及由此造成的家庭成员的变动。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注重孩子的自我分化,使其的自我分化程度较高,能自主应对环境的改变。

关键词:自我探索;自我分化;单独二孩;家庭策略

前言

以独生子女政策为核心内容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推行。推行其间略有微调,如放开“双独二孩”,以及部分省份农村地区实施的“一孩半”政策(第一个孩子为女孩,可生育第二个孩子)等[1]。2013年11月15号,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

单独二孩政策是在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问题、社会生育二胎意愿强烈的背景下实施的,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大有裨益[2]。在此背景下,一批年轻夫妇想生育二胎,却有新闻报道孩子让父母签“保证书”才让父母生二胎,或以自杀威胁父母不让生二胎,此类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家庭和谐。我们所要探究的就是该现象发生背后的原因,并试着协助家庭成员找到解决措施。在“单独二孩”政策下,第一个孩子面临着心理挑战,他们会采取怎样的措施迎接将要改变的家庭格局,而家庭的其他成员又会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来应对即将发生的种种情况。为此,我们小组以鲍恩(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的自我分化为工作原理,探究“单独二孩”政策下家庭的应对策略。

此项研究有别于二胎政策到底该不该实行的研究,既然政策已经推行,我们所要做的是在最大程度上适应该项政策。该项研究旨在为受到二胎政策影响的家庭提出相关建议,更好适应家庭生活,在家庭面临成员结构变化时采取更好的策略来应对。

一、研究问题与内容

(1)研究问题

二胎政策实行,首先受到影响的便是家庭。当家庭受到来自社会的冲击时要采取策略,是抵抗还是适应,这将对家庭产生极大影响。我们所要研究的便是家庭在面对单独二孩这一政策冲击下如何做出正确的家庭策略。其中涉及到第一孩的自我分化程度与自我接纳,主要是探究第一孩如何正确应对家庭的这一变化。

(2)相关名词解释

该项研究以鲍恩(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的自我分化为工作原理。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互动的系统,家庭中每个成员中的行为相互影响[3]。本文主要探讨自我分化对于家庭成员的影响。Bowen使用“自我分化”来讨论个体在家庭中情绪依恋与独立自主的程度, 认为自我分化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情绪与理智区分开来的能力[4]。自我分化程度较低的个体可能会采取两种极端的适应模式:一是与他人断绝,使自己完全独立于他人,表面上形成虚假的自我感和夸张的独立性;另一种是与他人融合,通过过度依赖他人和顺从他人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因此如果第一个孩子的自我分化程度不高,那么在面临接受父母的第二个孩子时,或许会产生焦虑,担心父母从此冷落自己或要将父母的爱与他人分享,导致了父母想生二胎却受到了来自第一个孩子的阻力。

自我接纳是指对自己、对现状、对环境的接受,承认它们存在的事实,不否定、不抱怨、不无条件的想要去改变。自我接纳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接纳;二是对环境的接纳。而每一个方面,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现状的接纳;二是对形成背景、原因的接纳;三是对改变过程的接纳。本次研究主要是研究第一个孩子对环境的接纳,能否接纳即将到来的第二个孩子,或是第二个孩子已经到来,能否接纳这个即成的现状。

家庭策略(family strategy)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家庭史的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工业化过程中家庭的作用, 家庭策略可以为家庭面对社会变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家庭及其成员的决策动机和过程[5]。家庭策略在这里被解释为家庭成员为应对二孩政策采取怎样的措施以平衡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6]。

自我分化量表(DSI -R)是一个包含43 个项目的自我报告工具,是Skowron 等人基于鲍文的对自我分化概念的解释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于1998 年研制出的自我分化测评工具[7]。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为了更符合研究对象的特点运用了40个项目,并对此量表进行了一些修改。该量表是从四个方面测评了个体同原生家庭及当前家庭成员之间的重要关系模式[8]:①情绪反映(emotional reactivity):对于个体情绪强烈程度的一些描述;②自我立场(“I”position):体现了个体自我独立性水平高低;③情绪阻断(emotional cutoff):有关亲密关系的测量,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是否有不适, 情感是否脆弱,对于亲密关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④人际熔合(fusion with others):测量个体的人际关系,在同重要的他人特别是同父母的交往中,情感上表现出过度卷入或认同的程度,是否过度依赖亲密关系。

(3)现状阐述

每当一个政策实行时,反对与赞同的声音都是会有的,二孩政策实行时,一些新闻让人忧心。据环球网报道:2015年11月10日,邵阳市民黄先生在跟亲朋好友讨论是否生二孩时,黄先生说自己不敢要二孩。原来,黄先生在征求其女儿意见时,女儿竟说:如果你们给我生个弟弟,那我就给你们添个外孙。此时第一孩(黄先生女儿)15岁。当然此类事件并不是个例,据《武汉晚报》报道44歲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后如愿怀上二胎,但是13岁的女儿雯雯(化名)百般不愿意。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近日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还有“听说妈妈要生二胎 13岁乖儿子离家出走”,7月12日早上,大足区宝兴镇龙女士来到大足区公安局宝兴派出所报警称,13岁儿子小陈(化名)无故大发雷霆,将她推倒在地,然后摔门而去。龙女士四处寻找未果,只好到派出所求助。此类新闻层出不穷,最起码说明此类情况不是个例,这也是我们做此研究的最初出发点:二孩,家庭该如何应对?

而在2016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也对“单独二孩”政策做出了一些发言及补充。据李斌说,据测算,全国符合“全面二孩”政策夫妇有9000多万对。 同时他提出了几项措施,解决不敢生的问题而这些建议并没有关于家庭如何正确应对这一政策,如何顾全生二孩和关注第一孩心理,使之两全。面对种种让人忧心的新闻与现状,笔者希望通过这样研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家庭应对“二孩”。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方法

在工作原理基础上,我们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找到要研究的个案,深入家庭进行访谈。我们采用的是半开放式访谈,采用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家庭观察并争取访谈到家庭每个成员。在此之前我们将阅读大量文献基础上,打下扎实理论基础,然后进行研究。通过访谈得到第一手资料后,结合鲍恩(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并最终提出我们的建议。同时借用在国外关于自我分化的实证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测评工具是自我分化量表(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DSI)。此量表是Skowron根据Bowen 关于自我分化的四维度模型理论编制而成,并于2003 年再次修订(DSI- R)[9]。

(2)文献综述

“单独二孩”政策实行以来,有不少文献探究这个问题,但大都是关于二胎政策对于当事人 (父母、第一个孩子以及其他相关家人)的影响和夫妻生育意愿的探究,很少有研究到家庭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动。

关于家庭策略,学者提供了有力的研究传统。在国内,张永健认为家庭策略是家庭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动和社会变迁是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体现在一系列的彼此联系的家庭决策中。而杨善华则认为家庭策略的成因与个人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14]。当这个人是家庭的主要成员时,那就有可能导致不同的家庭面对相同的社会变迁却采取不同的家庭策略的情景。在“单独二孩”政策下,面对新的变化与来自第一个孩子的阻力,家庭又会采取怎样的策略呢?父母各自的自我分化与接纳程度又会影响其采取的家庭策略吗?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个案介绍及分析

此项目将持续下去, 在初级阶段我们访谈了4个家庭,之后还会就这四个家庭继续访谈下去。

第一个个案:父母是农村人但在城市上班,父亲是司机,母亲是同一个厂的普通员工。第一个小孩(以后简称第一孩)现年7岁,女,与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爷爷奶奶均不到50岁。父母一般一周会回来一次,两地相隔1小时车程左右。母亲已怀孕,预产期在今年4月份。

第二个个案:情况与第一个个案相类似,父母在城里某大学附近开了个火锅小店,第一孩以前与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现在刚接回城里读小学。第一孩现年8岁,男。母亲刚刚生下第二个孩子(以后简称第二孩),第二孩也为男孩。

第三个家庭:夫妻双方均是城镇居民,父亲是独生子,有工作;母亲非独生,自由职业,预计国庆生产;家有一女,在读高三;小康家庭,关系和睦。

第四个家庭:夫妻双方均是农村户口,父亲是独生子,私营一家卫生院;母亲非独生,自由职业,未怀孕;家有一子,在读初一;家庭关系和谐。

在我们访谈的第一个个案中,第一孩表现出了对第二孩的期望,并且在母亲怀孕后对母亲更加顺从。在笔者与第一孩相处的一天中,也从种种现象中观察到第一孩对第二孩是接纳的甚至是期望的。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第一孩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一些,是否存在不太在意父母生二胎的事情。同时笔者观察到,也在访谈中经第一孩确认,其更喜欢奶奶,怕妈妈,与奶奶在一起时有些任性,自我分化程度并不高,但总体较为独立。之后的情况有待进一步了解研究。

第二个个案中,第一孩也对父母生二胎表示接纳,不过他希望是妹妹而不是弟弟,当得知出生的是弟弟时,还一直固执的叫“妹妹”。在第二孩出生之后,他常常与他妈妈的姐姐生的小女孩即他的表妹玩耍,很少看弟弟。后续情况还有待观察。

第三个家庭属于城镇家庭,与其他三个不同,不过仍然对第二孩表示期待。

第四个家庭情况,和前两个类似,然而对第二孩不抱期待。所以笔者认为生活在农村还是城镇对自我分化程度影响不大,主要是家庭的原因。4个个案中的第一孩由于是随爷爷奶奶在农村长大,可能对事物变化的接纳程度更高一些,所以对二胎并没有多大排斥。同时自我分化程度不低,使得家庭在面对这样变化时更加从容。

家庭的氛围及父母的教育方式将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分化程度。

四、结论及建议

(1)结论

从四个个案可以看出,第一孩对于第二孩的抵触心理因人而异,应该说抵触第二孩的第一孩不是多数,但此类问题并不是我们因此可以忽略的。

自我分化程度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很大,而家庭的氛围及教育方式又会影响到自我分化程度。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注重孩子的自我分化,使其的自我分化程度较高,能自主应对环境的改变。

(2)建议

自我分化是指个体能够区分理智与情感的能力,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志。而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常常忽视对孩子自我分化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在要注重培养孩子自我分化能力。

同时我们也研究了父母的自我分化水平,父母的自我分化水平影响着父母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与问题解决策略。而父母作为家庭策略的主要制定者和執行者,他们的关系认知和问题解决策略会影响着家庭功能执行,会对子女的自我分化程度产生影响。父母自我分化对儿童问题行为是负相关的,父母自我分化水平高则儿童的问题行为少或程度弱,如第一个个案父亲从小分化程度便高,第二个个案的母亲幼时分化程度高。

家庭策略是针对家庭问题(family problem)提出来的,二胎政策的冲击便是给家庭带来的一个问题,所以在提出策略之前我们前先要弄清楚问题是什么,我们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第一孩自我分化程度低。第一孩自我分化程度高,则反对生二孩的几率就小,反之则大。有的第一孩因为自我分化程度低,便于父母形成了缠结型亲子关系,不想与他人分享爱。

2、 第一孩对于环境的接纳程度高低。第一孩对于环境接纳程度高,那么对于新出生的孩子接纳程度就会高一点。

3、 第一孩所担心的问题主要是第二孩的出生会给自己带来威胁,关于父母对自己的关注;自己在家里的地位等等。

4、 父母的原因。重男轻女现象或许已有好转,但仍存在于部分人心里,如若父母将这种心理外化,必然在孩子心中产生影响。这必然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会让第一孩认为自己在父母心中不重要,从而反对二孩的来临。

我们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一下建议:

1、父母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其自我分化程度。关于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概念, 是个体对于自身心身状况和价值的认识及评价。由于父母在儿童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父母的养育态度被认为是儿童自我概念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1]。所以父母的教養方式是最重要的一条策略。

2、充分尊重和沟通,考虑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意见及感受。父母或者是父亲在家庭决策中起决定作用,但是在家庭面对家庭问题时,每一个成员都应被考虑到。所以父母在做决定时一定要考虑到小孩是意见,使其心理平衡。第一孩若反对父母生二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担心第二孩会剥夺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分量,所以父母要打消第一孩的顾虑。在这个问题上要充分考虑第一孩的意见,让第一孩感觉到无论何时他都是家里的一份子。

3、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做出决策。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首先是时间问题,父母要考虑自己是否有时间抚养两个孩子,还是准备自己只负责生,第二孩交给自己家的老人抚养,如果是这种情况,就要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其次是经济实力,自己是否有实力抚养两个孩子,供其读书、成长,或许有的家庭还要考虑以后孩子成人结婚等长远事项。

4、与父母自我的分化程度有关。家庭策略形成的基础。这涉及到家庭策略产生时的环境, 即当时一个即时的情境及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大的社会背景指社会变迁, 即时情境则指家庭成员生活于其中的家庭所具有的价值和规范, 也包括家庭成员的心理所构成的一个氛围[9]。这里我们尤其关注的是由社会和家庭主要成员(夫妻)个人的价值观所型塑的家庭的价值取向。当父母的自我分化程度高,将会影响到子女的自我分化程度,使其自我分化程度也高。

[参考文献]

[1]周念丽.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家庭第一个孩子面临的心理挑战[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童翎.社会经济发展中“单独二孩”政策对家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管理纵横.2015(08)19-20.

[3]吴煜辉.Bowen的自我分化理论及其对早期家庭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0(12).

[4]张志学.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与现状[J].心理学探新.1990:31-20.

[5]吴煜辉,王桂平.国外自我分化研究述评_吴煜辉[J].医学与社会.2008,(1)44-46.

[6]吴煜辉.自我分化量表_DSI_R_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初步运用[J].心理健康教育.2011(3)74-77.

[7]赵苗.社会转型对家庭策略的影响[J].法制博览.2015(4).

[8]樊欢欢.家庭策略研究的方法论--中国城乡家庭的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0.

[9]杜岸政.自我分化量表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述评[J]. 心理研究.2009.2(5)17:20.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1999: 116 - 119.

[11]杜岸政.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自我分化家庭功能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 (09)-1136-03.